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周刊作者團 世界華人周刊
作者:夏格
慈祥可親,不停工作,熱愛傷病員......這是士兵們對她的一致印象。
當她手持油燈巡視四裡長街的傷病員時,所到之處,士兵們都以親吻她的身影來表示對她的崇高敬意。
並一致親切地稱呼她為:「提燈女士」。
1854到1856年克裡米亞戰爭不斷。
她在士兵死亡率高達50%多的情況下,率領護士38名抵達前線,在四所戰地醫院服務。
她是英國人,1820年5月12日出生於義大利。
她家境優渥,從小便受過良好的教育。
每一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個好前途,當然她也不例外。
她的父母讓她發展文學,音樂的才能,躋身上流社會。
而她對此卻絲毫沒有興趣。
她在日記中寫道:
「擺在我面前的道路有三條:一是成為文學家,二是結婚當主婦,三是當護士。」
最後,她不顧父母反對,毅然選擇了第三條道路。
她就是,弗洛倫斯·南丁格爾。
▲ 弗洛倫斯·南丁格爾
近代護理的創始人。
1912年,國際護士理事會將南丁格爾的誕生日——5月12日,定為國際護士節。
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至此,在世界各國護理界達成一致。
一年一度的護士節在往年或許沒有什麼不同。
而在今年,卻顯得尤其特殊。
疫情來襲的這個春天,他們的奮戰,是給全國人民的定心丸。
還記得嗎?
今年的春晚,一個沒有經過任何彩排的節目,一開口就讓人感動:
白巖松、康輝、歐陽夏丹等央視主持人的情景詩朗誦——《愛是橋梁》。
向防疫一線的醫護人員致敬,為武漢加油。
白巖松朗誦道:
"我們在這過年,您卻在幫我們過關。"
在那個特殊的時刻,這句話,一下子戳中了千千萬萬人的淚點。
不管疫情如何肆虐,數以萬計的醫護者義無反顧的奔赴武漢,他們來不及和家人道別,甚至來不及吃上一口熱騰騰的團圓飯......
疫情就是命令。
所有醫護人員,他們早已站在了生死的第一線。
可抗擊疫情這場阻擊戰,遠比我們想像的困難,複雜,艱辛......
2020年1月23日。
在確認了新型冠狀病毒可以人傳人的第三天,為了切斷病毒主要傳播途徑。
武漢市向全世界宣布:
封城。
900萬人口的武漢城,一瞬間,像是被按下了暫停鍵。
目之所及,一片寂寥。
2020年4月8日。
百年江漢關鐘聲一響,月圓夜之下,武漢正式解封。
大地雀躍,山河歡呼。
這一刻,我們等了足足77天。
兩個多月來,所有的興奮,喜悅,歡呼在這那一刻傾瀉噴發。
一個小夥子,在漢陽的街頭點了份熱乾麵,吃著吃著就哭了......
火車站裡,被困在武漢的人,終於踏上了回家的列車......
然而,肆虐的疫情帶給我們的悲痛,淚水和犧牲,在那一刻也被深深銘記。
2020年的春天,無數人的最後一年。
他們更多的是我們不知道名字的普通人。
還有,疫情期間重病或離世的白衣天使們。
4月18日,《洛杉磯時報》發布了一組世界各地的護士群像:
群像中的白衣天使們,每一位都被厚重的防護服包裹著。
神情難掩的悲傷,深深地鐫刻在臉上,身體上。
他們雖來自不同的國家,卻站在同一個戰場上。
抗擊疫情,不過是他們的職責所在,使命擔當。
可於世界上數以億計的普通人來說,他們是我們的守護神,病毒的大剋星。
在中國抗擊疫情期間,這種被守護的感覺格外深刻與感動。
武漢,是中國疫情的主戰場;
金銀潭醫院,是武漢疫情的生死門。
武漢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則是患者的定心丸。
很多醫生,同事,患者,稱他為「鐵人院長」。
鐵人,並非僅形容他意志剛強如鐵,還因為他的身體狀況。
殊不知,他還身患漸凍症......
由於病情日益加重,他雙腿僵硬,猶如鐵具。
可疫情這場硬仗已經打響,他已然顧不上自己的身體了。
1月25日,大年初一。
萬家團圓的日子裡,金銀潭醫院在加緊消毒,整理醫療物資,為即將進駐的醫療隊能最快投入戰鬥做好準備。
1月26日下午1時,陸軍軍醫大學醫療隊接管兩個病區。
下午2時,上海醫療隊入駐另外兩個病區。
截至當晚11時,金銀潭醫院已累計收治重症患者657人。
火線48小時,張定宇兵不解甲,馬不停蹄......
1月28日,在全體病區主任見面會上,張定宇一改往日雷厲風行的風格,吞吞吐吐地說:
「兄弟姐妹們,事到如今,我不得不說。再不說,可能要耽誤大事。」
「我的身體出了問題……」
「我是,漸凍症!」
在座都是醫生,誰不明白呢?這種病,無法醫治。
張定宇說:「我必須跑得更快,才能跑贏時間;我必須跑得更快,才能搶回更多患者;我必須跑得更快,才能和大家一起,跑出病毒的魔掌。」
「現在,形勢萬分危急。我們要用自己的生命,保衛武漢!」
說完,他用盡全身力氣,站起來,一跛一拐地走向前臺,雙手抱拳,深鞠一躬:
「拜託大家了!」
一時間,淚水模糊了眼睛。
可即使身患漸凍症,張定宇依然沒有接受特殊照顧,就連自己妻子感染治療都沒能親歷照料。
而是把幾乎全部精力放在接收救治更多的患者上,醫者仁心,大抵是如此吧。
後來,在接受《面對面》採訪時,這位「漸凍症院長」表現出出人意料的樂觀和坦蕩。
他說:「所有人的終點都是死亡,而我只是知道了自己的終點可能不會離得太遠,所以我想把這段時間用足、用好,不是一樣可以再做一些事情嗎?」
▲ 圖 | 張定宇在CCTV-13《面對面》
魯迅先生曾說過:
「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脊梁。」
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註定要死磕到底,而數以萬計的醫護者也在用他們的生命堅守證明,這便是「中國脊梁」。
「靜靜地來,靜靜地走。!」
連日來,這是無數網友對援鄂護士張靜靜的意難平。
4月6日,一條痛心的消息讓無數人淚目:
山東省第一批援鄂醫療隊員張靜靜在按規定集中隔離醫學觀察期滿,即將返家休息時,突發心臟驟停,於4月6日18時58分逝世。
遠在非洲援助的丈夫韓文濤,沒能見妻子最後一面。
然而就在幾天前,丈夫還在朋友圈為妻子加油打氣:
「蒼天啊,讓媳婦快點醒過來,我願用我的生命去換您的安康。」
可最終,期待的奇蹟沒有出現。
韓文濤還未順利回國,妻子已經走了。
韓文濤和妻子見的最後一面,是去年12月30日。
那一天,他還和妻子約定,在下次回家時,要和妻子去補拍遲到6年的婚紗照。
在之後就是,妻子遠赴武漢進行醫療支援,丈夫寫給她的信,字字句句充滿了自豪與不舍。
▲ 韓文濤寫給妻子的信
援鄂期間,除了丈夫的期盼,兩個多月未見的孩子,和年邁的父母,每一天都在盼她早日平安歸來。
在張靜靜的火化儀式上,5歲的女兒抱住爸爸,放聲大哭:
媽媽不要丟下我......
這一幕,讓所有人淚目。
張靜靜在一線時,5歲女兒曾拍視頻,鼓勵在黃岡的媽媽打敗病毒,早點回家。
如今,女兒的這個願望再也不能實現了;
媽媽也再也抱不到女兒了。
你為那麼多人拼過命,我們卻沒能留住你。
除了中國,義大利,西班牙等國家的疫情,也遠比我們想像的糟糕。
在義大利疫情至黑之暗的時候,有人說:
我沒見過地獄,但現在的義大利醫院比地獄更可怕。
一線基層醫生控訴:
「在前線戰鬥的同時卻感到被拋棄;醫生只有在有症狀時才能接受檢測。」
不僅如此,義大利更是出現了護士接連自殺事件。
據義大利《共和報》報導:
前兩天,威尼斯一名護士,本在新冠定點醫院工作的。
很不幸,她出現發熱症狀,回家隔離前,她已接受新冠檢測,可沒等結果出來,她卻選擇了結束生命,投河自殺身亡了。
沒過幾日,悲劇重複上演。一名34歲的護士在確診患上新冠肺炎也選擇了自殺。
根據統計,截至3月19日,義大利醫護感染新冠肺炎人數已達2629名,佔總感染數的8.3%。至少132名醫生殉職。
不容樂觀的西班牙,更是有超13000醫護人員確診新冠肺炎。
由於防護設備嚴重短缺,醫護人員們不得不重複使用一次性口罩,用垃圾袋自製防護服。
這些醫護人員不僅要扛住來自體力上的消耗,內心地衝擊也在不停的考驗他們。
「他們都說我們是英雄,但我們不是,我很害怕,我從沒見過這麼多死人。」
「身邊的戰友一個個倒下,我不知道明天會在哪裡,如果還有明天的話……"
「在我當護士的生涯裡,只在18哭過一次,但現在每天都哭。」
「收拾好心情,擦乾眼淚,我必須拼盡全力,再次站起!」
……
這是來自不同國家,不同醫護者的內心獨白,他們在絕望與希望中共存。
醫病救人,這是天職,也許他們不求共苦,只要些許的理解和尊重。
面對肆虐的疫情,世界在不斷被改變,唯一不變的就是醫護者的本心。
他們必須得到尊重,理解與關愛。
要知道,在全國乃至全球,醫生都是稀缺資源,但依然有人不知道珍惜。
不要再讓楊文醫生,陶勇醫生的悲劇上演了。
他們倒在自己的信仰之下,是整個社會的悲哀。
我們應該明白,保護醫生,就是保護我們自己,保護我們的家人,保護這片土地,這個民族。
時至今日,疫情依然沒有結束。
每一天,仍有無數醫護者奮鬥在平凡的崗位上,同疫情作鬥爭。
和平年代裡,哪裡有橫空出世的英雄。
如有,也只是一個個平凡人,不辱自身使命,站在最前方,不後退,咬著牙堅守。
《中國醫生》裡有句話:
「所謂醫生的責任與擔當,不過是一群普通人穿上了白大褂,開始救死扶傷。」
為眾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凍斃於風雪。
以往的苦難依舊是苦難,未來的希望也依然會發光。
有些傷痛可能無法挽回,我們能做的,只有不忘記,帶著心願與希望前行。
有句話說:死亡不是終點,遺忘才是。
李文亮醫生,武昌醫院院長劉智明,準備與妻子趁著新年辦婚禮的彭銀華醫生......
還有千千萬萬世界各地為疫情做出犧牲的醫護者。
有大勇,行大義的他們值得一切形式的銘記與讚美。
我們不會忘,也不能忘。
你們永遠留在了這個春天,但謝謝你曾來過這繁花似錦的人間。
2020年的國際護士節,向所有白衣天使致敬!閱讀原文
原標題:《今天,他們最該上熱搜:謝謝你,為我們拼過命!》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