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愛上一個人的時候,我們通常都是熱切地希望知道對方的一點一滴,任何消息就生怕錯過,更希望對方可以時時出現在我們面前。
當我們被問到喜歡或者愛我們現在的伴侶的原因時,很多人都會一臉無辜並且不知所措的說:
「我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呢。」
但是請你仔細想想,為什麼茫茫人海中,為什麼在你認識的那麼多人中,你偏偏會選擇跟你的伴侶在一起呢?
好萊塢式的愛情電影告訴我們說:「Love is blind.(愛情是盲目的)」
但是心理學家告訴你:「愛情不僅不是盲目的,而且是非常能夠解釋的。」
那麼,為什麼愛上一個人?
情境或無論為什麼會輕易的愛上一個人呢?
我們很多愛都是從好感開始的,而大多數因為剛剛在一起,會被對方的某種特質而吸引,過於誇大了愛這個字。
這樣的愛是不用負責的,只是喜歡,看到了會開心、會快樂,ta好你也好的狀態。
愛之於我,不是肌膚之親,不是一蔬一飯,它是一種不死的欲望,是疲憊生活中的美好夢想。
這話,既對也不對,與戀人相交,讓我在庸常的生活裡升騰起了一種夢想,去擁有另一種幸福生活的夢想;
可疲憊的生活又是那麼地不易擺脫。
愛會讓我們對感情有一種極深的依戀,我們會覺得對方就是我們內心的依靠,更是我們深處的感情寄託,會讓我們驀然找到生命意義的歸屬感。
而不愛一個人的時候,我們會非常的理智,會更多用現實標準去衡量他。
他有多高,賺多少錢一個月,是否孝順老人等,這些標準成為我們不斷考量愛情的標準。
成為戀人是需要一個過程,從吸引,到熱戀,再到磨合,最後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都是愛。
許多人曾以為愛情就是初見時的兩情相悅,花前月下的浪漫。
而現在認為愛情是待時機撫平遺憾,發現有的人是無法替代的。
然而這部分關於我們的心理依戀模式:
依戀模式一共有兩大類:一類是安全模式,顧名思義,就是有安全感的模式。
另一類是不安全模式,主要包括兩種,焦慮型和迴避型。
當然還有一種亞型,就是混合型,焦慮迴避型。
無論是哪一種依戀模式,都會讓我們去愛上別人,只是結果不同而已。
順便分享下依戀模式的特質:
安全型:
自己是好的、有能力、有價值的;別人也是好的、有價值的;
逃避型:
自己是好的、有價值的;
別人卻是不好的、不行的、沒有價值的;需要掌控關係,不分享內心的感受,不輕易信任或依靠別人;
焦慮型:
自己是不好的、沒有價值的;而別人卻是好的、有價值的;
對愛饑渴、怕被拋棄,怕別人不想與他親近,過度敏感,容易受傷,對親密對象,常常愛恨交加;
紊亂型:
自己是不好的、沒有價值的;別人也是不好的、沒有價值的;對愛饑渴卻充滿懼怕,很難信任人。
依戀的需求跟吃飯喝水一樣是人的必要需求,只能暫時壓抑,永遠無法抹滅,而且刻意壓抑依戀需求的人,也壓抑了生機和活力,壓抑了個性的綻放,很容易抑鬱。
缺愛需要療愈,越早越好。
在生活中,我們可以注意到,有許多帥哥們找了善於持家的不漂亮的伴侶,個子矮的男人找了高挑身材的伴侶,愛說話的女人找了沉默寡言的伴侶。
道理就在於,每個人都對自己的特點抱持著一定的不接納,總試圖在感情中找到另一半進行互補。
當我們愛上別人,生理和心理的一些反應:
生理方面:
從生理的角度上來看,是因為一個人在陷入戀愛的愛河之中的時候,戀愛的這種感覺會促使我們體內的激素分泌,比如多巴胺。
而這類激素恰恰會使得我們更加被對方吸引,並依戀這種感覺。
眼睛像安裝了過濾器,自動疏忽不愛的人,對焦在心動的人身上。
目光所及處,都想要尋找到對方的身影。
即使人群中人山人海,也能第一時間搜尋到喜愛的人,眼睛放著光,溫順中帶著一點點愛慕。
心動了,才會如此,用眼睛劃著直線去愛。
心理層面:
從心理學的角度上來看,我們可以說是對這種戀愛感覺的依賴,而引發的內在驅動力,驅使自己去收集對方的消息,或是去看看對方,了解更多等等行為的產生。
而內在驅動力和內心的這種需求,不僅是因果關係,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
在心理學裡,真愛不過是指一種,對童年缺失的彌補,一種為了滿足自己需求,尋找心理慰藉而已。
相對內心強大的人,喜歡上別人的概率就要稍低一些。
假設最初雙方投射彼此的期待,不被滿足後,接下來投射的就是彼此的挫敗,
愛已經成為一個彼此依賴、控制、要求的理由,
這時彼此都不在愛的狀態,而是愛的乞丐。
彼此相愛的兩個人,順其自然地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然而沒想到,婚姻卻成為了感情的終點。
有些「愛」看起來是愛,但實際是欲望、性或陪伴而已。
真正的愛,要基於對自己和對對方的了解,了解之後還能全然的接納並且心疼對方,希望TA幸福,這大概就算作「愛」。
最後,「我們為什麼會愛上一個人?」
這個問題如果劃得重點不同,就會有不一樣的理解,比如:重點究竟是「愛」上一個人,還是愛「上」一個人?
更多資訊詳情關注微信公眾號:小賢心理
作者簡介:賢弘老師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塔羅牌佔卜師、行星能量頌缽療愈師,自由碼字人,培訓師。
體會愛的老靈魂,人生路的探索者
三觀比五官更正,思想比套路更深
重要的是:一個認真熱愛生活的心理師
以有限文字,寫無限可能
倡導以愛為本質的精神生活,一起感悟生活的真諦,生命的真意
我遇見你,然後遇見我自己!——實用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