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看過這麼一則小故事。
一隻野狼臥在草上勤奮地磨牙,狐狸看到了,就對它說:
「天氣這麼好,大家在休息娛樂,你也加入我們隊伍中吧!」
野狼沒有說話,繼續磨牙,把它的牙齒磨得又尖又利。
狐狸奇怪地問道:「森林這麼靜,獵人和獵狗已經回家了。
老虎也不在近處徘徊,又沒有任何危險,你何必那麼用勁磨牙呢?」
野狼停下來回答說:「我磨牙並不是為了娛樂,你想想。
如果有一天我被獵人或老虎追逐,到那時,我想磨牙也來不及了。
而平時我就把牙磨好,到那時就可以保護自己。」
所謂的居安思危,就是要在「安」的階段中,準備好應對潛藏危機的能力。
野狼如此,人亦如此,畢竟在這個社會上,沒有人能一直庇護你。
你只有不斷打磨自己的劍,才能在有朝一日失去庇護時,可以獨自戰勝一切。
1
沒有危機,便是最大的危機
最近這段時間,老朋友小郭每天都在朋友圈霸屏,但發的內容幾乎都是一些消極的口水話。
我猜想他可能是受了什麼打擊,便想在微信上安慰他一番。
沒想到,工作狀態最穩定的他,居然失業了。
小郭一畢業,就去了熟人的一家公司,不用面臨一畢業就迷茫的囧境,成了我們朋友圈裡公認的好命者。
他也覺得自己格外幸運,便老老實實地在這家公司待了足足五年。
按理說工作了五年,也足夠他成長學習了。
可他倒好,只顧著享受悠閒的工作時光,沒有想過為自己的未來儲存一點技能。
就在今年,熟人的這家公司因經營不善,宣告倒閉了。
小郭失去了這層關係的庇護,也只能自己重新開始找工作。
然而,找工作的過程也是十分的坎坷。
更可怕是,他發現自己一旦進到新公司,就會立刻產生「排異反應」。
面對新工作,他是吃不了一點苦頭,受不了一點打擊,只要一點點不順心,就開始情緒化。
還老拿新工作跟之前的工作去對比,這越比較,他心裡就越不平衡。
可現實是,他工作能力確實一般,也沒有什麼新技能,除了工作經驗長,沒有什麼別的優勢拿得出手。
於是,滿心怨氣的他,只能回到消費不高的老家,去找個穩定的工作,安穩度日。
現實告訴我們,一個人最大的危機,就是沒有危機感。
因為,人在舒適的環境中最容易滋生惰性。
而一旦離開了那個環境,就會發現自己早已失去了生存能力。
相反,只有那些在溫室中還能堅持自苦的人,才能抵禦後來的風風雨雨。
2
格局大的人,最有危機感
商場如戰場,絕不允許你在順境時「打盹」。
很久之前,任正非曾發表了一篇《華為的冬天》的文章。
文章的一開頭,寫的就是:「我們公司的太平時間太長了,在和平時期升的官太多了,這也許就是我們的災難。」
記得,文章中還有一段他特意強調的話,他說:
「十年來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敗,對成功視而不見,也沒有什麼榮譽感、自豪感,而是危機感。」
事實證明,聰明的人,絕不僅僅只會看到眼下的利益,更會著眼於未來。
華為高速發展的這幾年,任正非並沒有止步於現有的模式。
而是看出華為管理體系的短板,毅然決定引進西方的管理模式。
也正因為華為對自己超前的危機意識,才使得華為手機在國產手機品牌中脫穎而出,甚至隱隱有超越蘋果的氣勢。
海爾的創始人張瑞敏曾說:「我永遠戰戰兢兢,永遠如履薄冰。」
比爾蓋茨也常說:「微軟離破產永遠只有18個月。」
這些知名企業家,幾乎都會對自身企業,時刻保持著危機感。
我想,這也是他們能成為知名品牌的原因之一。
社會環境瞬息萬變,作為普通人的我們,更是時刻都處於危機之中。
而真正的強者,永遠是那些時刻保持著危機感的人。
因為他們知道,只有提前做好準備,才能在面對未知事物時,有更多的安全感。
3
哈佛商學院教授理察·帕斯卡爾曾說:「沒有危機感,就是你面臨著的最大危機。」
那到底什麼才是危機感?
在我看來,一個人能夠有危機感,那麼他就具有永遠保持隨時可以離開安逸的能力。
所以,我們需要做的是,不滿足於現狀,並培養不斷向自己的極限挑戰的強大意志力。
事實上,只有能夠戰勝自己的人,才會不懼任何阻礙,為實現目標而投入自己的全部精力。
希望我們都能做到時刻保持危機感,面對生活從不懈怠,讓自己離成功的機會更近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