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機會他接觸到紙笸(pǒ)籮,便開始了學習研究之旅。原材料不夠他就本著能省則省的原則,把廢紙、宣傳單頁進行廢物利用,從開始簡單的紙笸籮、紙缸再到後來的紙花瓶,他始終在創新中探索。如今,他製作的紙笸籮已經風靡社區大街小巷,他就是海琴社區居民李欲品。11月9日,在老人家中,記者聽他講述了自己和紙笸籮的奇妙緣分。
「偶然相遇,墜入愛河」
「第一次接觸紙笸籮是去年12月,社區居委會主任夏玉波拿著一個老人製作的紙笸籮來找我老伴,問她能不能琢磨出來這東西是怎麼做的。」今年72歲的李欲品笑著說道,「我老伴就拿著紙笸籮讓我看,我一看這做工精細的笸籮,就立馬想要自己動手操作。」就這樣,李欲品便開始對紙笸籮產生濃厚的興趣。在學習了紙笸籮製作工藝之後,李欲品也開始操刀上手,親手製成了他的第一個紙笸籮。
「當時一做完我就拿給老伴兒看,她也對我做的紙笸籮讚不絕口,我自己也是越做越有信心。」在妻子的鼓勵和幫助下,他開始和紙笸籮「墜入愛河」。「他呀,入迷的時候全部精力都投放在這上面啦!你們是沒有看到他琢磨這個的時候那個樣子啊。」老伴張蓮英嫉妒地說道。
作品擺進了居委會
紙笸籮的製作工藝中,需要大量的紙漿。在沒有任何經濟支持的情況下,李欲品本著能省則省的原則,很多原材料是自己去廢品廠買來的廢紙,街上撿來的單頁,在李欲品手裡這些都是寶貝。「回來之後把他們用水泡上一周左右,去除塑料薄膜,再用五天左右時間讓紙漿在不鏽鋼模型上自然晾乾,再加上精美裝飾,一個紙笸籮就可以製作完成了。」李欲品說道。
當然,在成功製作紙笸籮之後,李欲品也在不斷嘗試創新。他看到家裡的小缸,就想以這個為模型製作,經過一番研究之後,一個集觀賞和實用為一體的紙缸也成功問世。「別看是個紙缸,用來盛糧食、麵粉都是可以的!」李欲品高興地說道。
很多見過李欲品紙笸籮的人都對他的作品讚不絕口,有人跟他提出了:「既然你紙笸籮、紙缸都能做,那能不能做出個紙花瓶來?」李欲品一聽,腦子裡忽然來了靈感,他便開始研究紙花瓶的製作方法,「當時想了好久,花瓶的瓶口細,肚子粗,製作出來可是非常的不容易。」李欲品說道。在經歷過一翻的嘗試之後,他找到了製作紙花瓶的路子,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紙花瓶也完美地呈現在大家面前。如今,李欲品的很多紙笸籮、紙缸、紙花瓶作品都擺放在社區居委會的活動室裡,看到的人都對這一工藝讚不絕口。
4月23日,社區海峽兩岸聯歡會上,李欲品的作品更是受到了臺灣同胞的高度讚揚。據了解,最近,李欲品和社區居委會商量正想帶著紙笸籮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這是我們老一輩給留下來的手藝,可不能讓它失傳了……」李欲品說道,「紙笸籮不僅僅是一件物品,我們現在都用塑料盤子、不鏽鋼盆,很少有人會選擇花時間與精力製作一個紙笸籮,申請非遺的目的是希望以後年輕人不要忘掉老一輩傳承下來的東西。」 文/記者 李瀟實習生 高蕾 圖/由社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