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在廣東潮州市彩塘鎮華美管區裡的一個池塘中,數千條魚紛紛從池塘中跳上岸邊,引發當地人們驚慌,因為在我們的認知裡,動物出現反常行為一般代表著自然災害即將發生。
當地應急管理局以及地震局的相關人員迅速在進行了相關調查,結果發現,最近該地沒有地震的記錄,而且此次魚類的行為和地震之間沒有任何關係。
那麼這些魚群為什麼要跳上岸呢?
魚群為什麼跳上岸
研究表示,廣東數千條魚生活的環境是一個死水塘,池塘中的水與外界水源沒有連接,導致池塘中的水無法從外界水源中獲取氧氣。
而最近高溫的天氣又阻礙了水的溶氧量。研究表明,水的溶氧量和氣溫成反比,當外界氣溫越高,水的溶氧量越低;當水溫越低,水的溶氧量就越高。有數據顯示,氧氣在0攝氏度以及 20攝氏度的溶解度分別是0.049和0.031。所以天氣越熱,池塘中的氧氣含量就越低。
當池塘中的氧氣含量減少後,此時池塘中的魚會有種窒息的感覺,它們會迫切地跳出水面,想要尋找氧氣充足的地方。
這種現象其實比較常見,平時在清晨左右,我們偶爾能看到魚類跳出水面,就是這個原因。
這一次廣東之所以有大量魚類跳出水面,其實還和魚的品種以及當地水質有關。
在當地池塘中生長的魚大多是野生巴毛魚,也叫做攀鱸,這種魚可以依靠魚鰭在地面上行走,尋找新的水源。
除此之外,魚群生活的水質並不好,而且在魚群跳上岸之前,當地中午曾經下過一場雷陣雨。雷陣雨又攪動了池塘底部的腐爛物質甚至是有害物質,導致池塘水質變得更差,以至於魚兒不得不跳上水面求生。
魚群真的能預測地震嗎?
據統計,地球上每年會發生大概500多萬次的地震,其中大多數都是人類感知不到的小地震,只有地震儀能夠測到。還有大約5萬多次是能夠被人們感覺到的地震,然而能夠對人類造成破壞的地震只有1-20多次左右。
其中,地震的分布並不是均勻的,而是集中在地震帶上,我國就有兩條主要的地震帶,一條是環太平洋地震帶,另一條是歐亞地震帶,受這兩條地震帶的影響,我國地震的特點是:頻率高,強度大,分布廣以及震源淺。
然而我國發生了那麼多次地震,卻從未沒有發現地震與動物之間有什麼必然聯繫。
美國地質調查局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實驗內容是動物的異常行為與地震的研究。
研究結果發現,動物和地震之間沒有可信的聯繫。雖然有些動物在地震之前會逃跑,比如:老鼠會焦躁不安,但實際上,當路邊有大卡車經過時,它們也會做出這樣的反應。
還有一些大地震發生之前,會發生一些小型地震,這些小型地震發出的聲音頻率很低,人類聽不到,但動物卻能感知到,因此它們會表現出異常行為。
但是動物的異常行為並不代表著一定會出現地震,其他的諸如外界環境變化、鞭炮聲、打雷聲時,都有可能造成它們出現這種異常行為。
比如:此次的魚集體跳出水面的原因有很多,和地震沒什麼太大的關係,更多的是由水質變化、水中氧氣含量、水溫等因素所造成。
其次,雖然地震發生頻率多,但某個地區連續發生地震的頻率並不高,而且大多數地震是不會對地表造成任何傷害的小地震,這意味著即使動物沒有做出反應,也不會因此而死亡。
再加上大多數動物的壽命較短,可能一輩子也不會遭遇一次地震,這導致它們在進化過程中,自然選擇不會保留「對地震預警的基因」。
因此,動物不會對地震做出特殊的反應,以應對地震。也就是說地震和動物行為之間並沒有特定的關係。
事實上如果我們真的能從動物中提前發現地震的到來,那麼這有助於我們建立地震預警模式,幫助人們逃生。可惜我們並沒有發現。
總結
目前,現有的數據還無法支撐動物的反常行為和地震之間的關係,這是因為造成動物異常行為的因素有很多,除了自然因素外,環境變化、生理因素以及能量變化等都有可能造成它們出現異常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