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印圓茶,是新中國成立的第一批普洱茶品,其品質屬現代普洱茶中的上乘之品,堪稱整個普洱茶行業的價格「風向標」。
在某次茶會上,國家高級評茶師、世界茶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普洱藏家」掌柜魯文鋒老師,為茶友們講述了紅印圓茶的前世今生。
魯文鋒先生自1998年進入普洱茶領域,成為「普洱教父」白水清嫡傳弟子,歷年藏有清末百年宋聘號、1952年幹倉紅印圓茶、60年代藍印、88青餅等珍品普洱茶,並將多年品飲、研究老茶心得,整理髮布在:普洱藏家。
一、紅印的來源
紅印,顧名思義紅印就是紅的印記,指的是紅印茶餅的外包紙上「八中茶」中茶公司標誌皆為紅色,日後便俗稱為紅印普洱茶或「紅印」。
200多年前為普洱貢茶的輝煌時代,範和鈞創製紅印普洱圓茶,本有使之成為「現代貢茶」的遠景。
據勐海茶廠第一任廠長唐慶陽先生的說法,紅印普洱圓茶製作完成後隨即轉途中茶總公司,再由總公司「進貢」統一分配,但由於當時局勢動蕩,中國戰事頻頻未能如願,新中國成立之後,由於國家政治體制變化,「貢茶」之說已成過去,追逐「貢茶」宿願更是難上加難。
二、紅印的選料
唐慶陽先生於1949年負責接管佛海茶廠,也是在更名為勐海茶廠的第一位廠長,他說:「從範和鈞時期開始,那種紅色茶字的普洱圓茶一直都是選用勐臘最好茶菁製作,而在勐海一帶生產之茶菁是做成綠色茶字的普洱圓茶」。
紅印普洱圓茶採用勐臘也就是使用易武正山最好的茶菁制戉,茶品質量亦屬現代普洱中的極品,除了茶菁肥碩、條索飽滿、湯色慄紅、茶麵泛有油光、茶湯透紅、葉底柔軟與藍印有著不同的口感。
三、紅印的壓模
在紅印之前幾年,普洱茶壓模皆是採用石頭壓法,因為古法壓製成茶餅皆使用此方式,推論可能是源自於就地取材之便。
石頭約為25~40公斤,上方有提把,底下有圓弧型凹槽,將蒸軟的茶菁置入布袋整口後,將布口整理成圓球型,壓入茶包中間,平面朝上;
再將石頭置於上方,人站在石頭上方踩踏,由石頭重量及人的重量向下壓制,餅的表面好看與否需視石磨的型制與壓制方式,由於是使用石頭壓制,所以餅面皆多少會有不完整或漏空亦或茶餅太厚,餅面太小的情形。
石頭壓模費時又費工,大型加工廠皆不採用,雖然石頭壓模對茶品後發酵而言是加分的,但就成本而論卻是負擔,所以石頭壓模製成茶餅逐漸已被淘汰,而現今改採機械壓模。
四、早期紅印與後期紅印
在業界有所謂早期紅印和後期紅印之分,其並無具體時間概念,只有第一批和所謂「甲級」的茶菁是來自易武,1948年大量產制後就改採勐海茶區之茶菁,然而早期與後期也無茶品質量優劣之界定,其區別完全是因為茶餅外包紙的圖樣之印刷。
眾所周知,當時印刷時使用木刻版,用木模塗上油墨再拓印於紙上,由於該木模使用時間一長,木模上之字體漸漸地起了毛邊,於是就對字體進行修版,如早期之字樣「八中標記」字體筆劃粗大,後期之字樣卻略顯細小且有刀痕。
另外,早期紅印普洱圓茶,筒包的竹箬比較粗老、厚硬、顏色較深,在後期紅印普洱圓茶所用竹箬比較細、薄嫩,顏色較淺淡。
至於茶的湯色與口感無法規格化,因為其陳放空間環境與溫溼度會改變其後發酵的表現。
若湯色深且暗紅那代表茶體己受較高的溫溼度影響,茶體表面之葉面組織受熱而鬆弛,且茶背之絨毛也因茶體受熱、受潮而鬆動,茶體的絨毛掉落後一旦經高溫衝泡,茶湯色比乾燥陳放之茶品較不透明且不光亮, 其湯色的透明度不高似暗紅色,色感較差。
茶品表面帶有油光且勻稱,條索分明富有生命感,才是上選茶品。
同是紅印為何差別有此天壤之別呢?原因很簡單,茶的價值來自其後發酵空間所給予的環境差異,所以不能用一片紅印價值多少錢來斷定,應是注意紅印之陳放品相來評斷其價值。
特別聲明:本文為「普洱藏家」原創整理,轉載請註明出處,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