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真的是一個電影大年!
從年初開始,口碑大片扎堆上映,從《綠皮書》到《調音師》再到《何以為家》,部部都叫好又叫座。就在剛過去的端午假期,又一部俄羅斯電影燃爆朋友圈,成為6月看片的首選,它就是:
《絕殺慕尼黑》
雖然影片還未正式上映,可從國內超前點映的情況來看,不僅上座率高達90%,更是收穫了「千場點映零差評」的超高評價。
現場的返圖裡,參加點映的觀眾十分多元,足以證明這是一部老少皆宜的合家歡電影。
提前看過影片的觀眾表示:
「簡直燃炸了,是一部讓人不由自主熱淚盈眶的好電影」
「出乎意料的好看,讓人時刻都能感到驚喜的好片子,值得二刷」。
而影片在收穫球迷點讚的同時,甚至連女生都被影片的熱血點燃鬥志,此前在成都的點映觀影中,就有小姐姐說自己也有種「一秒變女王」的錯覺。
影片在觀眾中有很高的人氣,微-博大V推薦度也高達100%,還一舉登頂豆瓣一周電影口碑榜前三。
其實影片《絕殺慕尼黑》,它的來頭可不小。
此前在俄羅斯上映時,它就以30億盧布的票房成績(相當於3.3億人民幣),奪得俄羅斯影史本土電影票房冠軍,甚至超越了同期好萊塢大片在俄羅斯市場的表現。
口碑上,它的評分還是近5年來豆瓣評分最高的俄片。
影片《絕殺慕尼黑》根據體育歷史中著名的真實事件改編,以冷戰時期的蘇聯為背景。
由立陶宛、白俄羅斯、喬治亞等各個地區的運動員組成的蘇聯籃球國家隊,在教練加蘭任的帶領下,克服重重困難,於1972年慕尼黑奧運男籃決賽中,打敗了保持了36年全勝記錄的美國隊的傳奇故事。
歷史事件改編的影片,在整體氛圍上的「復古感」就相當重要。
為了能配合影片所處的時代背景,影片花了3年時間打磨,無論是從服裝還是場景,可以說幾乎每一個細節上做到高度還原。
影片中的飾演球員的幾位演員都花了一年時間練習籃球,所以影片展現出來的籃球賽的畫面,無論從身形還是動作,看起來竟像是真實的籃球運動員。
同時,也讓影片帶有幾分紀錄片的味道。
說到影片的敘事結構,其實和年初上映的《波西米亞狂想曲》有幾分相似。
《波西米亞狂想曲》在整體結構上,從樂隊的組建開始,經歷一系列曲折,單飛再合體,才引出最後的高潮音樂會,所以當音樂響起那一刻,影院中的人都忍不住站起來歡呼。
對比《絕殺慕尼黑》,也是同樣,在經歷換教練團隊重組,到團隊磨合,隊內指導練習,以及經歷的打擊和突如其來的變故,最終引出激動人心的奧運會男籃決賽。
這是一場在自身信念和團隊的雙重作用下,打出的漂亮的勝仗,而作為觀眾,全程緊張的氛圍,完美詮釋:看的人不比打的人放鬆。
這種先緩後急的節奏設置,沒有強行拖泥帶水,剪輯也乾淨利落,影片中的幾處鏡頭語言甚至能帶動觀眾情緒。
以致於我們在觀影過程中,很容易心中就升起熱血,激情的真實感受,一點點觸動也分分鐘能讓我們就燃起來。
不禁要感嘆:戰鬥民族的電影,果然是燃爆了!
原本競技類比賽就會無意識的挑動人最原始的激情和欲望,而要是還帶著個人的夢想和國家的大義,更是自帶燃點。
不管是球員還是觀眾,可以說「熱血沸騰」這幾個字都非常適用。
更何況,這是一場能被載入史冊的比賽。
比賽開始的氣勢昂揚,到中途不斷被追趕,以及接近結束的反超,到比賽最後的反轉。
特別是他們在美國的街頭和街頭的小混混打的那場籃球賽,在影片中屬於一次小高潮。
原本他們在前幾次的戰績都全勝的情況下,沒想到還沒對上美國國家隊,就已經被街頭籃球打的無力還手。這讓之前興致高昂的蘇聯隊一下子心情Down到谷底。
幾乎每一次轉折,都是觀眾的一次情緒大爆發。說看的過程沒有戲劇感是騙人的,但正是因為它是真實事件改編,讓這份「戲劇感」變的有血有肉。
尤其是影片最後的那場慕尼黑奧運會男籃比賽,和上場的球員一樣,觀眾的情緒被調動起來,隨著賽事的發展感受著悲喜。
終於宣布勝利的那一刻,配合超燃的BGM,簡直恨不得衝上去和他們一起慶祝這場勝利的狂歡。
不得不說,影片在BGM的運用上,真的非常加分,幾次BGM配合劇情發展響起的時候,鼻子一酸,眼淚就控制不住的流下來。
其實影片雖然有了真實故事做背景,大部分的故事也都是根據事件走向來展開。
但是影片在歷史事件上進行了再創作,不但在細節方面更為精緻,在人物方面的塑造上也更為豐富。
對此,就有媒體人表示,「《絕殺慕尼黑》是一部很有溫度且散發著人性光輝的難得的影片。」
這裡提到的「有溫度」,說的就是影片裡的人物呈現出來的在不經意間流露的親情、友情和愛情。
比如,主教練加蘭任一開始和他兒子的感情,他對球隊的付出,一方面是源於對籃球的熱情,另一方面也是個人私心,想帶他的殘疾兒子出國治療。
但在和球隊的相處過程中,他也開始傾注更多情感在這支球隊上。所以之後亞歷山大因病倒下的時候,他幾乎是沒有猶豫就拿出原本攢下來的兒子的手術費,還交代知情人不許和隊員說。
加蘭任作為影片的靈魂人物,他對國家的大愛,對球隊的呵護以及對家庭的的小愛都是他的魅力所在。可他又不是萬能的,他也有很多無可奈何和「不得不」,也正是這種矛盾的結合,才讓他這個人物有血有肉,戳中人心。
以及球隊中明星人物一樣的存在,謝爾蓋過於耀眼,導致一直無法正視教練組建的新團隊。
他不僅是一個天才,後天也付出高於常人的努力。於是他過高的自我成就,讓他一直游離於整個團隊之外,對他來說,每一場球賽真的就像是工作,球隊於他而言,少了一份「team」的感覺。
慢慢地,他終於明白加蘭任對球隊有著誰都沒有的信任,也明白什麼叫做「他的人」,終於徹底的融入整個團隊。在最後的勝利時刻,他也是在賽場上哭的最厲害的一個。
還有一個人物,亞歷山大,是影片中一個重要的角色,他一個人就承擔了愛情和友情的重要部分。
他因為天賦極高,年紀輕輕就入選國家隊,但萬萬沒想到,他患有罕見的心臟病。原以為事業愛情雙豐收,沒料卻因此蒙上陰影。
在手術後的一年,他用盡全力練習,只是為了給自己一個交代和完美的結局。最後得知是教練為他支付醫療費,震撼之餘,更多的是感動。補充一句,他的女朋友小姐姐也是超棒的。
最後休息室裡他們集體拿出自己的獎金給教練那段情節,每個人點頭用眼神示意,什麼話都不用說,彼此早就明白,真的太過動人。
影片不僅僅是在我們渴望它能勝利的時刻給了我們一場勝利,還在這場勝利的背後,為我們注入了更加強有力的精神內核——不懈的拼搏和努力,是對自己的負責和創造奇蹟的根本。
這是一場有國界的比賽,可它傳遞的運動精神和內核卻是無國界的。
在賽場上「戰鬥」的人,對於每一個俄羅斯人來說,他們無疑是英雄,他們用自身的努力和拼搏帶來了歷史性的冠軍。
不僅如此,他們身上的拼搏精神,比賽之後還將繼續影響著每一個看過的人。
從主教練挑選隊員開始,他們就已經給一年後的自己下了戰書。
他們中間除了幾個已經實力很好的人之外,很多都是初生牛犢,從0開始,儘管有天賦,後天的努力也必不可少,成功的可能性還是後天因素佔得多。
此外,關於影片還有幾點要說。
首先,劇情非常完整且有吸引力,群像刻畫及演員演繹都相當成功。
在語言和演員都陌生的情況下,其實觀眾更容易進入劇情,而最後豆瓣8.2的評分,也是對影片在敘事功力上的一個肯定。
雖然我們之前對這些演員並不熟悉,但看完《絕殺慕尼黑》之後,我們肯定能記住至少3張面孔。
影片對人物群像刻畫的很成功,在演員精湛演技的加持下,出場的這麼多人,每一個都有自己獨特的記憶點。
其次,意料之外的幽默的橋段讓人淚中帶笑。
鑑於影片的史實基調,本應該是一部嚴肅的「紀錄片」,但是在俄羅斯人天生自帶幽默細胞的創作下,影片還是有好幾個片段帶著喜劇效果,讓你還沒擦乾眼淚就笑出聲。
比如,蘇聯隊在美國街頭遇到的「籃球」散兵,在蘇聯隊贏了美國之後,竟然不是憤慨自己國家輸了,反而開心起來,因為他們曾經贏了蘇聯隊的幾個人。
換句話說,就是比冠軍還厲害了。
還有在最後賽場現場報球員名字時,甚至自黑起了蘇聯人的名字,又長又難念。
所以,很負責的說,這部零差評的影片是一部:
「雖然知道結果,但是依然會被過程所震撼,絕殺的時候還是情不自禁想振臂高呼」的笑中帶淚的高燃劇情片。
如果你在看的時候也會流淚,應該慶幸自己內心深處依舊有著燃燒不滅的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