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美莎克」(Maysak)30日晚上由颱風級演變為強颱風級,31日早晨5點鐘其中心位於日本衝繩那霸南偏東方大約530公裡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即北緯21.6度、東經128.8度,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14級(42米/秒),中心最低氣壓為950百帕,七級風圈半徑200-350公裡,十級風圈半徑100公裡,十二級風圈半徑50公裡。
颱風「美莎克」出沒的太平洋,這些年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它又面臨著怎樣的挑戰呢?就讓我們從一個小小的珊瑚的變化,來感受一下這種變化和挑戰吧?
珊瑚是類似於植物的動物,能建立像石頭一樣的城堡,從而將生物學、植物學、礦物學融為一體,它們絕不只是海洋中的點綴而已,而有著更加重要的意義。它們是自然界最靈敏的預警裝置,能對環境中最微小的變化迅速做出反應,可以作為地球各類環境問題的信號。因此,珊瑚能夠精準預示未來全球的氣候變化,被視為今後氣候問題的風向標。
1981年初夏的一個星期六,天空碧藍如洗,查理·韋龍(Charlie Veron)正怡然自得地在昆士蘭中部海岸潘多拉礁附近的溫暖淺海中潛著水,突然,一樣令人警覺的東西抓住了他的視線。他穿過四周翔遊的魚群,潛到下方五顏六色的珊瑚礁邊檢視起來,特別是觀察其中一叢在其他地方比較少見的分叉珊瑚。後來,韋龍本人給這種特殊的珊瑚起了一個名字,叫「潘多拉角孔珊瑚」(Goniopora Pandoraensis)。
這些珊瑚主要呈棕色和黃色,和後來讓潘多拉成為潛水和旅遊勝地(近來主要吸引日本遊客)的粉色、赭色、藍色、鮮綠色的其他珊瑚品種對比極為鮮明。但那天令韋龍感到驚詫的是,角孔珊瑚一個冠的中心出現了一片極不尋常的純白色。白色區域呈圓形,直徑大約6英寸。
他伸出手,輕輕地徒手摸了摸其中一處白色的珊瑚叢。大部分仍然是硬的,還活著,而且感覺很刺手——凡是直接用手摸過珊瑚的人都知道那種觸感。如果珊瑚死了的話,葉片狀的骨骼會折斷,哪怕只是輕輕一碰,也會整個碎成粉末,如雪花一樣落到海底。韋龍確信它們還活著,但他同時也很警覺,因為它們病態的模樣預示著可能快要死了。他掏出防水相機,拍了一張照片:這是他第一次在澳大利亞大堡礁——太平洋素來的生物學明珠——看到後來被稱為「珊瑚白化現象」的噩兆。
這是海洋(這裡主要是指全球海洋系統中的太平洋部分)正遭受嚴峻考驗的最初徵象之一。
韋龍是一位博物學者、科學家、珊瑚專家,自1972年開始研究大堡礁美麗的珊瑚。他後來發現、記錄、分類了世界上845種已知的能生成珊瑚礁的硬體珊瑚,並編寫了權威的珊瑚世界的百科全書。所以,他當時有足夠的把握判斷自己眼前的景象是一種可怕的預兆:珊瑚大面積白化現象將在未來幾個月或幾年中席捲整個熱帶海洋。「這是很可怕的場景。「他後來說,「有400年、500年、600年歷史的珊瑚白化並死去。這就是最近的事情。」
他這最後一句話很重要,因為這說明是某種才出現的,當時還不為人知或者無法確定,又或沒有被完全承認的外部力量,導致了這些可愛而高度敏感的動物枯萎、白化,最終死亡。
潘多拉礁的珊瑚在那個夏日向全世界發出了預警,而對珊瑚群落的細微變化高度敏感的查理·韋龍,就成了第一個接收到這一預警信號的人。作為新晉的澳大利亞海洋科學院首席科學家,查理·韋龍非常清楚他首次發現的珊瑚白化現象的原因。珊瑚蟲體內通常富含一種叫作「蟲黃藻」的藻類植物細胞,兩者和諧共生:海藻進行光合作用,為珊瑚提供營養,而珊瑚為海藻提供保護。當海藻感到安全和舒適時,就會製造氧氣供珊瑚利用,珊瑚需要氧氣來製造各類物質,特別是其形成骨骼所需的碳酸鈣——骨骼正是形成珊瑚礁的核心材料。珊瑚的色彩也來自蟲黃藻,但也要在海藻感到安全和舒適的情況下才可以。
但由於各種原因,珊瑚蟲偶爾會下逐客令驅逐海藻。它們之前的共生關係被迅速終止,珊瑚也因此陷入了一種尷尬的境地:無法獲得所需的氧氣,也沒有了海藻光合作用時產生的副產物——葡萄糖和胺基酸,同時無法再維持它著名的鮮豔色彩。在外人看來,珊瑚的顏色突然消失了,變得死白死白,就像漂過似的。如果這種狀況持續下去,沒有氧氣、葡萄糖和蛋白質,珊瑚蟲就會死。
韋龍也猜到了角孔珊瑚為什麼會突然趕走海藻,結束這段友好而必要的關係。這完全是因為壓力。珊瑚這種動物非常嬌氣,一旦它生活所在的陽光明媚的溫暖淺海受到嚴重擾動,它就會受到驚嚇,蟲黃藻就成了它敏感神經的第一個受害者。
令珊瑚不適的原因主要有兩個:可能是由於海水的溫度上升,也可能是因為海水的酸度增強。而在20世紀80年代,這兩種情況兼而有之。由於當時仍不明確的種種原因,海水的平均溫度上升了約一攝氏度,這意味著到天氣最炎熱的幾天,氣溫會超過珊瑚的承受能力,於是引起了顯而易見的災難性後果。
幾周以後,最初的白化突然傳播開來,不僅局限於太平洋範圍,而是遍及全世界——大約和潘多拉礁同一時間,8000英裡之外的加拉帕戈斯群島也發現了早期白化現象。
之後的時間裡,全球各地的珊瑚礁繼續遭遇重創。最著名的是1997—1998年間的一次白化災難:主要生長於紅海和安達曼群島的一種熱水珊瑚全部死亡!原因是海水溫度過高,就連這種適應高溫的珊瑚品種也無法應對。2001年的一次白化事件範圍更大,以致很多德高望重的海洋生物學家開始預測,再過50年世界上所有的珊瑚礁都將消失。
就在今年4月7日,澳大利亞詹姆斯·庫克大學發布公告稱,該校珊瑚礁研究項目中心主任特裡·休斯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在3月份最後兩周從空中觀察了大堡礁區域的1036個珊瑚礁,結果發現了大面積白化現象,特別是大堡礁南部首次出現珊瑚大規模白化。這也是大堡礁有記錄以來最廣泛的珊瑚白化現象。珊瑚正用自己的方式告訴人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已刻不容緩!
(本文選自悅讀名品策劃出版的《太平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