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程芃芃
本報通訊員 張朋 趙藝
每天清晨,濱州市霑化區利國鄉裴家村裴建中家裡總是傳來機器轟鳴聲。作為鄉裡遠近聞名的養羊大戶,他養了2000多隻羊,一早就要拌飼料、餵養,查看羊群狀態。「這麼多羊,現在就靠俺和老伴兩個人養,這要是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多虧引進了這套飼料攪拌投餵系統,省時省力又高效。」他開心地說。如今,靠著辛勤勞動,他家一年的純收入將近30萬元。
馬營十一村村民張可林,是位地地道道的農民,可在鄉親們眼中,他卻是他們發家致富的好幫手。張可林自行設計發明的飼料攪拌機,獲得了國家專利,機械化、智能化程度高。「沒有這臺機器的時候,我們都是把飼料倒在地上,人工用鐵鏟攪拌,七八個人,從早忙到晚,還沒有該機攪拌得均勻,現在只要半小時就能完成。」正在加工飼料的劉光東,對飼料攪拌機讚賞有加。
作為傳統畜牧業的鄉,利國鄉是國家級「肉羊繁育示範基地」,2019年「霑化區利國鄉(窪地綿羊)」入選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2019年畜牧業總收入26773萬元,人均畜牧純收入6400元。
在吳廟村的養殖小區,原有的簡易養殖棚被改造成鋼架結構,用光伏板改造的棚頂,在陽光的照射下格外耀眼。這種結構的養殖棚不僅堅固,光伏發電還能增加農民收入,吳廟村也從昔日讓人笑話的「洋相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省級文明村。
利國鄉立足畜牧產業資源稟賦,採取「羊陽結合、光畜互補、上光下羊」的模式,實現「一地兩用」。依託吳廟養殖小區,整合各級扶貧資金2024萬元建成了全市最大的2.5MWp村級分布式光伏扶貧項目。項目年收益350萬元以上,全鄉28個村以扶貧資金入股,項目收益按佔股比例分紅。
目前,建成「上光下羊、光畜互補」的高標準吳廟養殖小區1個,引進瑞東農牧、利農牧業等龍頭企業,發展生態高效畜牧園區。魯源福金綜合利用羊糞生產多綠速有機肥和多綠速微生物菌肥,實現糞汙綜合利用,年總銷量10萬噸,銷售收入5200萬元。
「吳主任,咱們的疫苗什麼時候打?」到了疫苗接種的時候,利國鄉農業農村辦主任吳漢民的電話響個不停。「以前疫苗是政府強制接種,現在成了養殖戶搶著接種。」他笑著說。
疫苗從政府強制接種到養殖戶搶著接種的轉變,是利國鄉畜牧產業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真實寫照。規模化、標準化、集中化的養殖模式,對於動物防疫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來,該鄉積極建立長效監管機制,突出抓好集貿市場和生豬定點屠宰等專項整治,創建畜牧業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抓好「三品」認證,成立利國鄉動物檢疫申報點,加強畜產品質量全檢測檢驗體系建設和重大動物疫病防治體系建設。推進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嚴禁其流入市場,確保畜產品質量安全。
利國鄉黨委書記魏書柱介紹:「我們注重延長產業鏈條,引進了2家大型企業。一家是以羊肉分割加工為主的匯雲合清真食品有限公司,先期投資1000萬元,從紐西蘭進口羊肉然後進行分割加工,年加工能力3600噸,主要銷往上海、天津等一線城市,年銷售額1.8億元。另一家是江蘇南通客商,投資1億元,主要從事窪地綿羊屠宰,年屠宰綿羊10萬隻,銷往兩廣、福建、海南等南方地區,年銷售額達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