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譚休伊
香港前已婚警察宿舍地處中環荷李活道蘇豪區。這裡自然是不少發展商夢寐的「核心區鑽石帶」。
年代久遠的兩座已婚警察宿舍其實缺少時尚氣息,看似與香港中環張揚的面孔格格不入,但這裡散落著不為後輩所知的蒼老故事,像一枚枚珠子,串起了香港的歷史脈絡。它所包含的人文價值,其實是中環的另一副財富面孔。
於1951年建成的高、低兩座已婚警察宿舍,用地面積6000平方米,是亞洲首座興建給已婚的初級華人警員及其家屬居住的宿舍,此外還有一座附屬於宿舍大樓的少年警訊會所樓。時光再向前倒轉近百年,這裡是香港開埠以來第一間為公眾提供中、小學西式教育的官校——中央書院的原址。1884年,時年18歲的孫中山入讀該校。可惜遍布偉人足跡的校舍,在二戰時湮沒於炮火紛飛中。
再溯時而上,這裡旁邊的街道在香港開埠初期,曾種滿冬青樹(Hollywood),因而被命名為「荷李活道」, 它也成為殖民管治時期香港闢建的首條街道。
站在高、低兩座已婚警察宿舍之間,你應會慨嘆建築物的線條如此簡約分明。對實用性的追求,使建築物顯得頗為低調厚重。
現存兩座警察宿舍分別樓高7層,合共196個單位。每層設有14個單位,其中兩個屬於相連單位,其餘單位面積平均約300平方英尺。
負責已婚警察宿舍保育工作的特區政府發展局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總助理秘書長李鉅標,將這兩棟樓比作香港平民小食「格仔餅」。一間一格等大小,方正且規矩。每戶有獨立的廁所、廚房;每層兩邊的盡頭,皆設有公用浴室。
這兩棟現代主義建築風格的宿舍樓,其後成為香港7層公營房屋的雛形,優先考慮實用性,樓宇設計注重採光和通風;結構上則形成一道「公式」:多戶住宅、走廊露臺、中庭公共空間。這些都廣範應用於香港日後的徙置大廈和公屋裡。
不少中年以上的香港人,都有過或長或短的公屋記憶,這類樓宇也成為這一代港人懷緬胼手胝足辛酸歲月的最好載體。
香港特首曾蔭權就是在這宿舍樓裡長大。出身於警察家庭的曾蔭權,一家八口曾居於此。他曾在博客中憶念舊居,訴說自己後來偶爾會駐足宿舍圍欄外,遠眺懷緬一番。
縱使中央書院時期的建築物主體遭炮火擄掠得一乾二淨,但殘留的花崗巖支柱、基座、梯級,牆角的隅石以及長在石牆縫隙中的老樹,頑強地「活」了下來,成為城市記憶的時光隧道入口,也成為這座城市的文化養分。
早在2007-08年度《施政報告》中,香港特首已宣布把前已婚警察宿舍用地從「勾地表」移除一年,以探討「活化」此用地的可行性。所謂「活化」,是將表面看起來已失去實用價值的古舊事物賦予新的意義,使其價值重獲認同和肯定。
經廣泛公眾諮詢,特首在次年度的《施政報告》中,將該址從勾地表正式剔除,指定把這塊用地活化,用於創意產業及有關教育用途。在本年度施政報告中,特首明確提出,要讓創意產業進駐這塊「核心區鑽石帶」,利用周邊的「協同效應」,打造創意地標。
保育專家介紹說,政府已將宿舍內16棵樹一一記錄在案,未來的馬路或者會因為保育老樹繞道而建;中央書院時期的每一處遺蹟皆已列入保育指引,斷垣殘壁被政府珍而重之;兩棟已婚警察宿舍皆得以完整保留,並歡迎民間創意藝術團體進駐活化。
其實,已婚警察宿舍的保育,只是香港特首年度施政報告「保育中環」計劃的八大項之中的一環。
「保育中環」計劃還包括大幅降低中環碼頭用地的發展密度,為公眾開拓臨海公共空間;將中環街市剔出勾地表,交由市區重建局全面保育,發展成為「城市綠洲」;政府部門所駐紮的中環美利大廈將招標,變身星級酒店,等等。
專業人士估計,港府在中環保育方面的支出和地價方面的金錢損失數以百億計。「項目將來達致自負盈虧即可,並不需要『賺大錢』,」李鉅標對記者說,港府建築署將負責改造、設計的硬體方面工作,餘下的細部設計、創意空間將留給每個住宅單位的營運者來決定。
「19世紀初的時空,我們難以想像當日人煙稀少的香港島北岸一片狹窄土地,將會成為亞洲國際都會的核心地帶,」特區政府發展局在保育中環計劃的文字介紹——《我們的中環》一文中寫道,「我們現正站在十字路口,需要思考如何將中環帶往更高的臺階。」
中環歷史不足二百年,卻見證了香港從小漁村發展成為國際大都會和環球金融中心。香港地方志辦公室主任劉智鵬曾為此撰文指出,這種強烈的歷史對比,彰顯的是香港人不斷奮鬥的精神,並認為政府帶有前瞻精神的大手筆保育行動,值得鼓掌支持。
活化前已婚警察宿舍的項目計劃最近已經截標。可以看到的是,千篇一律的酒店與商廈,並非香港中區的全部。摩天大廈競速拔高的同時,昔日的中環建築和特色仍獲保留,這一切使中環傳奇的每走一步,都蘊含著歷史的厚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