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助的大學生和其他幾名浙大同學,一起去看望龔桂方的妻子。
2018年7月下旬,57歲的「最美水手」,來自溫嶺市松門鎮南塘一村的龔桂方帶著遺憾走了。熟悉龔桂方的人都知道,他是一名水手,也是一名退伍軍人,更是一名擁有30多年黨齡的老黨員,在患肝癌的同時,省吃儉用,靠收破爛資助了8名貧困大學生繼續學業。
在他去世一年之際,浙江大學求是學院6名受助於「龔桂方助學基金」的貧困學生代表,趁著暑假集體回訪龔桂方的家鄉松門,看望龔桂方的妻子潘雲芽。
「最美水手」龔桂方
身患肝癌還在資助學生
在浙江大學教育基金會助學金的項目簡介中,一個名為「龔桂方助學金」的項目簡介很是樸實,也是所有助學金簡介中最短的:
「龔桂方,溫嶺松門人,當過兵,開過店,打過漁。」
僅是這短短的一句話,看上去就藏著無數打動人心的故事。
2012年,龔桂方從報紙上讀到《女兒啊,不知道能不能送你去讀書》的報導,得知一個叫郭學敏的女孩以優異的成績考上北京中醫藥大學,卻因為父母、哥哥患病,面臨無錢上學的困境。龔桂方心生不忍,便捐給了郭學敏500元。此後,在一年時間裡,他多次化名捐助近萬元,幫助郭學敏完成大學學業。
2013年,得知自己罹患肝癌後,龔桂方沒有停止自己的助學行動,用從醫藥費中省出來的錢和撿廢品的錢堅持資助。
2014年,浙江大學專門設立「龔桂方助學基金」,幫助貧困大學生完成學業。當年,「龔桂方助學金」的總額度為1萬元,資助兩名大學生,直到畢業。2015年,龔桂方將資助總額提高到了1.5萬元,增加了一個助學名額。到2017年,龔桂方共資助3名浙大學生,總計4萬元。
2017年,在龔桂方收入完全斷絕的情況下,社會各界紛紛伸出援手,表示願意為浙大「龔桂方助學基金」出一份力,讓這個項目繼續下去,讓龔桂方精神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
2018年,與病痛抗爭多年的龔桂方去世,他的生命定格在57歲,但他的大愛精神已經撒播到世間。
龔桂方妻子拉著大學生的手:
「常回家看看」
日前,在松門鎮團委、南城管理區幹部、學校老師的陪同下,浙江大學求是學院受助的6名大學生代表,以及其他7名同學來到了龔桂方的家裡,探望他的妻子潘雲芽。
「龔桂方的事跡見報後,社會各界都伸出了援手,今年我們浙大一共有30位大一新生獲得了『龔桂方助學金』的資助,今天有6位受資助學生代表,他們主要是拜訪龔桂方先生的老家,感謝龔桂方先生的義舉,把他的這種大愛精神傳承下去,進一步弘揚他對社會的無私奉獻精神。」浙江大學求是學院丹青學園分團委副書記鄭尚東說。
南塘一村十幢2號,是龔桂方的家。家裡沒有什麼豪華的陳設,簡單樸實。見到潘雲芽,素未謀面的受助學生像見到了親人。潘阿姨拉起學生的手,聊起了家裡的情況。
龔桂方的妻子如今獨自經營著一家小賣部,兒子繼承父業在海上做水手,一家人的生活也挺幸福。潘阿姨帶學生們來到二樓,那裡擺放著龔桂方的遺像。
來自新疆塔城的馬同學是龔桂方助學基金資助的大學生之一。2018年高考後,得知自己被浙江大學錄取,她的家人非常高興。但在喜悅的背後,貧困的陰霾也籠罩著一家人——大學是考上了,學費怎麼辦呢?
幸運的是,在學校她如願申請到了龔桂方助學基金。這份款項解了她的燃眉之急,也讓她一直心懷感激。馬同學對潘雲芽說:「我在學校加入了公益組織,每周去照顧自閉症兒童,希望能把龔桂方先生的這種大愛精神傳遞下去。將來我如果有能力了,也會幫助更多的人,為社會作出貢獻。」
和馬同學一樣,來訪的同學紛紛向潘阿姨講述自己的大學生活,訴說自己的人生理想。最後大家要走時,潘雲芽送到門口,她拉著一名學生的手,用不標準的普通話鼓勵大家:「好好學習,將來回饋社會,常回家看看。」
學生們都被感動了,都說:「潘阿姨就像媽媽一樣。」
越來越多的熱心人
獻出了自己的愛心
據浙江大學教育基金會副秘書長黨穎介紹,2018年龔桂方的事跡傳開後,社會各界人士紛紛聯繫浙大教育基金會,要往「龔桂方助學金」注資。2018年總共收到151001元捐款,2019年已收到125000元捐款。
當時,杭州一家公司第一時間聯繫到浙大,決定每年出資2萬元資助4名本科生,一直到畢業。這家公司的副總章玉珍說:「一直以來,公司跟浙大基金會都有著良好的溝通,後續我們會繼續秉承對公益事業的熱情,做對社會、對大眾有意義的事。」
除此之外,浙江大學南通校友會也承諾每年捐贈4萬元,用於8名浙大學生的資助。
不光是企業、學校,也有以個人名義捐款的。浙大一位老師每年捐贈5萬元,用於資助10名學生;一位在校學生家長每年捐贈1萬元,用於資助2名大學生……
黨穎告訴錢報記者,在眾多愛心人士和愛心企業的幫助下,「龔桂方助學金」會一直在浙大保留下去,讓更多有需要的浙大學生得到資助,將這份愛心延續下去。
而組織受助學生在暑假期間去看望龔桂方家人的活動,也將延續下去。「我們會對龔桂方的家庭進行持續性的關注,把這種大愛的精神傳遞下去。」浙大的鄭尚東說,參與活動的大學生不僅限於受助者,對他們來說,這樣的經歷也是一次深刻的感恩教育,「希望這些學生在成為社會棟梁的時候,能夠有反哺社會的心,體會到公益精神,傳遞大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