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白山橫亙在吉林省東南部中朝兩國的國境線上,中華十大名山之一,長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吉林省安圖、撫松、長白三縣交界處,總面積190,781公頃,
這裡生長著2540多種野生植物,364種野生動物,有記錄的4種貓科動物是東北虎、遠東豹、豺貓和猞猁,稱為貓科「四大天王」。
而如今,東北虎和遠東豹已經多年不見蹤跡,只剩下傳說, 豹貓也因為林區的滅鼠活動影響而難覓蹤影, 只有猞猁的一些種群頑強地生存了下來。
人們對猞猁的印象:短得出奇的尾巴,耳朵豎立的簇毛,還有一雙明亮的大眼睛。這種外形,給人一種區別於其他貓科動物的與眾不同的美感。
也正因為它們的這種獨特外形,加上體型相比獅虎豹等貓科動物要小,所以一般人對這種猞猁這種貓科動物的關注度要小很多。
猞猁屬於貓科貓亞科猞猁屬,該屬有四個種:歐亞猞猁(簡稱「猞猁」)、短尾貓、加拿大猞猁及西班牙猞猁。它們屬於中型猛獸。
猞猁:我們身型小並不代表戰鬥力弱,我們也是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王者」
猞猁的身型相對其貓科動物的大型獸類:獅、虎、豹而言,確實要小很多,它們最大體長也就是90-120釐米,體重一般在50斤左右,最重不超過60斤,而東北虎的體長280釐米,體重最大能達到350千克以上,兩者就完全不是一個重量級上的。
猞猁前腿長,後腿短,四肢粗壯且非常矯健,它們喜歡寒冷的氣候,生活在嚴寒帶、寒溫帶的茂密樹林、灌木中,高寒的荒漠地帶有時候也能看見它們的身影。身上有斑點,背部的毛色為灰黃、紅棕、淺灰褐等顏色,而腹部則為白色,南北地區的猞猁毛髮顏色上有區別,偏北地區的毛色呈灰色,斑點少,靠南邊的則毛色更深,斑點多,並且毛髮會隨季節也有變化,夏天斑點清晰,冬天斑點變淡。
猞猁喜歡獨來獨往,它們的食物非常豐富,小到鼠兔,達到馴鹿,還包括野豬、松鼠等等。猞猁的本領也是非常強悍的,完全不受身型小的影響,跳躍、攀爬、奔跑、遊泳等等,這樣的本領附身,它們能輕鬆捕獵400斤重的馴鹿。
猞猁:我們頭頂自帶WiFi,眼觀六路,耳聽八方
猞猁的家一般安在大石下面的巖石縫隙中,白天在窩裡休息,早晚時候出來活動,覓食。
通常,猞猁喜歡沿著河流、人行小道移動, 因為獵物如狍子、原麝、高山鼠兔等常在河邊出現。
猞猁屬於伏擊型的捕食者,伏擊捕食,它們的耳朵自帶WiFi可就發揮了重要作用。它們會埋伏在獵物經常出現的地方,藉助倒木根、大石頭、草叢等物體來隱蔽自己,但這種捕獵方式非常被動,可能它們躲上好幾天,都沒有獵物出現,不過它們的忍耐力不得不讓人佩服,為了一頓美味,它們能夠靜臥等上幾天,就算肚子餓,也能堅持,直到捕到獵物為止。
猞猁也是非常警惕小心的傢伙,這樣的特性還是離不開那對自帶WiFi的耳朵,它們的耳朵能夠轉動,以聆聽來自不同方向的聲音,一雙大眼睛時刻觀察著周圍的動靜,一旦周圍出現獵物,絕對逃不出它們的掌心。
猞猁:我們的尾巴雖短小精悍,但絲毫不影響我們稱為攀爬的高手
曾有一種錯誤的觀點:動物尾巴的長短直接關係攀爬能力的高度,一般尾巴長短與攀爬能力成正比,因此尾巴短的動物就被誤認為是不能攀爬,或者是不善於攀爬。
其實不然,猞猁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大多數貓科動物都有一條長尾巴,但猞猁的尾巴卻是非常短,這卻絲毫不影響它們爬樹。不過人們確實也少見猞猁爬樹,造成了誤解。
國外的曾有這樣一組實驗:2017-2018年間,白俄羅斯研究人員曾調研猞猁:發現猞猁經常爬樹,有的甚至能爬到17-26米的高度,在波蘭、芬蘭、俄羅斯等多個國家都有猞猁爬樹的記錄。還有一隻短尾貓(猞猁的一種)曾被美洲獅追趕,爬上了12米高的仙人掌。
平時,它們喜歡獨自行動,但在繁殖的季節,通常可以看到猞猁父母帶著兩三個幼崽,以家庭為單位活動。
猞猁還是遊泳健將,但不輕易下水,緊急情況下,為避險才會下水。讓人好奇的是,它們不肯輕易下水,遊泳的本領難道是從娘胎裡帶來的?
結語
長白山的東北虎和遠東豹已經多年難覓蹤影,作為這片森林的貓科動物倖存者,猞猁已經站在了食物鏈頂端,但人類活動,森林破碎化等因素都在威脅著它們的生存,人類對猞猁的重視程度也在提高,希望在未來, 它們的種群能夠得到良好恢復, 長久地生活在地球這個美麗家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