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流與雪山的對話

2020-12-04 光明數字報

    【中國故事】

鐵塔

    晨光從厚厚的窗簾的縫隙中傳來,心臟在胸腔裡「砰砰」有力地跳動著。看到亮光,蔡德峰慶幸,終於從半睡半醒的夜裡走了出來。

    雪山環繞,西藏林芝八一鎮還在沉睡。悠揚低沉的音樂,綿遠深長,響遏行雲,仿佛是從遙遠的南伽巴瓦峰上瀉下的金色陽光,照進了指揮部的每一個房間。蔡德峰慢慢起身,下床,洗漱,穿上保暖內衣、抓絨衫、運動鞋。

    這個季節的林芝,天藍,水汽豐沛;雲青,堆堆卷卷。藏中聯網建設工程指揮部,在淡淡的晨霧中醒來。

    從2017年4月開始,號稱「雲端上的電力天路」的藏中聯網工程開工。藏中聯網工程平均海拔3750米,全長2738公裡,作為世界上海拔最高、海拔跨度最大、自然條件最複雜的高原輸變電工程,這一「超級工程」猶如潔白的哈達,將西藏東部的昌都電網和西藏中部的電網相連。工程的指揮部就設在林芝市青年路上這個安靜的小院。

    來林芝之前,當地人告訴我,即便是現在,西藏有些地方也會經常停電,最好帶兩個充電寶備用。考慮隨身的電子設備一個都不能少,我默默將四個充電寶放進了行李箱。

    蔡德峰看到我這誇張的陣勢後,笑著說:「等這個工程幹完,就能滿足西藏中部電網負荷發展需求,供電可靠性將會大大提高,下次你再來,就不用帶充電寶了。」蔡德峰是藏中聯網建設工程副總指揮,也是5萬工程建設大軍中的一員。

    在此之前,蔡德峰一直在西藏參與電網建設。25年了,這裡逐漸有了屬於藏區的35千伏電網、110千伏電網、±400千伏直流、超高壓電網,現在,藏中聯網工程也把500千伏輸電網領進了西藏。這些大大小小的工程,蔡德峰每一項、每一次都沒錯過。

    從林芝到拉薩,必須要經過海拔5013米的米拉山口。道路左側的大山上,全是鐵塔,無論季節如何變換,都堅毅地直立在山水間。每次路過此地,凝望那一片生長在雪域的鐵塔銀線,都是蔡德峰最驕傲的時刻。那些鐵塔,有他的一份心血。而他最常做的事,是站在伸入雲端的鐵塔下,和雪山對話。

    和雪山對什麼話?蔡德峰是想讓雪山、讓這片土地接納電網。

    他說,電網得和雪山、草原上的一草一木、蟲魚鳥獸對話,和生活在這裡的藏族同胞對話,這樣才能讓這外來的鐵塔在這純淨之地顯得和諧、自然。

    從林芝出發,沿著318國道走一遭,你就能理解和雪山對話的因由。車子一路東行,翻山越河,車窗兩側的風景會讓人進入到一種眩暈的狀態。雲朵之下,山脊之上,巨型鐵塔如士兵一般排列在大地之上。白色的鋼筋鐵骨,排列出美麗的幾何圖案,遠看,又像一枚枚剪紙貼在青山之巔、白雲之外。大山,大河,大鐵塔。只有站在塔下仰望,才能體會鐵塔的雄姿。跨山越河,與白雲攜手,鐵塔是現代文明的使者,載著電流在山河之間飛奔。

    對於搞電網建設的人來說,這鐵塔就像自家孩子一樣,怎麼看怎麼美。可不少「圈外人」就沒法這麼想了,確實有很多人覺得這條電力天路並不美。這個工程的其中一段,幾乎和有著最美國道之稱的318國道「川藏線」重合。每年5月到10月份,是想要一睹這秘境之景的自駕者和騎行者們的最佳時機,看似偏僻的靜謐之地,在這一時段,甚至會因為遊人太多而堵上大半天的車。當人們拿起相機準備展現創意的時候,卻總為如何避開鐵塔銀線入畫而絞盡腦汁,不免引來一些遊人的不滿。

    藏中聯網工程,讓西藏電網邁入了超高壓時代,也讓藏區電網這個瘦弱的小夥子「洗髓伐毛」,更讓藏區的老百姓得到了最實在的生活品質上的提升。即便它面對的是大自然天然氣候的考驗、生態系統敏感脆弱的考驗、鋼筋鐵骨與原始風貌共存的考驗,這依然是一項必須要做,而且必須要做好的項目。可謂有得就有失,在電流穿梭不斷的318國道上,立於視野開闊的山川河流上的鐵塔,難免會過於搶鏡,導致工程沒能「完美」。為此,蔡德峰沒少著急上火,為了留住最美的風景,工程設計者不知想了多少辦法。但在這廣袤遼闊且似乎與現代文明隔絕的青藏高原,要找出一條適合電網建設的線路通道,並把鐵塔隱藏起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設計單位的圖紙出來後,指揮部又組織專家細細梳理,直至臨近施工,還有好幾處做了微調,為的就是保護美景,為的就是尊重當地風俗。蔡德峰說,為了讓這條線能「隱形」起來,能想到的辦法他們都想到了,但還是眾口難調,雖然這一標段的鐵塔立起來了,但這個「人與自然」「現代文明與原始生態」共融的問題,依舊一直壓在他的心上。如今,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說它礙了美景的人依然有,但大家換位思考之後,為它點讚的人更多,而對它最滿意的莫過於當地的藏族老百姓了,大家都期待著工程趕緊完工,徹底告別煤油燈、小蠟燭。

冰川

    米堆冰川位于波密縣境內,距離縣城僅103公裡,離318國道只有8公裡。它是西藏最重要的海洋性冰川,也是國內海拔最低的冰川,冰川主峰海拔6800米,雪線海拔4600米,常年雪光閃耀,景色神奇迷人。冰川冰潔如玉,形態各異,姿色醉人,冰川下端是針闊葉混交林地,皚皚白雪終年不化,鬱郁森林四季常青,可謂是,頭裹銀帕,下著翠裙。站在米堆冰川對面的峭壁上,蔡德峰凝視著雪山,心中總會有豪情升騰。在高原幹了一輩子電網建設,他自己都納悶,20多年了,這種高原美景就是看不夠。也正是因為有這種情感的涵養,他可以忍受和家人聚少離多,一年難得見幾面,孤身在外過「機器人」一般的日子。

    蔡德峰的父母上世紀50年代入藏工作,如今在四川養老。孩子讀西藏班,今年高二。愛人在拉薩工作,而他,在指揮部一住數月,一家人分處四地。家人倒也理解,在西藏工作,團聚不是易事,身邊同事朋友的家庭都這樣,也就不怪他了。蔡德峰出生在西藏,對西藏的山山水水有著非常的眷念。藏中聯網工程於他而言,意義更是重大。

    如果喜歡一件事,就會百做不厭。蔡德峰和鐵塔銀線打了半輩子交道,和基建施工盤桓二十幾年,他從沒感覺到厭倦。回憶起自己參建過的工程安全穩定運行,他還會動情,相看心歡喜,待它如初戀。

    高山大河原始雄渾,現代電網威武韻動,會讓人生出一種奇特的情感。仿佛古今一瞬,仿佛穿越千年,和它們對話,就覺得內生之力生生不息。蔡德峰希望自己建的電網和雪山一樣堅毅長久,希望有一天,西藏奔騰的大江大河的能量化作電流,融入到全國乃至全世界的能源網際網路中去。

    建電網,不像蓋房子,在一個地兒精心施工就行了。網,由線組成,人就得在一條條線上來來回回地跑。線由塔聯結,建電網得先組塔。平地上可以通過大型施工機械,輕鬆組立基塔,人工只是輔助,人在塔上就像一個小螺絲釘。可到了高原,啥都得靠人力。指揮部一個援藏的電氣自動化博士說,哎呀,到這裡才知道,我們是要用最原始的方式建當今世界上最難的工程。

    8月的波密,雨水多,地震、泥石流、山體垮塌等災害也多。蔡德峰盯著如猿猴一般貼在巖壁上的工人,心裡除了擔心,還有作為指揮者的考量。為了讓鐵塔銀線不遮擋冰川的美,在工程開工前,經過施工專家和環保專家認真測量,他們讓鐵塔在米堆冰川景區門口對面的懸崖峭壁上繞行。

    巖壁像一堵牆豎在面前,幾乎都是超過60度的坡度,有的甚至達到80度,那幾乎就是一面石頭牆。要爬上去已經不易,在上面再立一百多噸的鐵塔,無法想像。指揮部有辦法。誰能上去?專業攀巖隊。他們請來了專業攀巖人士,在堅硬的花崗巖上打出一個個腳釘,固定住攀巖繩索,搭上軟梯。建設工人要先學會攀巖,才能開始幹活,才能到達施工點。不會怎麼辦?培訓。一基一百多噸的鐵塔,平原地帶最多一周也就組立起來了,這裡得用上20多天。工人的施工量增加了一倍多也不止,而且,這是海拔4300米的地方。

    其實,工程還未開工,蔡德峰拿著圖紙就皺緊了眉頭。世界上海拔最高、海拔跨度最大、自然條件最複雜、最具挑戰性的高原輸變電工程——這一連串的「最」,擺在指揮者面前就是一張張具體的施工圖紙,一條條嚴密的數據,一個個重要的施工節點。擺在具體建設者面前,就是一基基組立難度高的鐵塔,一條條跨山過河的線路,一個個質量要求高、施工時間緊的變電站。

    沒到過318國道川藏線的人,都想去看看,什麼是最美國道,什麼是雪域風情,什麼是極限挑戰。可是跑過一次的我,就沒勇氣跑第二次了。

    真是美啊,也真是險啊!跑一趟全線,需要翻越拉烏山、東達山、業拉山、色季拉山、布丹拉山等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山5座,跨越瀾滄江、怒江、雅魯藏布江10餘次,還會經過世界地質結構最不穩定的通麥天險。

    險是險啊,可也真美!跑一趟全線,要穿越藏東南原始林區和然烏湖、來古冰川、雅魯藏布大峽谷等10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8月大暑,在海拔5295米的東達山上、世界還把最高的500千伏輸電鐵塔塔基下,我遇到了潔白冰雪,也發出了對神奇大自然的驚嘆。

    這條路的確不同尋常。這樣的極具艱險的折返跑,蔡德峰一個月必得跑一到兩次。跑一次全程就得小10天,再看看幾個施工點進度,小半月就過去了。不是在工作,就是在去工作的路上。在路上,就會有故事,高原上的故事也格外動人。

建設者

    2017年11月,蔡德峰到在林芝的一處工地查看生產進度和安全質量,遇到一位彝族工人。11月初的林芝,氣溫已經很低,他問:「在工地還適應吧?」沒想到,這位面目黧黑的彝族大叔激動地說:「打了大半輩子工,沒見過這麼關心農民工的工地。在工地高反有免費的藥,每天有醫生給體檢。不遠處,還有高壓氧艙。」蔡德峰心中五味雜陳,心疼、感動、欣慰、自豪。作為工程指揮者之一,他重新審視了自己的工作。建設這個工程是為了西藏人民用好電,是為了大多數人。工程建設中,關心關愛每一位建設者也是以人為本,雖然這只是一小部分人。人,才是這天地間最寶貴的,尤其是在地廣人稀的青藏高原,沒有人,一切無從談起。

    然而,蔡德峰唯獨忘了自己。常年在高原建設電網,對身體和心理都是極大的考驗。每天光是入睡,就是一項大工程。

    夜深了,林芝的燈光在雲裡雨裡,格外溫柔。光,照到了天上的雲,雲泛著青光,在黑色的天宇遊走。遮住了星光,遮不住月光。

    窸窸窣窣的風划過,發出聲響。一滴水,「叮咚」一聲,撞擊到耳膜。

    組塔到了一半,有些標段可以放線了,安全問題會更加突出。明天早會,各部門又會提出什麼問題。滴答,滴答,12點了,睡吧!

    波密地震了,有驚無險,沿線400多輛工程運輸車輛,明天還得叮囑下,安全是頭等大事。滴答,滴答,12點30分了。睡吧!

    高二了,看視頻裡,氣色還不錯,等工程結束,得去陪陪孩子,帶上父母和孩子,一家人出去玩玩。滴答,滴答,1點了,睡吧!

    魯朗原始森林那段,組塔進度慢了,畢竟鐵塔太高了,還得想想辦法。工人必須得吃上熱飯,不能生火,那就每天送飯。滴答,滴答,1點30分了,睡吧!

    又下雨了,已經連著下幾天了,沿途333個營地,還得逐一排查一遍,查看周邊地勢,注意洪水和泥石流。滴答,滴答,幾點了……列出明天早會的事項吧!

    藏中聯網工程還在建設中。一年半的建設工期不短,具體到每一天,卻都要緊鑼密鼓,猶如大戰前秣馬厲兵、排兵布陣,號角聲起,大兵集結。雪山壯美,河水悠長,時間在高原被拉得很長很長。在雪山建電網的人,卻只爭朝夕。

    我認識的參建者,每個人都能給我講出一串讓人眼淚直流的故事,他們的家庭,他們的愛情,他們的壯志,他們的愧疚。他們來自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人生經歷,性格特徵也各不相同,但是他們都有著強烈的使命感,那就是要在最美的雪域高原,建出最好的電網工程。

    在西藏品賞大美風光的人,可曾想到,你每一次開燈,每一次充電,每一次從電暖器中獲得溫暖,都是與那些沿線施工的電網建設者有關。

    創造這些奇蹟的人,應該被人知曉。他們的故事應該像種子一樣,在高原的風中流傳。

    (作者:周玉嫻)

相關焦點

  • 原神:龍脊雪山終極謎題,遺蹟守衛數字解密,這才是雪山的真相?
    原神1.2版本更新的龍脊雪山備受好評,一方面是因為雪山場景非常好看,另一方面是因為雪山的解密要素非常豐富,雪藏之都、寒天之釘等地區都有複雜的解密機制。但是要問到雪山中最困難的謎題是什麼,那肯定是遺蹟守衛留下的數字,一長串的數字加標點,似乎隱含著什麼深意,已經有NGA大佬研究出了這些數字的解密方法,下面就讓我們按照這些大佬的方法還原一下解密過程。
  • 雪山山脈
    雪山山脈為臺灣五大山脈之一,位於中央山脈的西北方,東以蘭陽溪斷層谷與大甲溪上遊縱谷(合稱皮亞南構造線)與中央山脈分界。雪山山脈為臺灣最北方的山脈,呈現東北至西南走向,北起三貂角(或鼻頭角),南迄南投縣名間鄉濁水溪北岸的濁水山,以此計算,整個山脈長約260公裡,寬約28公裡。
  • 梅裡雪山在雲南哪裡 梅裡雪山什麼時候去好
    梅裡雪山是雲南的第一高峰,雖然是一座不能攀爬的雪山,但是還是有不少朋友想要去一睹雪山的風採,特別是梅裡雪山的「日照金山」盛景,更是難得一見,去旅遊之前一定要了解清楚梅裡雪山在哪才行,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梅裡雪山在哪裡吧!
  • 梅裡雪山——寒威千裡望,玉立雪山崇
    2020年89月份,第一次去到梅裡雪山,就看見日照金山,此生無憾。按照藏族人的說法,是「勇氣+運氣+人品」三者的加持,得到了「絨贊卡瓦格博」的認可,讓我見證了奇蹟的出現。梅裡雪山是藏傳佛教八大神山之一。卡瓦格博主峰海拔高達6740米。
  • 梅裡雪山要不要門票 梅裡雪山景區要門票嗎
    梅裡雪山雖然是一座不能攀登的雪山,但是還是有不少朋友想要去一睹雪山的風採,特別是梅裡雪山的「日照金山」盛景,更是難得一見,去旅遊之前一定要了解清楚梅裡雪山最佳旅遊時間才行,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梅裡雪山幾月份去好。
  • 梅裡雪山幾月份去好 梅裡雪山最佳旅遊時間
    梅裡雪山雖然是一座不能攀登的雪山,但是還是有不少朋友想要去一睹雪山的風採,特別是梅裡雪山的「日照金山」盛景,更是難得一見,去旅遊之前一定要了解清楚梅裡雪山最佳旅遊時間才行,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梅裡雪山幾月份去好。
  • 劉勇:雪山下的湖泊河流
    因特拉肯,臨湖而居,因湖而名,將湖與雪山連在一起,雪山倒影湖中,雪山更白,如水洗一般潔淨明亮;湖水更藍,如海天一色。從因特拉肯出發,去坐一回金色山口列車,登上阿爾卑斯山頂。瑞吉山頂海拔1748米,比梵淨山略矮一點,但站在山頂,可眺望的景致很多,有13處湖泊,有遠處法國境內的阿爾卑斯山,有德國的黑森林地區,可謂「一眼三國」,豈不妙哉!
  • 生於十三五⑧|在雪山下的公園城市,當一名「遙望雪山群」群主是...
    「這裡有人喜歡地理,有人研究氣象,有人是戶外發燒友,也有人愛好古詩文……」但歸根究底,把這群人湊到一起,並使之越來越壯大的,是雪山,是在成都看雪山。如今,「在成都遙望雪山」兩個QQ群已有超過4000人,微信群更是已經建了6個,基本上每個群都是滿額。相應的,「在成都遙望雪山」微信公眾號和微博的影響力也在與日俱增。
  • 梅裡雪山景區:雲南最壯觀的雪山山群!
    梅裡雪山景區是雲南最壯觀的雪山山群,總面積3500多平方公裡,境內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13座,稱為「太子十三峰」,是雲南省面積最大、景觀最豐富壯觀、民族風情最多彩的處女景區。梅裡雪山景區的塔巴林寺是雲南唯一的藏傳佛教尼姑寺,位於德欽奔子欄鄉書松鎮,始建於公元1772年,現有尼姑115名。袞瑪頂寺是藏民朝拜神山的寺宇,每年雲南、西藏、四川、青海、甘肅的藏民都會前來朝拜,具有濃鬱的藏鄉風情,是人們登臨探險的旅遊聖地。
  • 梅裡雪山為何高不可攀
    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米,比珠穆朗瑪峰還矮兩千多米  梅裡雪山為何高不可攀  本報記者曾文經  在當地人們心目中梅裡雪山是一座神聖之山,不希望看到有人攀越梅裡聖山,更不會去「配合」、支持登山行動。
  • 世界公認最美雪山《梅裡雪山》,日照金山進入最佳觀看季節
    《梅裡雪山》在藏區稱為卡瓦格博雪山,「梅裡」一詞為德欽藏語mainri漢譯,意思是藥山,因盛產各種名貴藥材而得名。又稱「雪山太子」。梅裡雪山有眾多山峰,其中主峰《卡瓦格博》海拔高度為6740米,是雲南省最高的山峰。在卡瓦格博禁止攀登之前,登峰挑戰者絡繹不絕,但無一能登頂。
  • 世界最美的雪山之一梅裡雪山,你有到達過這裡嗎?
    在國內的眾多風景之中,雪山也是尤為漂亮的。雪山對於我們來說並不陌生,國內有名的雪山不計其數,世界最美的雪山之一梅裡雪山,主峰卡瓦博至今還無人能爬上去,親愛的小夥伴們有沒有認真的去觀賞這些美景呢?梅裡雪山是一個巨大的雪山群,他貫穿了西藏和雲南兩省,全場有150公裡。
  • 北半球「最靠近」赤道的玉龍雪山,也是離人類居住城市最近的雪山
    位於青藏高原和雲貴高原的交界處,隔著金沙江虎跳峽與哈巴雪山相望,玉龍雪山不是一座雪山,而是13座山峰,主峰叫扇子急,海拔5596米,銀裝素裹,十三雪峰連綿不斷,猶如一條「巨龍」騰越飛舞,故稱「玉龍」。一大早,我們從麗江古城向北出發,道路正面隱約可見巍峨的山峰,那就是我們的目的地玉龍雪山,在納西人的眼中,玉龍雪山始終是一座聖潔的神山,納西語中被稱為「歐魯」,意為銀色的山巖,納西族的保護神「三輪」是玉龍雪山的化身,至今麗江古城仍有每年一度的盛大節日會「三輪節」,同行的當地納西族人把玉龍雪山的神奇景色和美麗傳說娓娓道來,熱愛家鄉的情感也在語言中娓娓道來,其中夾雜著自豪的表情
  • 世界上最特殊的雪山,位於赤道之上,是雪山又是火山,冰火兩重天
    談到雪山,大家想到的又是什麼呢?我國在地勢上擁有巨大的落差,由於地勢的影響,在我國的西北地區也不缺乏雪山的影子,而且還是連綿不斷的雪山群。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又是珠峰,百年來,不斷地有人為了挑戰自身的極限而勇攀珠峰,留下無數佳話。
  • 神秘的大雪山,還有種種傳說,你聽過關於雪山的傳說嗎?
    雪山一直是給人一種神秘莊嚴的感覺,而且因為其環境惡劣,所以很少有人對雪山有很深的了解但是在惡劣的環境下,卻更加突顯了雪山的巍峨壯麗不同於其他氣候溫和的山川峻岭,處在惡劣氣候下的雪山,更能給人一種別樣的感覺關於雪山的傳說有很多,有關於雪人的傳說,有關於雪女的傳說
  • 衛星地圖上看中國最大的5座雪山,梅裡雪山、玉龍雪山哪個最美?
    【ALENG 自媒體】7月31日午間專稿,炎炎夏日來臨,很多人開始嚮往雪山草地的戶外生活了。然而忙碌的現代人卻不容易出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因此,小編在這裡準備了幾幅來自谷歌地球的衛星照片,看看這些美麗的雪山,也能夠給這個炎熱的夏天帶來些許涼爽吧。圖一,貢嘎雪山。
  • 梅裡雪山為什麼禁止攀登
    梅裡雪山位於雲南省迪慶州德欽縣境內,剛好在滇川藏三省交界處,被稱為藏傳佛教的四大神山之一,也是世界自然遺產「三江併流」的重心地帶。其實梅裡雪山的海拔並不算高,但卻已經被禁止攀登了,這是為什麼呢?
  • 原神:雪山地圖專屬原胚新武器來了?雪山怪的實力引人深思。
    在原神11.11日新版本更新的第二天,內鬼便曝出了龍脊雪山版本的大部分內容,內容之詳細簡直是讓人大吃一驚。先是兩個五星角色:阿貝多、甘雨。不止是角色名稱、圖片,連所有的技能以及全部的詳細命之座都給曝光了。
  • 方舟生存進化手遊雪山大礦洞神器獲取攻略 雪山大礦洞怎麼打?
    方舟生存進化手遊雪山大礦洞神器獲取攻略 雪山大礦洞怎麼打? 方舟生存進化手遊雪山大礦洞怎麼打?
  • 觀梅裡雪山日出,中國最美的雪山之一,運氣極好才能看到日照金頂
    梅裡雪山,一座大名鼎鼎的雪山,相信很多人都聽過,而聽過的人一定都很嚮往,希望有朝一日能一觀這座中國最美的雪山之一。而那些長途跋涉去看了梅裡雪山的人,一定還想再去。這就是梅裡雪山的魅力,一座真正的美麗雪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