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創團·萌小新
沒想到那個看起來酷酷的、痞痞的謝霆鋒,竟然還有如此柔情的一面!
在《鋒味》節目中,被問到和王菲在家,誰做飯。他立刻興致勃勃地表示:「反正我在家,一定是我做。」
讓我想起了他和王菲複合時說的那段話:「要為王菲做一輩子的飯,替王菲做一輩子的廚子。」
謝霆鋒用最直接的方式,向王菲告白——
愛,就是用心為你做一日三餐;愛,就是盡心經營和你在一起的每個時刻。
就在鋒菲複合沒多久,網上就傳出了王菲下廚的照片。
這張照片,足以驚呆了眾多媒體和網友。因為,她曾經在一次訪談中明確表示:「我不會做飯。」
是什麼,讓一個不染煙火的仙女走下神壇,甘願進入滿是油煙的廚房呢?
那必定是愛吧!
當媒體追問謝霆鋒,王菲的廚藝如何時,他一臉甜蜜地表示,只要是她做的菜,我都喜歡。
做飯,一件再尋常不過的事,在鋒菲的眼裡,卻是真愛的象徵。
其實,謝霆鋒不僅為王菲做飯,還為家人下廚。
他在節目中透露,因為工作的緣故聚少離多,自己和家人間的感情逐漸疏離,和妹妹甚至兩年不見面。
自從他進了廚房後,才發現了和家人溝通的秘密武器——做飯。
在做飯過程中,一句『媽,你以前那道菜怎麼煮』,『爸,你要不要嘗嘗這個』,讓日漸生疏的家人慢慢靠近。
家庭的溫暖,就是在這一湯一菜間得到升華;家庭的教育,也在這一蔬一飯間得到見證。
著名教育學陶行知說過:「生活即教育。」
廚房作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不僅承載著一個家庭的一日三餐,還是一個最有人情味的場所。
在下廚的過程中,父母和孩子間,你來我往的互動,加深了彼此的羈絆;看似簡單的洗、切、炒的動作裡,藏著助推孩子成長的力量。
知乎上有個問答,回家後最幸福的時光是什麼?
有位網友的回答讓我印象深刻:「讓我幸福的事,莫過於回家有飯吃,和家人一起互訴一天的生活。」
的確,餐桌上的時光是最難以忘懷,它透著家人最溫暖的愛意。
這讓我想起《以家人之名》的小凌霄,因為父母吵架,連口熱飯熱菜都吃不上,有時甚至要一個人在家吃泡麵,明明很心酸,卻仍要裝作很愛吃的樣子。
後來,他被李海潮和李尖尖用好吃的飯菜「誘騙」回家。
真的只是因為好吃嗎?也許未必,可能更多的是因為那些飯菜裡,有愛的味道、溫暖的味道。
李尖尖在單親家庭中長大,爸爸無論多忙,都會為女兒用心地做一日三餐,而且每天的菜還不一樣。今天是糖醋排骨、明天是炸豬排......細細一看,全是女兒愛吃的菜。
一家人圍坐在餐桌旁,有說有笑,是最溫馨不過的時光。
爸爸喜歡在餐桌上問問孩子在學校過得怎麼樣?有沒有惹事?尖尖則愛在吃飯時無釐頭搞怪,連讓人尷尬的「我來例假啦」都是在餐桌上宣布的。
難怪法國美食家布裡亞·薩瓦蘭在《廚房裡的哲學家》一書中曾寫道:「與其他場合比,餐桌旁的時光最有趣。」
深有感觸。
餐桌上,父母可以聊聊工作、關心孩子,舒緩生活的壓力;孩子可以聊聊學習、吐槽趣事、緩解學習的疲憊。你一言我一語,拉近和父母間的關係,溫暖彼此的心房。
廚房的油煙味,才是一個家庭生機勃勃的象徵;
餐桌上的歡聲笑語,才是一個家庭幸福的標誌。
在廚房裡,尊重是什麼?我想,莫過於是對味道的認可和背後辛苦的理解吧。
還記得那個在疫情期間變身「廚神」的8歲男孩嗎?
8歲的沈靖軒,可以做10來道菜。這能力,絲毫不亞於成年人。洗、切、炒,一套動作下來,熟練自如。
他的父母,給予了靖軒最大的尊重。
加多少鹽,放多少醋,一道菜如何搭配,全由靖軒一人說的算,甚至連每天的菜譜都由孩子安排。
無論菜品的味道如何,父母都十分認可。媽媽談起兒子,驕傲地說:「他最拿手的要數酸辣土豆絲和青椒土豆絲。」
父母看似不起眼的「尊重」,讓孩子找到了除學習之外的最大樂趣。
而我媽媽,是一個愛倒騰黑暗料理的人。
平時,她沒有別的愛好,就是喜歡下廚房。她做過辣椒味的蛋糕、糖醋味的苦瓜、西瓜炒肉......味道常常讓人摸不著頭腦。
原以為做出這樣奇怪的料理,我爸應該會很氣惱。
讓我意想不到的是,老爸每次都吃光光。末了還意猶未盡地說:「老婆,下次你還可以開發點別的菜譜。」
那些明明無法下咽的菜,老爸怎麼會吃的那麼香呢?
直到有一天,爸爸語重心長地和我說道:「你媽做菜那麼辛苦,哪怕不好吃,我也要吃光。這是對她最起碼的尊重。」
是呀,其實這些小小的尊重,就隱藏在家人的每一句稱讚裡。
「媽媽,你做的菜真好吃了。」
「老婆,排骨這樣做可真不錯。」
「爸爸,做飯辛苦了。」
......
你看,巴掌大的地方,不僅體現了家庭成員間的相互尊重,更彰顯了一個家庭的氣質——包容和接納。
李玫瑾教授說過:「家庭教育中對子女的愛護前提是尊重。」
深以為然。
尊重孩子喜歡做飯的興趣和在廚房裡的每一件小事;尊重家庭成員間的付出和辛苦。只有當尊重這個力量流淌於家庭中,愛之火才能點燃每個人的內心,溫暖才會油然而生。
成長意味著什麼?
這讓我想起了林海音在《城南舊事》中的一句話:「爸爸的花兒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
看到這個美國小男孩,我突然相信了,也許成長就是那一瞬間的事。
他叫Tydus,今年只有3歲,只見他對著鏡頭興奮地說:「我要為一個特別的女孩做一頓晚飯。」
接著,他開始忙碌起來。
他首先到超市採購食材,只見他熟練地把食材裝到購物車內。採購完畢,小男孩回到家中,開始著手準備晚餐。
是接著馬上做飯了嗎?
NO!他先跑到院子裡,摘了幾朵鮮花放在餐桌上,還將電子蠟燭點亮放在一旁。
布置好浪漫的餐桌後,他才開始做晚飯。看著小小的身影不停地穿梭在廚房中,讓人莫名的感動。
他的身體,還沒灶臺高,只能吃力地將千層面放入微波爐中,蒜蓉麵包則要放入烤箱中加熱。
在等待食物加熱的過程中,他準備好了碟子和叉子,倒了兩杯果汁。一切準備就緒,小男孩等待著那位特別女孩的出現。
鈴聲響起,原來那位特別女孩就是媽媽。
看著母子倆開心地吃著燭光晚餐,一股幸福感油然而生。
就是這樣一份簡單的晚餐,不僅填飽了媽媽的肚子,撫慰了她疲憊一天的心靈。更意味著,Tydus能真正地承擔起自己的生活,他可以像個男子漢一樣,照顧媽媽,照顧家庭。
這讓我想起了蔡少芬在一次訪談中談到的那樣:「做飯是最簡單的鍛鍊,柴米油鹽也是一種成長和修行。」
會做飯,是一個孩子能獨立生活的標誌,讓他在世間獨立行走的時候,多了一份把生活過好的能力。
小小的廚房裡,大有乾坤。它流淌著家人的愛,內含著彼此間的尊重和包容,更滲透著激發孩子成長的力量。
一個溫暖的廚房,育出一位有溫度的孩子。
作者:萌小新,全職媽媽。用語言記錄美好,用心伴孩子成長。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傳遞專業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內外家庭教育資訊,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議。讓持續的學習成為家庭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