蠣蚜山在東灶港東北方向4海裡的黃海中,是一個天然兩棲生物島。距今已有1690年歷史,因盛產牡蠣而聞名。查資料還知道,蠣蚜山的神秘之處在於入水為礁出水為山,被當地人稱為「沉浮山」。然而沒去之前我依然無概念,以為要爬山。
接我們的快艇速度很快地飛馳在海面上,浪花打溼了我們的衣衫。茫茫大海中,遠處有橋,我突然看見了人影,人不是在橋上,是在水裡。怎麼回事?我喊了起來,你們看,誰在海裡面行走啊?好像有輕功一樣,水上飛!
遊艇開到離岸幾米換上舢板船,我們換上膠鞋,落地到沙灘上。導遊說,蠣蚜山到了。啊,竟然是個平坦的山!原來沉浮山就是這個意思,海水淹沒時看不見,海水退潮時才顯露出來,而順著平坦沙灘往島中央走,最高處就是礁石遍布,長滿蠣蚜的山頭。於是我與同伴們都穩穩地大踏步行進在蠣蚜山上,而再從大海上行駛的船上看我們,就如同我們走在水中央。
蠣蚜山的「蠣」就是牡蠣的蠣,當地人稱牡蠣為蠣蚜,海門位於長江與黃海的交匯處,長江注入大海時帶來的大量泥沙築成近海處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牡蠣灘(山),灘上有一個騰空飛碟似的建築,是正在建造中的星級賓館,它是根據潮汐的高度來建造的,保證不會被淹沒,淹沒了也許是密封艙,好想體驗一下星夜中在海裡面沉睡,晨曦在海裡面醒轉來的奇幻妙境。
灘上沙子很細膩,夕陽照射下金波熠熠的沙灘,圖案多麼美麗。導遊指著沙灘上一個個稍縱即逝的孔洞,這底下有蛤蜊、小沙蟹、黃泥螺。同伴們像孩子一樣瞬間來了精神,彎腰大呼小叫,導遊還教我們怎樣用腳踩泥沙,逼迫蛤蜊露出真面目。不一會兒工夫,本事大的人已挖到一袋蛤蜊,拍照時笑成返老回童。
晚上我們在海鮮飯店裡用餐,吃到了蠣蚜餅,與在福州、臺灣吃到的蚵仔煎差不離。前面說了,蠣蚜就是牡蠣,蠣蚜山上的蠣蚜是長在礁石上的,每天退潮時浮出海面,漁民要趁著退潮去挖,他們叫劈蠣蚜,用一把小刀,把堅硬的殼撬開,挖出肉來,放入肩上挑的木桶裡。而當年漁民沒有手錶計算精確退潮時間,危險的事情容易發生。帶我們去的海門好年農莊主人張妙霖告訴我們,他的親舅舅就是因為去蠣蚜山挖蠣蚜,快到傍晚時大家都離開了,可是舅舅為了再多挖一點,沒有跟隨眾人一起撤退,待到海浪拍擊為時已晚。遠處的親人看見他被困,不斷呼喚他趕緊把身上挑的蠣蚜桶扔掉,可是舅舅不捨得,就這樣,舅舅被浪頭打倒葬身大海。這是一個悲傷的故事,聽後我們都加快腳步,貌似溫柔的海水呀,其實你很殘忍。
顯然蠣蚜山上這種小牡蠣與我們在法國、瑞典海邊峭壁上看見附在那裡的大牡蠣不同,現在那些天然的牡蠣幾乎絕跡,大多改為養殖牡蠣。
回憶起來,我小時候吃過這種蠣蚜,寧波人叫它「蠣黃」,沒有殼,用碎冰保鮮,灰色的軟得嚇人,在上海小菜場是用手抓著賣給你的。吃前衝洗一下,涼開水一過,蘸米醋吃,還要放生薑末。媽媽一直關照不能多吃,貪吃要拉肚子的。東灶港吃到的蠣蚜餅就是蠣黃餅吧。
神奇的蠣蚜山,再見了。待到來年夏天時,我還要來玩一次,最好早點去,爭取往前一直走到蠣蚜山頂,看見附在礁石上的蠣蚜,親手劈一隻,當場吃掉!(孔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