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已獲得作者本人授權
「蚊子圈」?
在夏季的清晨或黃昏,你有碰到過一群「蚊子」盤旋在頭頂上的場景嗎?雖然它們沒有喪心病狂的撲下來吸你的血,但黑壓壓的畫面還是讓人很害怕,同時還很容易讓你產生自我懷疑,懷疑自己是不是半個月沒洗頭,身上有臭味,特別尷尬……於是,你默默的就在心裡給已經「罪惡滔天」的蚊子又加了一項「重罪」。
雖然,我也很討厭蚊子,但這次還是要說句公道話:「你冤枉蚊子了!」因為,在你頭上盤旋的並不是蚊子,而是一種叫做搖蚊的昆蟲,雖說它名字中帶有&39;字,並且長的跟蚊子很像,但它們的關係並不是很近。搖蚊是隸屬於雙翅目&34;下的搖蚊總科,而蚊子是隸屬於雙翅目&34;下的蚊總科,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深入了解一下這種讓蚊子「背黑鍋」的生物——搖蚊。
搖蚊特寫(來源網絡)
我們先來區分一下搖蚊和蚊子,它們的一生都分為四個時期:卵、幼蟲、蛹、成蟲。在每個生長時期搖蚊和蚊子都很或小或大的不同,下面我們就來詳細看看搖蚊和蚊子的區別
卵時期
搖蚊的卵是直接產於水面上,以膠質長帶或塊狀的形式存在,其中包含有數十到數百粒不等的卵。卵通常呈球形或長橢圓形,顏色有白色、黃色、褐色或紅色。經過3-7日的浮遊後搖蚊卵便會孵化。
而蚊子呢,它也跟搖蚊一樣,將蚊子卵直接產在水面上的,不過根據種類的不同蚊子卵會以單卵或者集成卵塊的方式出現。比如按蚊的卵就是單產,一粒一粒的沒有集結在一起。而庫蚊的卵會集結在一起,數量可達數百粒。蚊子卵的顏色也有好幾種,常見的有白色,黑色等。同樣,經過3-7日的浮遊後,蚊子卵會孵化。
幼蟲時期
辨認到底是搖蚊的卵還是蚊子的卵有點困難,但到了幼蟲時期的蚊子和搖蚊就非常容易辨認,搖蚊幼蟲身體是呈紅色也被叫作血紅蟲,而蚊子幼蟲身體呈深褐色的又被叫做孑孓(jié jué),具體可以看一下下圖。
幼蟲對比
除了顏色外,搖蚊幼蟲和蚊子幼蟲的生活方式也很不一樣,孵化後的血紅蟲經過3~6天的浮遊生活後會轉入底棲生活,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34;,它會利用水底的細沙、藻類、腐屑、淤泥和唾液腺分泌的絲狀物為自己蓋一座兩頭開口的管型巢,然後以細菌、藻類、水生植物和小動物為食,相信很多人都在鄉下的泥水溝裡見過它們。
吃藻的搖蚊幼蟲
而相比起需要勤勤懇懇&34;的搖蚊幼蟲,蚊子的幼蟲孑孓就顯得十分輕鬆,過著&34;的日子。孑孓每天只需要利用尾部緊貼著水面,倒掛在水中。而它口的刷毛會產生水流,能讓有機物和微生物順著水流就進入自己的肚子裡。
雖說蚊子和搖蚊幼蟲時期的生活方式不同,但經歷卻是極其相似,它們在幼蟲時期都需要歷經四次蛻皮,最後才發育成蛹。
蛹時期
在蛹時期蚊子的蛹看起來像一個「逗號」,不太能分辨公母。而搖蚊的蛹則完全可以用肉眼來判斷,雄性搖蚊的蛹一般體短瘦小,而雌性一般體長寬大。
另一方面兩者的蛹都有個很有趣的特點,那就是會動,雖然不會進食,但是搖蚊和蚊子的蛹會像小蝌蚪一樣遊來遊去。然後經過幾小時或者幾天的蛹期,便會開始羽化。
搖蚊和蚊子蛹時期
成蟲時期
羽化是它們生命的最後一次蛻變,破殼而出就是成蟲了。成年的蚊子和搖蚊相信很多人都&39;,我為大家總結了4個辨認方法:
搖蚊羽化
口器對比,搖蚊(左),蚊子(右)
搖蚊和蚊子翅膀的對比
了解完蚊子和搖蚊的區別,接下來我們來搞明白另外一些事,那就是搖蚊既然不吸血,為什麼還會成群結隊盤旋在我們人類頭頂上?還有它們到底在我們的頭上幹嘛?
搖蚊圈的形成
首先,搖蚊天生和蚊子一樣,同樣對二氧化碳有一定的興趣,這就導致了搖蚊很容易被人類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吸引過來。而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濃度也不同,所以,我們常會碰到在同一個公園散步的行人,有的頭上有搖蚊群,而有的頭上則沒有的情況。
其次,當一些搖蚊聞著二氧化碳來到你的頭上後,就會開始分泌出一種名叫費洛蒙的物質。這種物質是一種體外信息素,它要傳達的信息很簡單,那就是&34;。於是越來越多搖蚊「聞訊而來」,你頭頂上的費落蒙也會越來越多,於是就形成了能讓蚊子「背黑鍋」且讓人尷尬的搖蚊圈!
搖蚊圈
費洛蒙也被稱為體外信息素,它和荷爾蒙是不一樣的,荷爾蒙是在體內分泌對自己的身體傳達某種信息,而費洛蒙是分泌到體外給其它個體傳達信息。螞蟻正是通過各種複雜的費洛蒙在族群裡和不同個體進行溝通的。
頭頂上的「相親大會」
那搖蚊們到底在我們頭頂上幹嘛呢?其實答案不難猜測,很多雙翅目長角亞目昆蟲都有婚飛的群體繁殖行為,比如石蛾、石蠅,而搖蚊也是其中之一。
在央視科教頻道,曾經有一期主題為《瘋狂的蚊子》的科普節目,節目中南開大學王新華教授解釋了搖蚊婚飛的目的,搖蚊之所以會婚飛,主要是集群可以吸引更多的異性,從而更好的挑選對象,並產生足夠的數量卵、延續後代……另一方面,數量等於安全,搖蚊集體婚飛也可以製造相對較安全的繁殖環境,避免被捕食。
節目截圖
所以,簡單來說在你頭頂上的一搖蚊圈,正在開一場大型的「相親大會」,你也許會感嘆搖蚊的瘋狂,但它們也是「迫不得已」,因為,搖蚊幼蟲一旦羽化為成蟲後生命就進入倒計時,僅剩兩周的生命。所以,在婚飛的過程它們幾乎不吃不喝,每次幾秒鐘,一切都是為了在這短暫的時光裡完成自己延續後代的使命……
看到這裡,是不是覺得頭上的搖蚊群也沒有那麼討厭,它們只不過是生活「沒羞沒臊」了點,即不咬人又不吸血,比那些肚子裝著我們的血,還嗡嗡亂叫的蚊子要可愛的多。
其實真實情況也確實如此,搖蚊除漫天婚飛的場面有點嚇人以外,在很多方面對於我們人類來說都算是益蟲,下面我們就來具體聊聊搖蚊對我們人類有哪些貢獻。
淨化水質
搖蚊的幼蟲(血紅蟲)主要以水底的有機物碎屑為食,水中的有機物碎屑被清理了能加速水體物質循環中的有機物礦化作用和消除有機物汙染,所以能起到淨化水質的作用。
監測水質
搖蚊的蛹皮(搖蚊在羽化時蛻下的那一層半透明的皮)是良好的群落研究材料,如果能獲得一個地區和河流的充分搖蚊蛹蛻,並釐清樣品中不同的搖蚊種類的相對數量比例(相對豐度),就可以對當地的水環境進行一個客觀的評價,這也是利用搖蚊蛹蛻進行環境快速監測的原理。
收集搖蚊的蛹皮可能有些費事,還有一種更直觀的方法——直接觀察水域中血紅蟲的數量。血紅蟲的是水體環境和汙染狀況的優良指示生物,因為血紅蟲靠呼吸管吸收水體的氧氣,而水裡的氧氣是由雜物、有機物、浮藻等的分解產生。所以當一片水域中的血紅蟲較多,或者水域附近的搖蚊較多時就該注意了,很大的可能是該地的水質受到了汙染。
搖蚊蛹蛻
量化環境
環境的好與壞很多時候很難真正的量化,水體環境中存在的沉積物可以通過各種元素的含量,如氮磷來衡量其究竟處於較好的程度還是較壞的程度之外,還可以利用搖蚊進行衡量。
如何量化環境的好壞呢?這裡搖蚊給出答案!簡單的說就是搖蚊沉積物毒理學中可以得到很多汙染物質對搖蚊的致死效應的劑量,結合現在環境存在的汙染物的量,就可以給環境一個很好的評價啦。就是說,如果一些被選擇作為搖蚊毒理學受試生物的搖蚊都不能在這樣的汙染程度下生存,那麼存在這樣汙染程度的環境就一定不是一個較好的環境。
維持生態
血紅蟲還有另一個重要的作用,那就是作為餌料。還在浮遊階段時(卵),可被幼魚攝取,當轉入底棲時(幼蟲),可作為成魚飼料。血紅蟲的營養豐富,蛋白質含量佔乾物質的41% ~62%,能促進魚類的生長發育。再加上血紅蟲能對水質起到淨化的作用,很多養魚場會在一些水域中飼養血紅蟲。
血紅蟲作為餌料
溯古源今
搖蚊還能告訴你曾經發生的事,生態學家和古湖沼學家們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手段來還原古時候的環境,而其中沉積物中的搖蚊頭殼化石就是他們的有效推測的原材料之一。
因為搖蚊幼蟲的頭殼是由幾丁質組成,而搖蚊幼蟲的四個齡期,每一齡期的搖蚊幼蟲在發育的過程中都會蛻出頭殼並長出新的,而多數頭殼可以在水體的沉積物中保存很長的時間。因此,可以通過對沉積物中搖蚊頭殼化石中的幾丁質分類研究,能近似重現當時的搖蚊集群結構,再利用生物轉換函數,實現當時的環境的重現。
也就是說,搖蚊頭殼化石的集群結構變化可以作為過去幾千年此湖沼的例如水體溫度、鹽度等環境因子的推測指標之一。因此,搖蚊亞化石比矽殼和孢粉,更受古湖沼學家們的歡迎。
搖蚊頭殼化石相關文獻截圖
好啦,關於讓蚊子「背黑鍋」以及「沒羞沒臊」在我們頭上開「相親大會」的搖蚊就介紹到這裡,雖然它們密密麻麻讓人毛孔慫然,但它們在很多方面對我們來說是一種益蟲,所以,下次它們又飛在你的頭頂上時,大方一些,別動手……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