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鼎先生是南京人,1930年畢業於中央大學(現更名為南京大學)物理系。1934年赴英國劍橋大學物理系進修,師從諾貝爾獎得主的名師。但因1937年抗戰爆發,他決定提前輟學返國,僅得到碩士學位,自此展開他50多年的為國服務的職業生涯。
1966年,李國鼎先生因「東亞紡織公司貸款案」被當時的監察院彈劾,並被申誡。李先生當時擔任經濟部長,曾兩次請辭,但還是被蔣介石和行政院長陳誠挽留。經此事件之後,李先生開始信仰基督教。李先生信仰基督教,也與其夫人有密切關係。李夫人自幼受洗,是虔誠的基督徒。李國鼎先生受她的感召,加上他自己個人的體驗,乃受洗信主。他們全家─連同子、媳和兩位孫女,都是虔誠的基督徒,經常在臺北南京東路禮拜堂聚會,聆聽吳勇長老的證道多年。
李國鼎先生曾在他所著的《工作與信仰》書上說:「我希望傳達兩個觀念:第一,是國家觀念;第二,是信仰。這兩個非常重要。信仰可以幫助我們產生智慧、增加信心。」因為他很熱心公共事務,早期就有人說他有「基督精神」。但是到了他正式受洗(時年56歲)之後,更是明顯地表現出來。
李國鼎先生歷任經濟部長、財政部長及政務委員的20多年期間,培育了許多財經人才,其中繼任的財政部長中,有將近一半(包括張繼正、白培英、王建煊、林振國等人),也都是虔誠的基督徒。這些廉潔自守的高級官員,對臺灣財經政策的規劃與執行,有重大的影響。
退休後,1991年李國鼎先生曾應邀至美國加州史丹佛大學演講。在發問時,有一位大陸來的女學生建議李先生訪問大陸,因為政府官員他們不肯聽青年人的意見。若他能對當權者提出建言,這樣才能進行改革以求現代化,來挽救國家的命運,增進人民的福祉。說話時,她激動得落淚,全場聽眾也為之動容。
1993年,李先生回到離開47年的故鄉與國土,在南京大學母校演講。也在北京受到各級官員隆重的接待,並與朱鎔基總理談到臺灣經驗。那兩小時的長談,對中國大陸經濟改革的幅度與速度,有深遠的影響。因此,李國鼎先生所領導的臺灣經濟發展模式,成為鄧小平實施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重要借鑑。
李先生過著一個非常簡樸的生活,始終只用一個傭人。後來到了1970年代,甚至連傭人都沒有了,都是李夫人自己動手。在臺灣的部長級高官中,李先生可能是極少數的幾位(另一位就是曾任行政院長的孫運璇先生)。名記者張作錦曾感嘆地說:「這樣一位為臺灣創造財富的人,2001年辭世時,上無片瓦,下無寸土,家無股票,一生清廉自守。」
貼士| 公眾號裡所涉及到的文章、影視等資源均來源於網絡,若資源的使用有存在侵犯版權的情況,請第一時間聯繫我們,我們將給予及時處理。若您需要獲得更多優質的主內資源,請關注我們的公眾號或者訪問我們的網站:基督教百科(www.cd360.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