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產茶地,多分布於武夷山風景名勝區的「山坑巖壑」,這是武夷巖茶正宗的原產地,大大小小、三三兩兩的山場散布於此,深入廣大茶友印象中的核心山場,莫過於「三坑兩澗一窠」,即牛欄坑、大坑口、慧苑坑、流香澗、悟源澗,以及母樹大紅袍所在地九龍窠。
巖茶的傳播與發展,使得更多的愛茶者成為了資深巖茶的愛好者,他們對山場的研究也從大範圍的正巖、半巖轉向了更為具體的山場,從核心山場詳盡至貓耳石、碧石巖等低調又有魅力的小山場。
作為全國茶葉標準化委員會的成員單位武夷星,在今年8月攜「山場星標準」落地產品「百穀」系列,隆重出席。「山場星標準」是中國茶行業首個關於武夷巖茶山場提出的首個標準,將武夷層林中無數個不同的所在喚作百穀,並根據山峰、地勢和溪流走向不同形成「坑、澗、窩、窠、崗、洞、巖」等。各有其特點,各具特色。
坑
兩山之間開闊的地帶稱為「坑」,最著名的三坑如「慧苑坑」、「牛欄坑」、「大坑口」,所產巖茶柔韌細膩,清長幽雅,初識平凡,愈品愈奇。
澗
兩山相夾,且伴有水流。最著名的兩洞如「流香澗」、「悟源澗」,所產巖茶初品濃鬱收斂漸轉清冽甘爽。
窠
三面環山的地帶稱為「窠」,如母樹大紅袍所在的「九龍窠」,所產巖茶濃厚甘潤,骨韻清正。
窩
原意指代動物巢穴。四周環山,微風常拂,面積較小。代表山場:雲窩、燒雞窩。
崗
高起的坡地,地勢較高,光照充分,雲霧充沛,適宜茶葉生長。代表山場:天心崗、北鬥崗等。
洞
窟窿,深穴,孔。一般都有自己獨特的氣候現象,主要是通過流動的水和對流的空氣來調節的。以「洞」來定名的山場是個相對恆溫的環境,而且相對來說,茶樹生長環境較陰涼。代表山場:茶洞、桃源洞、鬼洞、水簾洞、玉華洞等處。
巖
巖石凸起而構成的山峰、山體。多數光照條件較足,土壤肥沃,有益於茶樹芳香物質的形成。代表山場:天遊、馬頭巖、鷹嘴巖、青獅巖、碧石巖、佛國巖等處。
武夷星「山場星標準」,從山場地質環境出發,根據山場茶產地的特色進行分類,讓所有愛茶之人,品鑑時有章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