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金粉世家》導演李大為去世的消息引起眾多藝人發文悼念。這位1970年出生的導演英年早逝,卻留下了《金粉世家》、《紅粉世家》、《大道通天》等經典作品。
每一部都是製作精良的經典之作,陳坤、董潔、楊冪、劉亦菲……這些現在的流量王牌,在那個時候還都是初出茅廬的青澀之年。那部將「更那堪、冷落清秋節」說得那樣春意盎然的電視劇卻永遠鮮活。
鴛鴦蝴蝶派的風流
80後一定都聽過一首歌叫做《新鴛鴦蝴蝶夢》,90後有多少聽過,不太敢說。雖然這首歌跟鴛鴦蝴蝶派本身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繫,但是卻可拿這首歌的曲風做一個註解。
張恨水以及他的代表作《金粉世家》是鴛鴦蝴蝶派的典型代表。這個小說流派認為文學是一種消遣,以言情為主,主題多為風月和浪漫。就像剛才說到那首歌一樣,溫柔而無害。專寫才子佳人的故事,相聚別離,情思切切。
這是由舊文學向新文學過度時產生的一種創作理念,也許現在看來過於騷柔,但是在那時還是比較有進步意義的。就像五代詞興起時,花間派也是專寫閨怨、宮怨。等到李後主一出,詞的境界始大。張恨水基本上也相當於是這樣一個人物。
《金粉世家》雖然也是才子佳人的故事,但是其背後的政治隱喻,則發人深省。國務總理之子當然有資格嬉笑人家,豪門家族也確實金玉其外。
這是在暗示民國的政治,外表看起來光鮮亮麗,可是內裡卻陰暗腐敗。你如日中天之時,當然門客眾多,誰都正想巴結你。但是樹倒猢猻散,一旦權力沒有了,一切蒙著金光的美好都蕩然無存。
這種文學很長一段時間被新文學批判,但在民間卻廣受歡迎。張恨水的《啼笑因緣》曾先後十數次再版,這種男婚女愛的題材歷來為市井歡迎。其實這與宋詞也是一樣的道理。在整個中國古代,正經文人很多都不專寫詞。
他們認為詞為「豔科」,難登大雅之堂。鴛鴦蝴蝶派的小說,也是這樣一種「豔科」,不為正統文人所容。
但我認為,鴛鴦蝴蝶派自有一派自在風流。這是文人心中略顯清高的追求,清雅為上,不必胸懷天下。通俗文學本身就是為了趣味,有趣就夠了,為什麼一定要追求背後有多麼政治正確?
一場金粉夢,幾年寂寥情
多年前那部《金粉世家》,滿足多少人童年裡對上流社會的幻想。按現在的觀點來看,這部戲簡直是瑪麗蘇的不行。
總理公子家中獨寵的金燕西愛上了家境清貧卻矜持清高的冷清秋,一番熱烈到不能再熱烈的追求後,抱得美人歸。然後,事實證明,齊大非偶。很快,兩人的差別就暴露除了矛盾。
才子佳人一旦陷入現實,就再也沒有空中樓閣般浪漫的故事。當初再清高的女子墮入人間煙火,就再也沒法自由飛翔。
《金粉世家》像是一場夢,夢裡小姐貌美如花,公子尊貴多金。記憶裡如百合般清麗的冷清秋一直站在回憶盡頭,但是卻已經變成一粒米飯,慘白無光。
其實電視劇已經很大程度上美化了金燕西這個角色。我個人認為他在原著中基本上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渣男。他是總理府的小少爺,含著金湯匙出生,完全就是個紈絝子弟。
我至今搞不清楚是不是因為骨子裡的優越感作祟,所以當冷清秋不把他放在眼裡時,他自尊心受不了,才無所不用其極地追求她。
其實想想,這不就是一出平民王妃式的悲劇嗎?如果用現代的觀點,金燕西與冷清秋的愛情悲劇基本上就是原生家庭的問題。所以傳統的門當戶對觀念其實是有些道理的,畢竟原生家庭的相似可以形成相似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
其實《金粉世家》不是王子與灰姑娘的愛情童話,這也是為什麼其能被人記住的原因。因為它不是可樂式的愛情小品,而是濃烈悲情的酒。其中很多人物都空虛無奈,充滿了虛無的絕望感。
雖然情節上都是對日常生活的描寫,但是卻總是能挖掘出背後深刻的含義。人與人的不同、絕望與希望共生。
再回顧一次《金粉世家》,覺得人生還長,故事還要慢慢講。可當初帶給我們這部經典的那個人,卻再也回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