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暖化】酷熱天氣大威脅!香港將迎更多讓人感覺更熱天氣

2021-02-15 香港薈

全球平均氣溫在2014至2016年間屢創新高,剛過去的2017年亦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年份之一。北極的海冰面積全年均遠低於平均水平,首四個月更達到最低紀錄水平。

2017年各類極端天氣事件在全球多處肆虐,當中包括高溫及乾旱引發的山火造成災害、極端降雨引致的嚴重水浸及山泥傾瀉、熱帶氣旋引致的大風和風暴潮及暴雨帶來的嚴重破壞及重大傷亡。

2017年香港天氣較正常溫暖,全年平均氣溫為23.9度,是1884年有記錄以來其中一個第三溫暖的年份,而1月和9月的月平均氣溫分別為18.5度和29.0度,是1884年有記錄以來該月份的最高紀錄,8月22日錄得的最高氣溫36.6度為1884年有記錄以來最高。

全年的熱夜(當日最低氣溫在28.0度或以上)數目為41,酷熱天氣(當日最高氣溫達33.0度或以上)日數為29天,分別是有記錄以來最高及第六高。全年的寒冷天氣(當日最低氣溫在12.0度或以下)日數為9天,較1981至2010年正常值少八天﹐12月18日錄得的9.8度為全年最低氣溫。

為深入瞭解人類在氣候變化下對溫度感受的改變,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陳永勤教授與香港浸會大學(浸大)地理系助理教授李劍鋒博士,聯同多名地理及氣候學專家進行研究,發現過去數十年,陸上體感溫度的上升速度較實際溫度快,尤其是低緯度地區,預測亦顯示這個趨勢會持續。

這項研究已在《自然(氣候變化)》期刊發表。 現時科學家採用全球氣候模式(GCMs)模擬氣候和預估21世紀氣溫在不同碳排放情境下的變化。不過,全球氣候模式不能直接預估其他氣候因素,例如溫度和風速,對人類體感溫度的影響。 

中大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教授陳永勤(左)及浸大地理系助理教授李劍鋒(右)指出,地球暖化將令香港地區的體感溫度上升。(鄧穎琳攝)

陳永勤教授表示:「人類健康和勞動生產力直接受制於熱舒適度,即人類實際感受的熱力,這亦直接影響熱相關疾病的發病和死亡率。研究氣候變化對體感溫度的影響,能夠為推行更嚴格和有效的減緩氣候變化工作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

李劍鋒博士說,是次研究成果協助團隊進一步了解體感溫度的變化,並指出全球暖化在極端和非極端天氣情況下,對人類體感溫度都有更大的影響,因此氣候變化適應措施不能只局限於熱浪等極端事件,需要擴展至溫度上升帶來的整體影響。團隊會繼續探索相關課題,以進一步強化科學認識。 

研究團隊利用四個歷史氣候的再分析數據集,以及七個全球氣候模式的模擬結果,計算和模擬體感溫度的變化和趨勢,發現2005年前全球陸地平均體感溫度的增速較實際溫度增速每10年快0.04℃,原因是氣溫上升的同時濕度亦增加,人體感受到的熱力因而增加。

預測未來在高、中、低三種碳排放情境(即所謂「代表濃度路徑」)下,體感溫度上升將分別較實際溫度每10年快0.17℃(RCP8.5)、0.06℃(RCP4.5)和0.02℃(RCP2.6),低緯度地區 (即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體感溫度上升亦較中高緯度地區明顯。

在RCP8.5高碳排放情境下,預測2081至2100年體感溫度與空氣溫度的差別,顯示低緯度地區體感溫度普遍較空氣溫度高攝氏3至6度。

研究亦顯示於2081至2100年出現極端高體感溫度的日數將會較1981至2000年顯著增加,主要是夏季出現極端熱的頻率大幅上升。 

總括而言,全球暖化下人類將感受到比實際氣溫更熱的氣候,清楚表明世界各地的城市和社區,特別是地處熱帶或亞熱帶地區的城市,如香港,將面臨酷熱天氣的更大威脅,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實在刻不容緩。 

是次研究報告的作者還包括中大AXA安盛地理與資源管理學教授、兼環境、能源及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劉雅章教授,以及加拿大阿爾伯特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系顏天佑教授。 

資料來源:香港中文大學、政府新聞網

相關焦點

  • 芝加哥氣溫堪比南極 酷寒吹襲大半壁江山
    圖中一對夫婦29日在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的橋上散步時,需要穿上大夾克和護目鏡防禦低溫。法新社  紐約市應急局日前發布交通提醒稱,在極低寒流的侵襲下,紐約遭遇雨雪交織天氣。加上今日(30日)紐約將迎來寒冷的強風,可能導致路面出現大量結冰的情況,應急局希望民眾及司機為複雜路況做好準備。
  • 網傳將迎史上最冷新年 除夕-2度!香港天文臺長闢謠
    近日網上流傳一則天氣消息,指「根據國家氣象局預測,廣東省將有史上最冷的春節即將來臨」,預測除夕(2月11日)氣溫低見負
  • 美國太空總署說,海洋上升的速度將超乎預料
    「海平面上升的速度比50年前更快,非常有可能會變得更糟,」一位科學家說。美國太空總署的衛星測量了地球從1992到2014年的海平面變化。地圖中,藍色區域的海平面下降,橘色和紅色區域的海平面上升。自1992年以來,全世界的海洋平均上升近7.5公分。NASA科學顯影動畫工作室提供。年復一年,海洋一公釐一公釐地往上升。
  • 今晚將上演月球「三重彩」
    【世界日報】菲氣象局週一說,週三晚上,三種有關月球的天象將同時發生,形成「超級藍色血月」。最好從亞眉省「靠近馬容火山」的地方觀賞。  三種天象分別是「超級月亮」、月全食和「藍月亮」。  超級月亮指的是月球圍繞地球公轉時抵達近地點,這時的月亮比平時「大」14%,亮度增加三成。  月全食出現時,由於月亮幾乎被地球陰影全部遮擋,泛著暗紅色的光芒,因此也被稱作「血月」。  而「藍月亮」指的是同一個月中出現第二次滿月。  三種有關月球的天象在用一天出現,非常難得一見。
  • 今年全球唯一一次日全食14日將在南半球上演
    原標題:今年全球唯一一次日全食14日將在南半球上演   今年全球唯一一次日全食將於北京時間12月14日至15日凌晨在南半球震撼上演,吸引全球的目光。   天文專家表示,此次日全食我國不可見,有興趣的公眾可藉助網際網路等渠道了解此次「天狗吞日」的盛況。
  • 大美濕地:青海高原上的「地球之腎」
    ,「濕地」這個概念更多是在地理課本中才有。這是因為它擁有茂密的樹林,不停地淨化著我們的空氣,讓我們生活的環境更加宜居。濕地還有蓄水功能,就像一塊海綿一樣,可以有效地儲存地下水,在天氣乾旱的時候補給乾涸的河床﹔而濕地上的植被,還能起到穩固土壤的作用。
  • 2018年香港元旦日出美景晨光探秘
    香港著名山攝組合流浪攝,選出今年香港5大睇日出熱點,分享邊個靚位觀日、影景至合「拍」!   大石磨香港能夠看到日出的山頭不少,但大家都喜歡湧到著名的山峰,大帽山、鳳凰山、大東山等每每都人多像旺角,若果想靜靜地,人少少看日出初升,可以考慮下登大石磨。
  • 海洋公園百億大變身 「瘋狂過山車」「海洋劇場」將成回憶
    (相關連結:海洋公園持續虧損 向政府申百億欲「翻身」)昨日(13日),海洋公園召開「全新定位策略發展計劃」記者會,公佈公園未來的發展藍圖:公園將以歷險為主題,定位為自然和保育為本的度假勝地,公園內場地將劃為七個主題區,並增加景點數目至逾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