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科學家認為,北極地區的氣候變化導致永久凍土迅速融化。融化的北極也帶來了新的現象:它重新出現了久已消失的新病毒和細菌。科學家正在利用這些病毒株研究最近的疫情,並開發新的潛在疫苗和藥物來對抗疾病。
1918年發現西班牙流感病毒
20世紀90年代,阿拉斯加永久凍土層融化的北極文章解凍,揭示了一位因紐特婦女被認為是1918年西班牙流感的受害者。她的身體能夠保存病毒,因為身體脂肪使她的肺免受高溫的影響。該病毒的發現使科學家得以研究其遺傳藍圖,並為1918年的流感大流行提供了一幅圖景。
西班牙流感的基因構成花了10年時間才確定。去年,研究小組發表了他們的研究,並確定了1918年的致命毒株,並揭示了1957年、1968年和2009年的大流行源於1918年的毒株。有趣的是,1918年的病毒在基因上也與今天仍然存在的鳥類病毒相似。研究還得出結論,可以從1918年的流感毒株開發出一種針對不同毒株的通用流感疫苗,從而避免了每年接種疫苗的需要。
氣候變化揭示了早已死亡的病毒
北極的氣候變化導致氣溫上升,使永久凍土迅速融化。融化的永凍層釋放出大量的甲烷,這是一種強有力的吸熱氣體。然而,這種情況也有好的一面:北極冰層的融化也暴露了一些被長期埋藏的疾病的起源,比如猩紅熱和冠狀病毒,這給了研究人員更多的機會來研究以前的疫情,並為應對新的疫情提供更好的視角。
科學家們承認潛伏在地下的疾病有復活的微小危險。感染炭疽的75歲馴鹿屍體被認為是2016年爆發炭疽疫情的原因。例如,在20世紀80年代被根除的天花,可以在解凍後存活下來,因此由於氣候變化而從融化的永久凍土層中重新出現是可能的。
儘管如此,從北極融冰的文章中發掘和研究病毒還是值得冒險去更多地了解致命疾病的起源。採取適當的預防措施;因此,威脅是遙遠的。
乾旱的土壤也是殺死細菌的噬菌體或病毒的宿主。這些病毒很重要,因為它有可能抑制抗藥性細菌。每種噬菌體針對不同的細菌,因此一種新的菌種是一種新的治療方法的可能性。
北極永久凍土融化的風險
還有一些潛伏已久的疾病可能復活的危險。
到本世紀末,曾經和俄羅斯一樣大的北極永久凍土層可能會因為氣候變化而縮小到阿拉斯加那麼大。美國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生物科學部的首席科學家珍妮特·詹森說,這一現象令人擔憂,因為當凍土融化時,被困在凍土裡的休眠微生物會活動起來,分解掉植物,釋放出加劇全球變暖的氣體。
然而,由於氣候變化而導致的永久凍土層的融化可能會發現新的挽救生命的發現,這些發現可能治癒或避免最致命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