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那條小河,你可曾聽說,有一位女孩,她曾經來過。走過這片蘆葦坡,你可曾聽說,有一位女孩,她留下一首歌。為何片片白雲,悄悄落淚;為何陣陣風兒,輕聲訴說······還有一群丹頂鶴,輕輕地、輕輕地飛過······
你聽過這首動人的歌曲嗎?它說的就是我們江蘇鹽城丹頂鶴自然保護區「一個真實的故事」。故事講述的是一個叫徐秀娟的女孩,為了尋找走失的兩隻丹頂鶴,不慎滑進了沼澤地而不幸犧牲。這個故事曾打動了很多人,他們從全國各地趕來,為的是祭奠護鶴英雄徐秀娟,看一看美麗的鹽城丹頂鶴自然保護區。
江蘇鹽城丹頂鶴自然保護區大多數位於蘇北黃海邊射陽縣境內,總面積有360多萬畝,核心區面積約15萬畝。這裡森林茂密,蘆葦叢生,名目繁多的天然植被,豐富多樣的海洋灘涂生物,人跡罕至的空曠寧靜,是禽類生活的理想場所。常年來這裡越冬的國家一級珍禽丹頂鶴就有600多隻,雁、鴨類更是成千上萬,飛起來黑壓壓一片,蔚為壯觀,美麗無比,讓人流連忘返。
自然保護區靠近暖溫帶的亞熱帶氣候,這裡地勢平坦,海拔為0- 4米,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3.7 - 14.6℃,無霜期的天數佔全年的三分之二,平均每年降雨量1025毫米,陽光照射充足。災害天氣多為颱風、暴雨、冰雹和霜凍。歷史上古黃河和長江都曾在保護區南北兩端入海,長江和黃河攜帶大量泥沙沉積形成廢黃河三角洲,保護區北端受海岸侵蝕,中南部淤長,全區每年淤積成陸900公頃。灘涂北窄南寬呈帶狀分布,寬處可達15公裡。保護區為裡下河主要集水區,有十多條河流流經保護區入海。如灌河、中山河、扁擔港、射陽河、黃沙港、新洋港等等。夏季多雨,上遊河水下洩後,多形成灘涂澇災,冬季多乾旱。遇乾旱年份,潮位較低,灘涂多因缺水而發育極其良好。
保護區生物地理位置位於古北界華北區黃淮平原亞區,北部與東洋界華北區接鄰,動植物區系以溫帶為主。保護區是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的地區之一,區內有植物450種,鳥類379種,兩棲爬行類45種,魚類281種,哺乳類47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的一類野生動物有丹頂鶴、白頭鶴、白鶴、白鸛、黑鸛、中華秋沙鴨、遺鷗、大鴇、白肩雕、金雕、白尾海雕、白鱘共十二種,二類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67種,如獐、黑臉琵鷺、大天鵝、小青腳鷸、鴛鴦、灰鶴、鵲鷂、斑海豹等。區內資源豐富,每年可產蘆葦一百多萬擔,水產品百餘萬噸,年出口沙蠶近300噸。
鹽城丹頂鶴自然保護區是挽救一些瀕危物種的最關鍵地區,如丹頂鶴、黑嘴鷗、獐、震旦鴉雀等。每年來保護區越冬丹頂鶴達到千餘只,佔世界野生種群40%以上;有一千多黑嘴鷗在保護區繁殖;千餘只獐生活在保護區灘涂。鹽城還是連接不同生物界區鳥類的重要環節,是東北亞澳大利亞候鳥遷徙的重要停歇地,也是水禽重要的越冬地。每年春秋有近300萬隻岸鳥遷飛經過鹽城,有20多萬隻水禽在保護區越冬。保護區還是我國少有的高瀕危物種地區之一,已發現有29種被列入世界自然資源保護聯盟的瀕危物種紅皮書中。因此,鹽城保護區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由於我們鹽城人民十分重視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發展,保護區核心面積不斷擴大,生態質量不斷提高,每年冬天,保護區還採取多種措施保障丹頂鶴的飲食、繁衍安全,將這裡變成了世界珍禽丹頂鶴棲息越冬的「天堂」。因此,來這裡越冬的丹頂鶴逐年攀升,連續好幾年,越冬的丹頂鶴都超過700隻,佔全球現有的丹頂鶴數量近一半。最近這兩年,來自然保護區越冬的丹頂鶴都超過1000多隻,佔全球丹頂鶴總數的60%以上,數量創歷史新高。
由於筆者生在長在丹頂鶴的故鄉,離自然保護區只有百十裡的路程,幾乎每年都要找機會去看一看丹頂鶴,看一看那一片美麗的灘涂。每一次都浮想聯翩感嘆大自然的神奇,更加深了對大自然的崇敬之情。同時,我深深地明白,大自然是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空間,我們應該時刻和大自然和諧共處,保護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保護各種飛禽走獸。其實,愛護大自然就是愛護我們人類自己啊。何況,大自然也像我們人類一樣,也會知道感恩報答。
不是有這樣的故事,由於女英雄徐秀娟常年累月地與丹頂鶴生活在一起,許多的丹頂鶴都成了她的朋友。有一隻叫「賴毛子」的丹頂鶴總是喜歡粘著她,有一次,有個割蘆葦的人突發非分之想,當賴毛子毫不戒備地接近這人時,這人突然一把抓住它的脖子,且欲置它於死地。幸好路經此地的徐秀娟聽到它悽慘的叫聲,並不顧一切地衝了過去,與那個人展開了拼死搏鬥,才最終讓它撿回了一條生命。當徐秀娟犧牲後,賴毛子從此變得鬱鬱寡歡,不吃不喝,總是一天到晚地發出悲鳴之聲。不久後,竟然無疾而終。還有,徐秀娟犧牲後,她先前尋找的那兩隻丹頂鶴竟然也飛回來了,它們不停地在她的身邊徘徊,時不時低下帶著紅冠的頭,用長長的喙整理著她溼淋淋的衣服······也許因為失去了這麼好的一位朋友而感到難受且自責。更讓人驚奇的是,從此以後,這兩隻丹頂鶴再也不夜不歸宿了。當徐秀娟的遺體下葬在保護區的灘涂上後,它們還經常站在徐秀娟的墳頭上「嘎嘎」地叫著,似乎向她傾訴著心中的思念。
的確,只有人類和自然和諧相處,這個世界才更美麗,我們的生活才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