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開始,針對他的各種言論就接踵而至。有人一開始認為他是個騙子,還有人認為愛因斯坦的理論只會曇花一現。可事實上我們已經看到愛因斯坦證明了空間和時空是賴於質量和能量的存在。在廣義相對論中,時空的扭曲影響著周圍物體的運動,反過來也是如此,物體的運動方式通過它的質量和能量進一步影響著時間的彎曲,而這樣的彎曲又影響著物體的運動……宇宙的盛大旋律就這樣一直演奏下去。
通過廣義相對論中愛因斯坦對空間、時間和物質的相互演化,他發現了當這一理論用於超越宇宙間獨立系統(如太陽系這種恆星、行星等天體的組合),直接放大到整個宇宙時,會顯現一個驚人的結果:整個宇宙空間必然隨著時間變化。也就是說整個宇宙空間就是在不斷運動中的——它要麼在膨脹,要麼在收縮,總之宇宙空間絕對不會是靜止的。
這個觀點自公布之時,沒有人相信愛因斯坦。確實,當大多數人依靠對時間和空間本性直覺度過將近大半生時,突然出現了愛因斯坦這種超乎前衛的觀點,恐怕確實沒多少人願意聽他解釋,當時反對他的人也大有人在。但他卻固執地深信自己的觀點沒有錯,宇宙就是那個樣子,並且從古至今也不會改變絲毫。
自那時的12年後,天文學家哈勃通過對星系距離之間細緻入微的考量後發現,宇宙確實正在膨脹,所有的星系都在因空間擴張而越來越快地分離彼此。關於這點,更多的科學家在後來對星系距離的更詳細研究表明,宇宙可能藏著一個宇宙學常數,這個常數關乎宇宙膨脹速率,雖然很小,但卻不是零。哈勃和後來的無數觀測者都完全證實了廣義相對論的正確性,愛因斯坦也因為解釋了宇宙膨脹而獲得了偉大的理性勝利。
至於宇宙為什麼在一直膨脹而不是在收縮,這其實很簡單:宇宙在擴張時,星系才會在宇宙的長河裡越流越遠;如果宇宙收縮,所有的星系也會越走越近,收縮的空間將星系壓縮在一起。就像一口壓力鍋,宇宙的溫度也將大大的提升,行星會破損,恆星也撐不了多久,整個宇宙會變成一堆滾燙的等離子體。
如果隨著時間流逝,宇宙一直縮小,地球的旁邊可能就是月亮,銀河系與織女星擁擠在一起——仿佛被宇宙用一隻大手捏成一團。時間繼續流逝,宇宙還會縮得更小,從一顆西瓜大小,到一枚硬幣或一粒沙子大小,最後變成一個點。就像「最初」那樣,所有的物質和能量都擠在一起,沒有人知道它的密度有多大,溫度有多高。
時間的某一時刻,爆炸讓彈片四處飛濺,這只是因為某個點中的萬物擁擠在一起。愛因斯坦的理論至少告訴我們,當時空不在,只會剩下最初的火球,宇宙的起源與演化,恐怕都與它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