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蒙奇經常被人們認為是世界上最好的足球經理人之一,他總是能夠挖掘到那些被低估的人才並把這些人才帶到自己的俱樂部,而最終這些球員都會讓俱樂部賺取一大筆利潤,同時還能保證俱樂部在聯賽的競爭力。
但蒙奇的經歷並不總是完美的,他在羅馬擔任足球總監的兩個賽季遭遇了滑鐵盧,而球隊的戰績令人非常失望,這使得俱樂部的整體運營狀況比他來之前更加糟糕。本文我們將試圖通過分析對比蒙奇在羅馬和塞維亞的引援策略來找出他在意甲失敗的原因。
蒙奇是如何進行球員招募的
在數據分析之前,我們先設定一些假設條件:當一個球員被租借出去然後被永久性地籤下時,我們會把它看作是永久性的轉會,並把租借費和轉會費的總價作為最終的轉會價格。當我們統計每個球員上場時間的百分比時所涉及到的比賽僅為聯賽。
在確定了數據分析的假設條件後,我們首先要分析的是蒙奇在塞維亞和羅馬兩個階段的球員招募情況。通過下面的引援圖表,我們能夠看到蒙奇在轉會市場上顯得非常活躍,他在塞維亞的五個賽季裡平均每年都會發生13.8次轉會,而在他效力羅馬的兩個賽季裡,這一數字增加到了14.5次。
在塞維亞和羅馬,蒙奇選擇了不同的轉會方式。雖然購買球員通常是最直接的選擇,但蒙奇在羅馬平均每個賽季購買了10.5名球員,而他在效力塞維亞的五個賽季中平均每個賽季只購買了7.8名球員。在塞維亞,蒙奇更喜歡通過租借(每個賽季3.4次,在羅馬只有2次)和籤下自由球員(每個賽季1.2次,在羅馬只有0.5次)的方式來進行引援,因為這些都是風險較小的操作。租借的引援方式意味你至少有一個賽季的時間來觀察這些球員,然後再決定是否需要籤下他;而籤約自由球員意味著你只需要負擔他的薪水而不用付出任何轉會費用。但蒙奇並沒有將這種引援策略帶到羅馬,他在羅馬犯下的最嚴重錯誤就是讓俱樂部付出了太多高昂的轉會費。蒙奇在塞維亞時期的引援策略讓俱樂部在評價球員和組建陣容方面有了更大的靈活性,但他在羅馬時期的引援恰恰放棄了這種靈活性。
蒙奇為俱樂部的引援花費了多少資金
我們接下來要分析的數據是蒙奇到底在塞維亞和羅馬的引援方面花費了多少資金。蒙奇被認為是一名有能力讓球隊始終保持競爭力的經理人,同時他也能為俱樂部創造不菲的收入,所以當羅馬籤下他時,他們期望蒙奇能讓球隊的資金處於更健康運轉的同時在意甲保持足夠的競爭力。
正如我們在上面的圖表中所看到的,蒙奇在羅馬兩個賽季的開銷比他在塞維亞的五個賽季都要多。在來到羅馬之前,蒙奇在塞維亞的單賽季花費從未超過8170萬歐元,但他在意甲的兩個賽季分別花費了9120萬歐元和1.641億歐元。在羅馬任職期間,蒙奇在17/18賽季的轉會中為俱樂部帶來了收益,但在意甲的的第二個也是最後一個賽季他讓俱樂部在轉會中損失了1410萬。如果我們把這些數據與他在塞拉維利亞前五個賽季相比較,我們會發現蒙奇只在12/13賽季讓塞維亞損失了180萬歐元。蒙奇在羅馬的平均支出比平均收入高出近20%,而他在羅馬的淨支出要比在塞維亞時期高出55%,這意味著蒙奇在羅馬時期在球員身上花的錢太多了。如果我們換一種說法,那麼羅馬時期的蒙奇也許並沒有在那些相對不知名的球員身上發現更多的天賦。
蒙奇在羅馬的巨額轉會開銷並沒有給球隊帶來更多的勝利。羅馬在16/17賽季排在意甲第二位,而他們僅落後尤文圖斯4分。但在蒙奇入主球隊的第一個賽季,羅馬比16/17賽季少拿了10分,排在第三位,同時與尤文圖斯的差距也擴大到了18分。在接下來的第二個賽季,羅馬退步到了聯賽第六位,與尤文圖斯的差距再次擴大到了24分,同時比上賽季少拿了11分。
蒙奇主要的籤約區域
與之前在塞維亞任職時期相比,蒙奇在羅馬失敗的另一個原因可能是他對於籤約區域的選擇失誤。如果我們看一下下面的兩張圖表,我們就會發現其中的一些差異。蒙奇似乎更願意將轉會的區域鎖定在本土市場,他在羅馬時期籤下了42.3%的意甲球員,而在塞維亞,他只籤下了18.33%的西甲球員,同時蒙奇在義大利乙級聯賽和西班牙乙級聯賽的引援佔比分別為3.85%和11.67%。這也從側面證明了一個事實,那就是蒙奇在羅馬時期更注重尋找高水平的球員,而他在塞維亞更願意去尋找那些被低估的球員。
另一個大的變化是蒙奇對埃因霍溫的關注度。通過對塞維亞五個賽季的轉會分析,我們發現蒙奇沒有從那裡購買任何球員,但是在羅馬的兩個賽季裡,他11.54%的籤約都來自荷蘭。但蒙奇在這個新的轉會市場上並沒有發現那麼多有價值的籤約,相反的是一些最差的籤約恰恰來自荷甲。蒙奇仍然對英超、法甲和西甲保持著濃厚的興趣,但令人驚訝的是,蒙奇在羅馬任職時期並沒有把太多精力放在西甲聯賽,他在西甲的唯一一筆籤約是從老東家塞維亞為羅馬帶來了恩宗齊。
蒙奇對於引援的年齡限制
蒙奇在兩家俱樂部引援策略的另一個主要區別是籤約球員的年齡。雖然每個賽季蒙奇籤約球員的平均年齡都在25歲左右(只有在15/16賽季的塞維亞,這項數據上升到27.42歲),但他在兩個俱樂部的籤約年齡的區間分布差異很大。在下面的圖表中,我們可以看到蒙奇在塞維亞和羅馬任職期間的引援年齡分布。在塞維亞,蒙奇的引援幾乎總是專注於即將達到巔峰年齡(24-28歲)的球員,這一年齡區間的引援人數是塞維亞5個賽季中最多的。到了羅馬之後,蒙奇引援的年齡區間要分散得多。在羅馬的第一個賽季,24-28年齡區間的引援數量與20-23年齡區間的引援數量幾乎相同,但在第二個賽季,20-23年齡區間的引援數量佔比明顯增加,而蒙奇也籤下了更多的19歲以下和32歲以上的球員。
蒙奇在羅馬的時候並沒有把引援的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即將達到巔峰的球員身上,而是集中在更多的年輕球員身上。這是一種冒險的引援策略,因為這與他之前在塞維亞所做的完全不同。這種引援思路的改變可能是羅馬在第二個賽季表現不佳的原因之一。
在上面的圖表中,我們統計了蒙奇在塞維亞和羅馬每個年齡段引援球員的平均百分比,這樣我們能更直觀地看出每個年齡段引援球員的平均水平。蒙奇的引援策略從巔峰時期的球員變成了年輕球員,這種高風險高回報的轉會策略對這位西班牙人來說進展得並不順利,因為他在在意甲的第二個賽季結束之前就被羅馬解僱了。
籤約球員的表現
為了評估蒙奇籤約球員的表現,我們使用了一個簡單而很有力的指標:在俱樂部的上場時間百分比。在理想情況下,一次昂貴的籤約應該讓這名球員在俱樂部的大部分比賽中發揮重要作用,而一個更廉價的籤約可能只是一個備用選擇,但蒙奇在羅馬的籤約情況並非如此。
下面的圖表展現了蒙奇籤約球員的價格對比(不包括租借球員和自由球員)和他們在塞維亞或羅馬的上場時間百分比。紅色的是蒙奇為羅馬籤下的球員,藍色的是他為塞維亞籤下的球員。出現在左上象限的球員都是失敗的籤約,因為他們的籤約價格都要高於平均水平(超過763萬歐元),但上場時間佔比卻低於平均水平(39.24%)。我們看到在左上象限的大部分球員都是羅馬球員,塞維亞只有因莫比萊、科雷亞和甘索在蒙奇任職的五個賽季裡被認為是非常糟糕的籤約,而他在羅馬僅僅兩個賽季裡的失敗籤約多達7人。
在右下象限的球員代表著出色的籤約,因為這些球員的價格都低於平均水平,但他們的上場時間要高於平均水平。這一次,塞維亞有很多球員上榜,但羅馬只剩下了科拉羅夫、法齊奧和扎尼奧洛。剩下的兩個象限可以被認為是平均水平的籤約:左下象限的球員價格便宜,但出場時間不多,這可能意味著他們只能扮演替補的角色;而右上象限顯示的是那些籤約價格昂貴但達到了預期出場時間的球員。
我們已經用綠色的線條表示了價格和上場時間百分比之間的關係。奇怪的是,這與蒙奇籤約球員之間的相關性很低,這表明價格對於球員的表現來說是一個非常糟糕的預測因素,究其原因,也許是蒙奇在羅馬花費了大量的資金在那些沒能發揮作用的球員身上。事實證明,蒙奇更擅長以低廉的價格籤下不太知名的球員去挖掘他們的潛力,而不是去進行一些高調的籤約。
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大概已經了解了蒙奇在羅馬失敗的原因。首先,他改變了他在轉會市場的引援策略。他沒有將轉會目標鎖定在巔峰時期的球員,而是去選擇更多的年輕球員和一些年紀較大的球員;其次,他更加依賴永久轉會,而不是通過租借或籤下自由球員來為球隊節省轉會資金。再加上要重新適應新的聯賽和開拓新的市場(主要是荷蘭市場),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導致了蒙奇不能在羅馬複製他在塞維亞的成功。但不可否認的是蒙奇仍然是一位出色的引援高手,他也為羅馬帶來了扎尼奧洛和小克魯伊維特這樣天賦異稟的球員,只是他在意甲的引援策略出現了問題,而羅馬顯然在上個賽季已經意識到這一點,所以他們也做出了正確的決定。
特別聲明:小牛原創,碼字不易,禁止抄襲,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