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微想歷史的頻道,這裡我們與各位讀者一起學習歷史,感受中華文明美妙的地方。今天我們繼續講中國古文明,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我,我將持續與您一起分享知識。

誕生於黃河流域的中華文明,在青銅、小麥和馬、牛、羊傳入之前,就已經顯現出了與其他古文明明顯的不同,有自己的獨特個性。這個屬於中華文明的獨特個性是什麼呢?主要體現在祖先崇拜和血緣家族兩方面。
西安市有一處文化遺址叫姜寨古村,距今7000年,裡面有100多個古房子,這些房子分成五組,圍繞著存在中間一個大廣場,房門都面對廣場開著。這說明,這個村子是由一個先祖分下來的5個家庭組成。
中間的廣場就是家族集會和祭祀先祖的地方,這種建築布局說明了原始村莊也有集體主義:對內民族團結。特別在他們的公共墓地裡面,沒有夫妻合葬墓,都是按輩分或者血緣及死亡先後順序埋葬。所以,姜寨古村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的一些基本基因:家長制、血緣紐帶和祖先崇拜。學院網絡把無數個小家庭編織成了一個大家族,然後村裡的所有事物由男性族長說了算。
祖先崇拜的祭祀活動盛行
而且村子每年都要舉行祭祀先祖的活動。事實上,中國上古信仰,除了新石器時代各民族普遍信仰的薩滿教以外,更為突出的是祖先祭拜。祖先祭拜是中國文化核心特點之一,到今天中國人都有清明掃墓祭祖的習慣。因為在中國人心裏面,最信的是祖先崇拜,認為祖先有靈。
不同於基督教和伊斯蘭教認為人死後會上天堂或下地獄,佛教認為人死後會進入六道輪迴,但是中國古人認為人死後會去陰間,並且永遠的生活在那裡。所以我們每年清明掃墓的時候,一定會對去世的仙人說:「我們給你送錢來了,你要保佑我們平平安安。」甚至,我們認為做夢夢到仙人,就代表我們要立刻去墳上燒紙錢,看看他們。
古語說:「不孝有三,無後最大。」因為在古人看來,沒有男孩那麼就等於「絕後」了。這個觀念從新石器時代後期就開始了,隨著部落規模越來越大,祖先祭拜就顯得越來越重,因為它能讓部落裡的人團結在一起。特別在發動對外戰爭之前,古人要麼祭神要麼祭祖,以求戰爭勝利。
血緣結構升華成血緣家族
到了公元前3000年左右,黃河中下遊一代的很多部落變成了酋邦,它們都以供奉祖先的宗廟為中心建立起來,且血緣結構撐了政治結構。誰是輩分最高的家長,誰就是首領,而血緣的親近遠梳又決定了社會地位的高低。
這種原始的血緣結構後來演變成了夏商周的政治結構。我們看夏商周三代城市都有一個特點:宗廟位於國度的絕對位置。興建都城的時候,首先考慮的是宗廟建在哪裡,如《禮記.曲禮》說:「君子將營宮室,宗廟為先,廄庫為次,居室為後。」
夏商周時代,國王住在宗廟邊上,那時候的國王主要工作就是祭祀。比如日常碰到難解決的問題,國王會召集親人們一起商量解決或者在祖先靈位前用佔卜的方式解決。今天考古發掘的甲骨文拓片大量的記錄著當時的祭祀活動情況。
再看考古出現的上古玉器,這些玉器的製作都是花了大量心血的,那麼這些玉器的作用是什麼?基本上都是用來祭祀的。包括從西方傳來的青銅器具,比如我們熟知的司母戊鼎的作用也是用來祭祀的。
祖先崇拜是早期中國文化的核心特點,但不是中國獨有的,而是人類早期社會共有的特點,比如至今世界上非洲的一些原始部落依舊保持著這種祭祀的習俗。在我看來,中國獨有的祖先崇拜是因為其他發達文明在氏族制度瓦解的時候,第一個打破的就是祖先崇拜觀念,轉化為宗教信仰。然而中國卻沒有打破血緣社會的瓶頸,而是停留在祖先崇拜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