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菜不怕晚,好規定怕。晚來一年,就耽誤很多打工人。
比如——
2021屆高校畢業生預計909萬人,同比增加35萬。日前,教育部發文要求做好2021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其中規定,在招聘公告和實際操作中不得將畢業院校、國(境)外學習經歷、學習方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作為限制性條件。
辛辛苦苦上著班,沒日沒夜地進了修,考出學位證,結果,招聘單位只認「全日制學歷」,你的學位,成了廢紙。
活到老,學到老,是中國人的優良傳統。不唯學歷、唯能力,也是優良傳統。
諸葛亮沒上太學,劉備這個大老闆卻舔著臉三顧茅廬,為啥?能力強,名氣大唄。
很重要的是後者,名氣大。有了這種名氣,劉備才能知道他,然後去考察他,看看他是名副其實,還是徒有虛名。
這是在冒險。畢竟有名無實的人多了。
今天的名校畢業生,也是同樣的道理。所以文件特意提到了「唯名校」的問題:
推動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帶頭扭轉「唯名校」「唯學歷」的用人導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為導向、以崗位需求為目標的人才使用機制,改變人才「高消費」狀況,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用人氛圍。
這和「不得把全日製作為招聘條件」互為表裡。只要「唯名校、唯學歷」之風不止,「唯能力」就是一句空話,「全日製成為招聘門檻」,就很難杜絕。
顯而易見的障礙是:
名校是有門檻的(很高),學歷也是有門檻的(也不低),經過這兩個門檻的「過濾」,畢業生各方面的能力相對比較突出;
而「能力」二字,很難用門檻來衡量;非全日制的進修,門檻往往比較低,水分比較大。
這兩個因素,導致很多用人單位「圖省事兒」,用名校和學歷「丈量」應聘者。
就和劉備招聘諸葛亮一樣,不管咋說,人家至少名氣有了,是個學霸,智商總歸不低。反正來了也不佔編制,先佔下這個坑再說,實在不行辭了唄。
名校學生在這一點上,比諸葛亮強,靠名氣應聘成功,發現徒有其表、繡花大草包,想辭退,不太容易——有《勞動法》呢。
想扯掉「全日制」這個招聘門檻,並不容易。
人才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先知先覺」型的,發奮早,成功早,至於有沒有後勁,就看個人了。
另一種,屬於大器晚成,忽然有一天發現時光不容再揮霍,醍醐灌頂,奮起直追,開始發憤。
典型的例子,是蘇軾他爹,蘇洵。這貨二十八九了還不知道努力,整天仗著聰明,吊兒郎當。
二十八九現在看來不大,那時候可不老小了,勤奮點的,兒子都可以找媳婦了。
直到有一天,他看見別人中狀元後遊街,披紅掛彩,得意非凡,心中頓時不服:
老子不比他笨,為什麼沒有這種榮耀?
於是發憤,終成大家——當然他最重要的成就是培養了兩個好兒子,蘇軾,蘇轍。
這種大器晚成、後知後覺的,往往學歷不強、能力強。為什麼這麼說?
首先他是經歷過挫折的,前半生的學業,往往不好,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等於一次次經受挫折教育,心理承受能力更強,對待失敗的態度更淡。
其次他不同於學霸,很早就成了「社會人」,有了這番歷練,再去進修、學習,不僅會更珍惜,而且更容易把知識和實踐結合起來。
這兩種人才,都不可或缺。前者比如馬化騰,學霸出身,創辦了企鵝;後者比如馬雲,杭州師範畢業,同樣成了大咖。
一旦把「全日制」作為招聘的重要門檻,會打擊很多「打工人」繼續學習的積極性。
想要全日制,就只有把工作辭了;問題是,全日制進修了,將來找工作,又成了未知數。
未知的學業,未知的工作機會,這些「未知」,只會讓打工人焦慮不已,乾脆放棄學習的機會。
不會學習的人,難以進步;不會學習的社會,也會停滯。讓打工人有條件、有機會「邊幹邊學」,是社會治理的必然要求。
高金國,筆名高了高,教育學者,研究員,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專欄作者,高級編輯,著有《好父母養出好孩子——給家長的35堂教育思考課》《寫給孩子的趣味中國歷史》《人生是一場修行》《賈伯斯告訴中國》《唐朝那層窗戶紙》《齊國那些事兒》等圖書23本。
壹點號高了高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