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近40年前的襄陽是什麼樣?快戳!眾多知識等你收藏
活了快半輩子以為自己對襄陽了如指掌直到看完這本書才發現原來還有那麼多的奧秘等待打開願這份文獻能夠大面積公開從中找回真我和自信……完整閱讀必將有所收穫切莫斷章取義如果喜歡請點擊收藏、分享、轉發
如果喜歡
記得贊贊贊
……
本文是根據閱讀上世紀中後期官方文獻而總結出的相關歷史,由於這份文獻內容博大精深,知識面極其廣泛,僅截取一部分對社會發展、普通老百姓有用的內容。若獲取本文獻更多內容,可以私信聯繫我,本號願作知識搬運工!話歸原題,回到內容主題:近40年前的襄陽是什麼樣?!參考書籍《襄陽地區概括》發行日期一九八三年十月(1983年10月)距今接近四十年歷史(截止2020年)
編制印刷出版組織原湖北省襄陽地區地方志編撰委員會辦公室,今湖北省襄陽市地方志編撰委員會繼承,一般簡稱方志辦。部分文字為繁體,已停用。
《襄陽地區概括》前言寫的很樸實也很謙虛,主要是為了便於各級領導同志掌握基本情況,擬定適合本區(襄陽地區)、本縣(襄陽縣)施政方針和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幫助在各條戰線的工作人員和外來旅遊觀光者對本區(襄陽地區)有一些粗略認識。讀到此處是否感覺到這本書的珍貴之處呢?這是領導同志們閱讀的書,幾十年前的文獻著然成為史書,已達到可公開範疇,以讓廣大市民了解到真真切切的襄陽。根據前言表述得知襄陽在上世紀就有三千年的輝煌歷史,而現在襄陽主張的宣傳是建城史2800多年,相差的200年去哪了?答案是前者是以地區為計算,如樊北的鄧國故都遺址那可是實實在在的3000年古韻所在,也是市轄區境內可查史籍中僅有的三個都城史之一,是襄陽古都學說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襄陽古都學說的另外部分位於南漳、保康、宜城和襄陽城。史料記載,襄陽城是大順政權李自成創建朝廷院部的地方,視為政權級中樞,雖然這一時期的李自成還未稱帝,但是他稱王了,在古代割據戰爭中,帝與王在勢力相當或相差不大的情況下屬於同階,東漢三國時期曹操沒有稱帝但與吳侯孫權、皇叔劉備共主天下;同時期有一個稱帝的諸侯走的比較早也很悲催,說明沒有完全攻佔國都稱帝略等於「自黑」。因此,李自成以闖王名義在襄陽創建「朝廷」是具有正式政權同等意義的。南漳、保康、宜城則是楚國發源地及都城所在地。另外,襄陽城周邊也有楚國都遺蹟學說。襄陽有古都的說法,國都史不算太輝煌,至少也蠻出眾,畢竟楚國曾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霸主國,與秦國當時的地位實力亦相當於曾經的蘇美。上面提到過1983年的襄陽地區地方志編撰委員會謙虛,這是因為前言尾句措辭。結合全文來看,《襄陽地區概括》實際上沒有多少錯,除了繁體字讓人不適應外,另一個就是有漏缺,部分內容沒有記錄下來。不過編撰委員會也說明了時間倉促,那時候的事情或多或少都知道一些吧,在此不作詳論。相比同期方志而言,《襄陽地區概括》是比較謹慎的,符合真實歷史並還原歷史。和現在的方志比較,不僅多了一份厚重感,更是傳承了襄陽歷史,比如襄陽3000多年的歷史。
記得小時候看到過多本地方文獻,記載的有襄陽國都史、楚國及其他國、政權在襄陽的發展史,還有生於襄陽或長於襄陽、與襄陽有關的名人,楚國十王、東漢開國皇帝、漢末帝王出生於襄陽,關羽、嶽飛跟襄陽的故事,到現在這些都很少見了。期待歷屆地方志及本市文獻級官方書籍儘快「解密」,讓我們從中感受並學習、領悟、轉化知識,為後世傳遞文化遺產。
據了解,1983年版《襄陽地區概括》在當時還屬於創新型書籍,以新的觀點、材料、方法詳細記錄當今發生的事情,簡化歷史。就現在的讀者感觀來說,它確實具有時代特色、地方特色、行業特色,古今周邊少有。值得表揚的是,1983年就已實施簡稱化,在凡例及主文中通通以《概括》來代替《襄陽地區概括》,在地區、縣市兩級採用各自單列系統編著,表明縣市內容由其自身提供,體現出給予縣市較大程度的治權。透過凡例可以看出幾十年來的主體施政方針並未鬆動,統計、農業、財政、交通一直延續著「重要」部門的「基因」,一是反映出這四個部門對地區的重要程度,二是反映襄陽到現在還沒有脫離根本,農業、財政、交通始終處於市直第一線,此例對地區機構、主業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再一個就是全書的貫徹方針也值得學習,具體是「宜粗不宜細」和「詳今略古,詳近略遠」原則,意味深長。所表達的意思是為避免歷史錯判而誤下結論,導致歷史不實,要給後世留出空間在科學發達的情況下去深度還原,簡單地記載歷史有利於將來新的歷史發現後及時填補空白,以免「翻案」對地區造成不利局面。前言、凡例的情真意切使我們感受到一片光明,這是偉大的思想,能夠予取予求、收放自如。在古今人物板塊只介紹本地區出生的歷史名人和現代名人,像關羽、張飛、嶽飛這種與襄陽有關聯的人物都沒有錄入進去,看似不夠完美,實則簡明扼要,目的是優先且大力弘揚地域情懷精神,某些已有國家層面定論的「移民」丞相故居躬耕地自然不再其中。為求公正客觀,反面人物亦有所錄,這是一種以史明鑑的態度,有利於社會健康化教育。
《襄陽地區概括》這本書是以1949-1983年為節點記錄,涉及地區黨委和行署直屬內設部門,以及地理、氣象、燃化、交通、郵電、水利、地質、農業、林業、農墾、農機、工業、輕工、紡織、財政、金融、商業、外貿、糧食、供銷、新聞、廣電、圖書發行、科技、教育、體育、文藝、文物、衛生、計劃生育、環境保護等30多個機關、群團、企事業單位。截止2020年底,上述各單位名稱、建制單獨保留下來的僅有氣象、財政、供銷、科技、教育、文物、環境保護等少量。以「地委(襄陽地區黨委)」、行署(襄陽地區行政公署)為例,分別被襄陽市委、襄陽市人民政府「取代」。當時,襄陽地區黨委、行署都是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派出工作機構。1983年,省管襄樊市與襄陽地區合併組建地級襄樊市,這是襄陽史上關注度最高的一次「以小博大」典型區劃案例,也是一小部分網友戲虐襄陽是襄樊改名的由來。當然,這是有歷史根據的,不過用在打擊或藐視、歧視等氛圍明顯缺乏君子氣概。
地級市得名於地區改市。我國城市大致分為縣轄市、地區轄市、省轄市、較大的市、高配副省級城市、法定副省級城市、省級市七種,襄樊市初為縣轄市,由襄陽地區(同襄陽專區)襄陽縣管轄,經歷過地轄、省轄又回到地轄、省轄,後來吸收襄陽地區合為襄樊市,至此被定義為地級襄樊市。上世紀中後期至今,襄樊市爭取過較大的市資格,提升為高配副省級型地級市,處於城市序列「準二級」。
從歷史政區角度來看,襄陽在湖北省內地位長期次於省級城市(短暫「轉正」過)武漢,高於其他。有一段時間,襄陽轄區面積是湖北省最大的,包括現在的襄陽、隨州、十堰三市和神農架林區一部分,直到約二十年前才固定成現在的版圖面積。襄陽在2000年前輝煌過三次,第一次是跨幅鄂豫陝三省並毗鄰安徽、重慶,各類報導稱為鄂豫陝皖渝毗鄰區中心城市,由於十堰、隨州劃出襄陽版圖,報導改稱襄陽為鄂豫陝或鄂豫陝渝毗鄰區中心城市;第二次是襄陽入選全國首批十大工業明星城市第一位,荊州在後續評選中獲評,襄陽與荊州發展軌跡極其相似,但襄陽摔倒了又慢慢爬起來,已從過去的陰影裡走出來,不主張講過去的榮,只談辱,也許成功的秘訣就是堅韌不屈;第三次是原建設部認定襄陽為鄂豫陝渝區第一個大城市。
這些都是有據可查的,看到這時先不要驚訝更不要不信,就規則而言襄陽是一大片區域內第一個達標的。要說襄陽現在如何如何,那是另外一個話題,老一輩的城裡人應該都知道襄陽上世紀多輝煌,國省兩級會議、活動舉辦地經常選擇在襄陽。其中,全國性農業工業會議、活動最多,去年又一次全國性農業會議活動在襄陽舉行。襄陽火車站在那時候也是鄂豫陝渝川省會或直轄市主城區以外的客流第一大站,中西部客運中轉量僅次於鄭州、武漢,這一幕隨著襄樊鐵路分局撤銷而消失。
1983年,襄陽地區東與本省孝感地區毗鄰,西與鄖陽地區、神農架林區相連,南與宜昌、荊州地區交界,北與河南省鄧縣、新野、桐柏、信陽等縣接壤,東西長283公裡,南北寬154公裡,總面積26563平方公裡。地區行署距湖北省人民政府駐地鐵路、公路、水路裡程分別是328、347、540公裡。境內老河口機場通達全國,焦柳、襄渝、漢丹鐵路和公路幹線構成湖北省乃至鄂豫陝皖渝區域性省會之外的核心樞紐。
襄陽地區行署駐省轄襄樊市,管理襄陽、棗陽、宜城、南漳、光化、谷城、隨縣、保康八縣,老河口、隨州兩市。這十個縣市裡邊隨縣、隨州市析出襄陽不到30年,兩隨合併為湖北省轄市,光化縣與老河口市合併為縣級老河口市。襄陽地區位置獨特,西接川陝、南通湘粵,史學界認為襄陽是保上流的核心城池,與建業(南京)形成左右雙雄。漢末荊州遷治於襄,開啟襄陽歷史上第一盛世,成為全國性中心城市,領郡橫跨西北、中原、華東,縱跨西南、華中、東南、正南;東晉襄陽為雍州治所,管轄西北、中原、華中大片範圍;至元朝降為地方二級治區;清朝立襄陽為府,設軍務提督於此,相當於一級防區指揮部;1930年後為省委政府駐地。
至1982年,襄陽地區共生活有20多個兄弟民族,總人口542萬多人。其中,未識別民族人士4人,外國人士3人;回族是襄陽地區第一大少數民族,近萬回民聚居襄陽全區,5241名回族同胞集中於老河口、襄陽、棗陽三市縣,老河口市人大、政協不僅有回民代表,還設有回族事務管理委員會安置服務管理回族同胞。
1983年版《襄陽地區概括》編撰從當年9月10日召開地直各修志單位動員會,到10月發行不到兩個月。撰寫初稿和提供資料的各類單位超過30個,所屬縣市全部參與,是襄陽地區年內規模最大的一次文史類動員,所錄內容真實有效,基本保持各單位呈送原貌。從時代角度來說,這部文獻級地方志具有較大的研究價值,是了解當下與當時變遷的一個「窗口」,也是研究歷史的一部巨著。
《襄陽地區概括》雖然頁數不多,但其承載的內容極其厚重,裡邊還記述了許多高層次事跡,影射出襄陽在全國的重要性。到目前為止,襄陽社會發展到的與上世紀八十年代形成鮮明對比,可從中掌握襄陽核心競爭力及價值觀。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文獻級叢書記載了襄陽上世紀80年代至新世紀初的輝煌,裡邊講述了襄陽是如何從農業強市到工業城市、科技名市的經歷。很可惜的是,襄陽從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逐漸下滑,直至淡化全國十大工業明星城市、鄂豫陝皖渝毗鄰區中心城市、全國鐵路樞紐暨湖北省鐵路雙中心、大城市、湖北省第二大城市等地位,以至於後世看到歷史文獻和媒體如此報導襄陽時唏噓挑釁。
為此,本號後續會考慮上述提到的那些殊榮地位及戰略高度類官方文獻摘取發布,加大弘揚襄陽歷史文化的力度。證實襄陽古來今往就處於全省、鄂豫陝渝毗鄰區、中西部乃至全國格局中所起到的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支持本市全面發展。
有沒有仔細看完的
請點個讚
要想不迷路,迅速加關注
下期更精彩哦
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