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綜合報導】印度,一個虔誠的佛教國度,擁有燦若星辰的佛教古籍和遍及全國的佛堂廟宇。走近這個最接近神靈的地方,探尋其悠久的佛教文化,是每一位尋覓至此的遊客的心願。近日,英國《每日電訊報》記載了一位女作家的印度自由行,從她舒緩溫和的娓娓描述中,一個純淨、肅穆的印度逐漸展現在我們眼前。
這位遊走印度的女作家名叫姬兒·查爾頓,與她同行的遊客中還有一位名叫查爾斯·艾倫印度學專家。查爾斯對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君王阿育王研究頗深,在印度佛教文明等領域也多有涉獵。從他的講解中,我們可以了解到英屬殖民地時期的印度歷史,以及印度佛教鼻祖釋加牟尼的生平概況。據了解,這位佛教鼻祖的真身悉達多王子誕生在公元前5世紀的喜馬拉雅山腳下,此後被眾多虔誠的教徒當作印度教主神毗瑟挐的第九代化身加以供奉。吉爾的印度遊歷時兩周,途中經過瓦拉納西、比哈爾、加爾各答及博帕爾等城市,旅途中不斷探尋到的佛教遺址讓她更加感性地認識到宗教與印度文化不可分割、彼此根植的悠久歷史。
德裡
德裡位於北印度,分為新、舊德裡。新德裡由英國殖民者一手打造,將西方工業文明與印度本土文化結合於一體。舊德裡則沒有新德裡那般現代摩登,在這裡,有一處著名的石柱遺址——Sultan Feroz Shah’s Lat遺址。石柱取質於砂巖,高約42英尺,如今,石柱表面的金色早已褪去,只剩下一層淺淺的灰褐色,但是石柱高度磨光,十分具有研究價值。柱子上的銘文彎彎曲曲,形狀簡單,並間以符號相分隔。自發現以來,人們關於石柱銘文的研究一直在進行之中,但是沒有人能夠解釋這上面到底描述了什麼。直至19世紀20年代,英國學者詹姆斯普林瑟普才破譯了銘文上的字符,原來這是印度最早的語言文字,存在時間先於梵文。
隨著銘文被解讀,印度歷史上一位最偉大的君主——阿育王統治的輝煌時代逐漸浮出水面。據了解,阿育王自公元前269年登上王位,統治時間長達36年。他篤信佛教,採用佛教作為他的宗教哲學,努力實踐「達摩」規範,並且提倡「仁慈、寬容、真誠、美德」。其在位期間推行仁政,大力發展醫療、水利及灌溉,統治疆域曾擴張至現在的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如今,印度人民為了紀念他,還建立了阿育王俱樂部,會員中甚至包括印度第一任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
瓦拉納西和鹿野苑
隨後,姬兒一行人徒步進入印度東北部城市瓦拉納西,在那裡,他們遇到了一名當地神學者。這位神學者向他們解釋了印度教信徒們將自己的身體浸泡在恆河水中的古老儀式,並且指引他們來到一處營地,近距離參拜了數千名在金盞花水中淨化的苦行僧。
與瓦拉納西的混沌擁擠形成鮮明對照的便是距離它以北約十公裡處的鹿野苑。作為佛教在古印度的四大聖地之一,鹿野苑因其是佛祖釋加牟尼開悟後第一次講道的地方而知名。如今,世界各地的佛教徒們爭相來到這裡,敬拜佛祖舍利,聆聽高僧傳道,以求淨化心靈,遠離塵世煩惱。
接著,姬兒來到鹿野苑博物館,參觀這裡最具有代表性的展品——獅子石柱。據了解,柱子原來高達10多米,經過歷代波折,現在的主要部分長約2米,柱子頭部雕有四面獅像,該獅像現已成為印度國徽的圖案。獅子柱頭是印度雕刻史上最早且是最優秀的裝飾作品,可謂影響意義深遠。
比哈爾
離開瓦拉納西後,姬兒驅車駛向比哈爾。比哈爾作為古老的摩揭陀王國遺址區,一度成為阿育王朝的首都。然而如今,由於政治腐敗,這裡卻是整個印度最貧窮的地方。貧瘠的稻田、低矮的住房、糟糕的路況,一切都似乎未曾改變,還停留在幾千年前。
來到比哈爾,大菩提寺是不得不去的一處景點。大菩提寺,又名摩訶菩提寺,最早由阿育王於公元前3世紀建造,現存的寺廟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5至6世紀。它是笈多王朝後期以來印度現存最早的全部以磚石為結構的佛教寺廟之一。 此外,摩訶菩提寺的所在地菩提伽耶是與佛陀釋加牟尼生前生活緊密聯繫的四大聖地之一,因而這裡的每一個法輪、每一尊佛像、每一棵無花果樹都成為印度教徒心中神聖不可侵犯的聖物。
加爾各答
姬兒的下一站便是印度最大的城市加爾各答。在加爾各答,姬兒入住歐貝羅伊大酒店,行程較為寬鬆。每天早上睡醒後,姬兒都能在酒店享用到美味可口的早點,然後,她喜歡隨機僱上一名司機,穿梭在加爾各答繁忙的街道中,細細品味這個英屬維多利亞時期殖民地的風土人情。
在加爾各答,姬兒發現了多個與實物大小無異的人物雕塑,這些雕塑大都為風姿綽約的女子和驕傲得意的戰士,它們築於公元前二世紀,最早被一位名叫亞歷山大·坎寧安的英國士兵守護著,才免遭當地居明破壞。在雕塑群中,還有一位疑似為阿育王的統領像。這個面部豐滿的雕塑跨坐在大象上,身披金屬盔甲,面朝遊人,威嚴莊重,散發著王者氣派。
桑吉
姬兒印度之行的最後一站便是桑吉。在桑吉附近的山脊上,有一處被蔥蘢草木掩映的佛像,佛像呈蹲坐形態。通往佛像的石路上有眾多栩栩如生的象牙浮雕,據傳這些浮雕都是公元前二世紀的作品,珍貴程度可與羅馬帝國的雕塑藝術相媲美。這處遺址最先被英國政府於1818年發現,但是直至一個世紀後,英國考古學家約翰·馬歇爾才解開浮雕上的秘密。原來浮雕上大量的場景都是在描述阿育王的故事,他在成為摩揭陀國的君王之前一直定居在此地。
在桑吉城外的另一處僻靜的地方,還有一塊考古懸巖,這塊懸巖發現於1976年,上面如實記錄了政治光環背後的阿育王作為一名普通男子的愛恨情仇。隨著參觀的深入,這個統一印度,在歷史、政治、宗教等領域都赫赫有名的君王的一生逐漸清晰地展現於遊人眼前。(實習編譯:林陽揚 審稿:趙小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