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報9月10日訊 9月9日,我國最先進的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之一 「科學」號從中科院海洋所西海岸園區碼頭出發,赴西太平洋海域,執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共享航次計劃2019年度西太平洋科學考察實驗研究」項目第一航段任務。
將於10月初返回青島母港
本航次主要針對西太平洋主流系與暖池多尺度變異及其對氣候變化、生態環境以及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影響開展相關調查研究工作。航次計劃天數21天左右,「科學」號計劃於10月初完成科考任務返回青島母港。
本航次由汪嘉寧擔任航次首席科學家,張志祥擔任科考隊長,搭載了科考人員和船隊員共70人。此次科考作業內容主要包括:全海深溫鹽深、溶解氧、葉綠素、營養鹽、濁度、流速流向剖面觀測;水的光學性質;包括天空光輻照度、上行和下行輻亮度與垂向固有光學特性等。
在今年3月20日,「科學」號科考船就曾搭載50多名科考隊員,赴西太平洋開展為期近2個月的深海調查任務。科研人員告訴記者:「西太平洋是我國從近海挺進大洋的必經之路,具有全球最大的暖水體-暖池、最強的熱帶對流、最多的水汽含量、最豐富的陸緣物質輸入、最高的海洋生物多樣性、最大規模的板塊俯衝、最深的海溝和最完整的溝-弧-盆火山體系以及異常活躍的海底熱液和冷泉活動等,是開展地球系統科學和相關資源環境研究的理想海區。 」
攜帶多種深海探測設備
此次「科學」號攜帶的主要深海探測設備有:全海深溫鹽深多參數剖面儀及深海採水作業;湍流剖面儀;投放式流速剖面儀等。
湍流剖面儀是一種可在淺水、中淺水、深水下進行微觀水層變化及微小湍流測量的一種多參數測量儀。採用自由下沉或者上升測量,下沉或上升速度有重力和浮力單元進行調節,搭載有高解析度的微結構和湍流傳感器和標準的溫鹽深傳感器。
全海深溫鹽剖面儀是溫、鹽、深綜合剖面測量系統。它上面安裝有電導率傳感器、溫度傳感器、帶溫度補償的數字石英壓力傳感器,用來測量海水的溫度、鹽度。
記者了解到,如此前沿的科考任務,擔當者卻是一群年輕的80後、90後。此次科考隊最年長科考隊員42歲,年齡最小的僅有22歲,科考隊平均年齡為30.5歲。
為保證科考隊員在出海期間營養跟得上,船上的供給倉庫裡也是裝滿了蔬菜、肉等各種食材。超過零下18攝氏度的魚庫和肉庫裡,海鮮及各種肉類一應俱全。 (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李彥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