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2年,奧地利物理學家都卜勒解釋了:為何火車駛來時音調升高,駛去時音調又逐漸降低。這一現象也被稱為「都卜勒效應」。它引發了宇宙大爆炸理論的研究。
為什麼會有「都卜勒效應」呢?都卜勒解釋說聲音實際上是一系列的聲波,它是通過空氣來傳播的。聲波在聲源趨近時被壓縮,音調相應地升高;相反,隨著聲波舒展遠去,音調也隨之降低。都卜勒證實,光波也存在「都卜勒效應」。當光源與觀測者反方向運動,光源的光波發生譜線紅移,波長變長;相反,當光源向著觀測者運動時,譜線就向紫端位移,光波也隨之變短。
美國天文學家哈勃在20世紀20年代末觀測時注意到,除了距離我們最近的星系外,星系在天空中的分布是均勻的,但是譜線紅移現象幾乎發生在所有星系的光譜中。哈勃認為如果都卜勒效應引起了這種星系譜線紅移,那麼就意味著星系在遠離地球。
幾乎同時,科學家哈馬遜也在進行相同的研究。在1931年,哈勃與哈馬遜聯名發表文章,用擴充的觀測資料進一步肯定了「哈勃定律」。
其實,早在1917年,荷蘭天文學家德西特就證明,由1915年發表的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可以得出這樣一項推論:宇宙的某種基本結構可能在膨脹,而且這種膨脹速度是恆定的。但是,那時還沒有充分的證據證明這一說法。當時,對於德西特這一理論,科學家不屑一顧,認為這是無稽之談。
後來比利時天文物理學家勒梅特,根據弗裡德曼宇宙模型,把哈勃觀測到的現象,解釋為宇宙爆炸的結果,宇宙膨脹的概念才又一次被提出來。
美籍俄國學者伽莫夫繼承並大大發展了勒梅特的思想。1948年4月,他聯合天體物理學家阿爾弗和貝特共同署名發表了一篇關於宇宙起源的重要文章。
在文章中,他們談到,根據都卜勒效應和哈勃等人的觀測結果,可以推斷出極早期的宇宙是非常緻密的,那時宇宙極熱,並且密度非常大,後來,宇宙大爆炸。
伽莫夫認為當時大爆炸產生的塵埃就是今天人們在地球上和宇宙中發現的原子。
現在,「宇宙大爆炸」學說已被科學界普遍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