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京報
圖集
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升空。如果一切順利,我國將有可能成為第4個進行獨立火星探測的國家。
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航天航空板塊共有47隻概念股,截至7月23日收盤,共有46隻股價上漲,其中,雷科防務、新餘高科、鋼研高納、中航沈飛、航天晨光漲停,航天彩虹、景嘉微、洪都航空、航發動力、航發科技等8隻個股漲幅在5%或以上。
除資料庫提供的概念股以外,有一些上市公司的業務直接與「火星探測」相關,如福光股份研發和生產的光學系統,其在今年5月26日表示上述產品已交付火星探測計劃使用。截至7月23日收盤,福光股份股價上漲5.17%,報43.34元/股,總市值66.56億元。
與「火星」業務親密接觸 福光股份股價漲5.17%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發現,航天航空板塊內外,有一些上市公司曾在公告中直接點名了「火星」或「火星探測」等相關業務,有的是探測火星,有的則是火星周邊產品,如火星太空人玩偶。
去年7月22日,上市公司福光股份登陸上交所科創板上市交易,主要從事特種光學鏡頭及光電系統、民用光學鏡頭、光學元組件等產品科研生產,產品包含定製產品和非定製產品兩大類,涵蓋了從紫外、可見光、近紅外到中長波紅外熱成像的波段。
去年年底,在接受投資者調研時,福光股份表示,公司的定製產品主要運用在「神舟系列」、「嫦娥探月」、神舟九號和天宮一號的對接、「火星探測」等重大航天任務及高端裝備。
今年5月26日,福光股份再度提及「火星探測」。其在接待華西證券的調研時表示,在重大科研項目火星探測星載系列光學鏡頭課題方面,公司主要承擔光學系統的研發和生產,覆蓋紅外、可見光等波段,綜合考慮火星探測飛行器的複雜空間環境,公司設計師需解決耐輻射、環境溫差大、飛行環境不可預知等技術問題,目前相關產品已經交付使用。
不過,福光股份今年股價表現並不突出,其在今年1月17日觸及年內最高價52.80元/股,隨後曾一路下跌至年內低點31.10元/股。截至7月23日收盤,福光股份股價上漲5.17%,報43.34元/股,總市值66.56億元。
上市公司康拓紅外,主營鐵路車輛紅外線軸溫探測系統、列車運行故障動態圖像檢測系統、聲學探測產品等,其通過收購搭上了「火星探測器」。
2019年10月,康拓紅外以發行股份和現金支付的方式,作價9.70億元,從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收購了北京軒宇空間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軒宇空間」)和北京軒宇智能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權。
其中,軒宇空間的主要產品為智能測試與仿真系統、微系統及控制部組件,可應用於航天、航空及軌道交通領域,包括太空飛行器(衛星、空間站、火星車、貨運飛船等)的地面測試與仿真、航天、自動化裝備等。
康拓紅外指出,軒宇空間參與多個國家重大航天任務的地面測控仿真設備研製,微系統及核心部組件產品也成功應用於多個重大任務,其中包括北鬥導航系列衛星、空間站和載人飛船、探月嫦娥工程以及火星探測任務等。
此外,還有一家上市公司從「地上跑的摩託車」一躍到「穿梭宇宙的火星探測器」。上市公司ST嘉陵一度為國內知名品牌,其嘉陵摩託車有著摩託車之王的稱號。然而,過去幾年間,ST嘉陵的摩託車相關產業主要產品銷量大幅下滑,經營幾乎陷入困境。ST嘉陵展開重大資產重組,擬剝離盈利能力較弱的摩託車資產,作價僅為1元。
去年7月5日,ST嘉陵完成重組,ST嘉陵成為中國電科旗下上市公司,公司實際控制人仍為國務院國資委。隨後,公司名稱由「中國嘉陵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集團)」變更為「中電科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證券簡稱由「ST嘉陵」改名為「ST電能」。
在ST嘉陵引入的資產空間電源和力神特電中,空間電源的主要業務為空間用及其他類特種鋰離子電源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主要產品為空間鋰離子電池及特種鋰離子電池。ST電能在公告中表示,空間鋰離子電池從結構上分類主要有圓柱形、方形和橢圓形三種,其中,方形空間鋰離子電池的主要應用對象為高軌道衛星和火星探測器。
上市公司金運雷射則「劍走偏鋒」。其在6月12日披露公告中表示,金運互動傳媒發展策略包括IP賦能,其中,公司原創設計的區塊鏈智能盲盒「UNI」是以太陽系各大行星為背景,融入有特色的故事情節,其中打造的玩偶形象就包括火星太空人、土星吃土等。
航天航空板塊今年新增兩企業 9個股漲幅超100%
隨著我國探索宇宙的步伐不斷加快,航天航空板塊的上市公司也不斷壯大。
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航天航空板塊共有47隻概念股,其中有兩家企業為今年新上市交易,分別是北摩高科和天箭科技,截至7月23日收盤,兩家公司股價分別收於150.30元/股和142.93元/股,上市以來已分別上漲574%和378%。
資料顯示,北摩高科的主營業務為軍、民兩用航天航空飛行器起落架著陸系統,以及坦克裝甲車輛、高速列車等高端裝備剎車制動產品,實際控制人為王淑敏;天箭科技的主營業務為高波段、大功率固態微波前端研發、生產和銷售,實際控制人為樓繼勇。
事實上,在這47隻航天航空板塊概念股中,多達17家上市公司為民企,佔比達36%,民資在我國航天航空事業中已佔據不可或缺的地位。
據統計,截至7月23日收盤,17家民營航天航空板塊概念股總市值合計達1816億元,其中,景嘉微、北摩高科、亞光科技、北鬥星通、賽微電子、海特高新和天箭科技總市值在百億以上,分別為242億元、226億元、223億元、193億元、190億元、129億元和102億元。
而從整體情況來看,整個航天航空板塊最新總市值為9917億元,其中9隻個股今年以來漲幅達到100%以上,分別是北摩高科574%、天箭科技378%、愛樂達203%、亞光科技192%、航天彩虹118%、中航沈飛116%、中航高科115%、中國衛通108%和洪都航空102%。
其中,進入7月以來,疊加「航空+軍工」概念的中航沈飛漲幅107%,是航天航空板塊7月漲幅最大的個股。資料顯示,中航沈飛主營業務為航空產品製造,主要產品包括航空防務裝備和民用航空產品,核心產品為航空防務裝備,其控股股東為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最終控制人為國務院國資委。
據統計,北京、四川、陝西、江蘇、湖北和浙江分別有10家、7家、6家、4家、3家和3家,合計33家,這6個省份的航天航空板塊上市公司佔全國總數的70%。(記者 肖瑋)
責任編輯: 於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