與非網 9 月 9 日訊,量子力學通過百餘年的發展,為解決信息科技的重大問題做好了準備。
量子計算機能解決傳統計算機無法解決的複雜難題,展現量子優越性。比如,量子計算的計算能力隨著可操縱的量子比特數呈指數增長。利用萬億次經典計算機分解 300 位的大數需要 15 萬年,而利用萬億次量子計算機只需 1 秒。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創校校董潘建偉教授西湖大學首場公開課演講上向公眾透露光量子計算最新進展:他帶領的研究團隊已經實現了光量子計算性能超過谷歌53 比特量子計算機的 100 萬倍。
潘建偉長期從事量子光學、量子信息和量子力學基礎問題檢驗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是該領域有國際影響的學者。此前,潘建偉團隊成員朱曉波教授曾對外表示,中科大團隊年內將實現 60 比特量子計算系統,將超越谷歌實現的 53 比特量子計算水平。
據了解,去年 9 月科技巨頭谷歌(Google)一份內部研究報告顯示,其研發的量子計算機成功在 3 分 20 秒時間內,完成傳統計算機需 1 萬年時間處理的問題,並聲稱是全球首次實現「量子霸權」。
該報告指出,谷歌研究人員架設出 53 量子位的量子計算機,並以「懸鈴木」為代號。「懸鈴木」量子計算機所進行的運算,是要證明一個隨機數字生成器符合「隨機」的標準。按報告所指,即使是現存最先進的傳統超級計算機「Summit」,對量子電路的一個實例取樣 100 萬次,亦需時 1 萬年處理,但「懸鈴木」僅需 200 秒便完成運算。
實際上,除谷歌外,國際商業機器(IBM)、英特爾等不同企業均在研發量子計算機,其中 IBM 於 9 月較早前,亦成功創造出 53 量子位計算機,是 IBM 第 14 部量子計算機,亦是運算能力最高的一部,並計劃由 10 月起,在網上提供 53 量子位計算機予客戶使用。
谷歌過去曾預計,在 2017 年底實現「量子霸權」,並一度架設出 72 量子位計算機,但由於太難駕馭,改為研究 53 量子位。
本次,潘建偉教授的團隊實現這一技術突破,不僅在國際社會具有非常大的意義,也對我國在前沿科技研究方面起到非常從鼓舞的作用。期待潘建偉教授的研究成果早日見著於國際學校期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