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平均氣溫在2014至2016年間屢創新高,剛過去的2017年亦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年份之一。北極的海冰面積全年均遠低於平均水平,首四個月更達到最低紀錄水平。
2017年各類極端天氣事件在全球多處肆虐,當中包括高溫及乾旱引發的山火造成災害、極端降雨引致的嚴重水浸及山泥傾瀉、熱帶氣旋引致的大風和風暴潮及暴雨帶來的嚴重破壞及重大傷亡。
2017年香港天氣較正常溫暖,全年平均氣溫為23.9度,是1884年有記錄以來其中一個第三溫暖的年份,而1月和9月的月平均氣溫分別為18.5度和29.0度,是1884年有記錄以來該月份的最高紀錄,8月22日錄得的最高氣溫36.6度為1884年有記錄以來最高。
全年的熱夜(當日最低氣溫在28.0度或以上)數目為41,酷熱天氣(當日最高氣溫達33.0度或以上)日數為29天,分別是有記錄以來最高及第六高。全年的寒冷天氣(當日最低氣溫在12.0度或以下)日數為9天,較1981至2010年正常值少八天﹐12月18日錄得的9.8度為全年最低氣溫。
為深入瞭解人類在氣候變化下對溫度感受的改變,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陳永勤教授與香港浸會大學(浸大)地理系助理教授李劍鋒博士,聯同多名地理及氣候學專家進行研究,發現過去數十年,陸上體感溫度的上升速度較實際溫度快,尤其是低緯度地區,預測亦顯示這個趨勢會持續。
這項研究已在《自然(氣候變化)》期刊發表。 現時科學家採用全球氣候模式(GCMs)模擬氣候和預估21世紀氣溫在不同碳排放情境下的變化。不過,全球氣候模式不能直接預估其他氣候因素,例如溫度和風速,對人類體感溫度的影響。
中大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教授陳永勤(左)及浸大地理系助理教授李劍鋒(右)指出,地球暖化將令香港地區的體感溫度上升。(鄧穎琳攝)
陳永勤教授表示:「人類健康和勞動生產力直接受制於熱舒適度,即人類實際感受的熱力,這亦直接影響熱相關疾病的發病和死亡率。研究氣候變化對體感溫度的影響,能夠為推行更嚴格和有效的減緩氣候變化工作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
李劍鋒博士說,是次研究成果協助團隊進一步了解體感溫度的變化,並指出全球暖化在極端和非極端天氣情況下,對人類體感溫度都有更大的影響,因此氣候變化適應措施不能只局限於熱浪等極端事件,需要擴展至溫度上升帶來的整體影響。團隊會繼續探索相關課題,以進一步強化科學認識。
研究團隊利用四個歷史氣候的再分析數據集,以及七個全球氣候模式的模擬結果,計算和模擬體感溫度的變化和趨勢,發現2005年前全球陸地平均體感溫度的增速較實際溫度增速每10年快0.04℃,原因是氣溫上升的同時濕度亦增加,人體感受到的熱力因而增加。
預測未來在高、中、低三種碳排放情境(即所謂「代表濃度路徑」)下,體感溫度上升將分別較實際溫度每10年快0.17℃(RCP8.5)、0.06℃(RCP4.5)和0.02℃(RCP2.6),低緯度地區 (即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體感溫度上升亦較中高緯度地區明顯。
在RCP8.5高碳排放情境下,預測2081至2100年體感溫度與空氣溫度的差別,顯示低緯度地區體感溫度普遍較空氣溫度高攝氏3至6度。
研究亦顯示於2081至2100年出現極端高體感溫度的日數將會較1981至2000年顯著增加,主要是夏季出現極端熱的頻率大幅上升。
總括而言,全球暖化下人類將感受到比實際氣溫更熱的氣候,清楚表明世界各地的城市和社區,特別是地處熱帶或亞熱帶地區的城市,如香港,將面臨酷熱天氣的更大威脅,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實在刻不容緩。
是次研究報告的作者還包括中大AXA安盛地理與資源管理學教授、兼環境、能源及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劉雅章教授,以及加拿大阿爾伯特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系顏天佑教授。
資料來源:香港中文大學、政府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