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聯邦參議員吉姆尹霍弗(Jim Inhofe)等人推動下,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在《2020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案》中加入相關表述,就以色列方面準許中國企業經營該國主要港口海法港表達「嚴重的安全關切」,稱「美國海軍艦船在海法港的前沿存在事關美國利益」,並提出川普政府應「敦促以色列政府考慮外國在以外國投資的安全影響」。
海法港(本圖由以色列駐滬總領事館提供)
海法港位於以色列西部海法灣,是該國最大港口。2015年,上海國際港務集團中標海法新港自2021年起25年的碼頭經營權,並與以色列交通部籤署協議。此後,這家中國企業承諾將投資20億美元,對港口的相關設施進行改造。這一度成為中以「一帶一路」合作的標誌性項目,但在美國的持續施壓之下,卻有可能被終止、被取消。從這一案例可以看出,美國不斷加大對「一帶一路」的制衡力度,或將對中國與相關國家的合作帶來新的衝擊。
以色列與「一帶一路」
自1992年建交以來,中以兩國關係發展順利。目前,中國已成為以色列在亞洲的第一大貿易夥伴、全球第三大貿易夥伴,2017年雙邊貿易額超過130億美元。從地緣角度看,以色列北靠黎巴嫩、東接敘利亞和約旦、西南則與埃及西奈半島相連,隔地中海與土耳其相望,「以色列在東地中海的位置使之成為『一帶一路』之下連接歐洲和亞洲的理想的樞紐」。
以色列方面對於參與「一帶一路」合作具有非常積極的態度。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曾表示,中以合作是「天作之合」,以方願意積極「一帶一路」框架下基礎設施等合作,願意看到中國在中東地區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他說,「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無論哪裡需要以色列,以色列都將全力投入」。除了通過「一帶一路」鞏固雙邊關係,以色列也試圖通過「一帶一路」進一步拓展其外交影響力。正如以色列交通部長卡茨(Yisrael Katz)所言,以方希望藉助「一帶一路」推動其與阿拉伯國家關係的發展。
過去幾年來,中以雙方在基礎設施、創新合作、現代農業等領域不斷擴展合作。中國企業承建了特拉維夫輕軌項目、位於海法的卡麥爾公路隧道項目、阿什杜德新港項目等工程。以色列方面還希望推動中方參與連接地中海和紅海的阿什杜德-埃拉特鐵路線等項目建設。在創新合作方面,2017年3月中以宣布建立「創新全面夥伴關係」,成立創新合作聯委會機制。以色列科技類企業獲得來自中國的大量投資。比如,2016年華為公司以4200萬美元收購以色列雲資料庫安全公司HexaTier。此外,中以還圍繞農業自動化、節水灌溉等開展合作。
美國的不滿
以色列是美國在中東地區的重要盟友,且由於猶太人群體在美國國內的巨大影響力,美以關係極為密切。川普政府上臺後,美以關係更趨升溫。2017年12月,川普政府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並決定將大使館從特拉維夫遷至耶路撒冷。2019年4月,川普政府正式承認以色列對戈蘭高地的主權。美國退出伊朗核協議等舉措受到以方歡迎。尤其是,美國加大了對以色列的軍事援助力度。未來10年,美國將為以色列提供380億美元。川普政府還為以色列飛彈防禦系統額外提供7.05億美元的支持。
過去兩年來,隨著中以關係以及兩國「一帶一路」合作的推進,川普政府不斷加大對以色列施壓。首先,美國方面擔心中國通過與以色列企業的合作「竊取」美國的技術,尤其是能夠應用到軍事領域的先進技術。以色列航空工業公司、Rafael公司以及非國有的埃爾比特系統(Elbit Systems)公司等在美國設立相關分支機構,與波音、洛克希德等美國公司合作設計生產尖端武器。美方擔心,「中國將以色列當作接觸和滲透美國秘密項目的後門」,包括獲取網絡戰等領域先進技術。美國負責中東事務的助理防長麥可姆羅伊(Michael Mulroy)稱,「美國和以色列經濟的開放性是我們兩國的力量所在,但惡意行為體可以對此加以利用,如果我們不夠謹慎的話」。
其次,美方認為中國與以色列的合作會影響美以之間的情報共享。川普政府已經明確對以色列方面表示,應將華為等中國企業排除在以色列5G市場之外。2019年1月,美國能源部副部長丹布魯耶特(Dan Brouillette)訪問以色列,他與以色列能源部長施泰尼茨(Yuval Steinitz)和該國網絡安全事務負責人會晤。布魯耶特稱,以色列應該積極審查外國投資,以保護與美國的情報共享。他說,「我們知道威脅每天都在增加」,「我們將與以色列分享我們的經驗,讓人們知道我們對某些來自中國的活動感到擔憂,特別是某些公司」。2019年4月,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訪問以色列時對以方官員說,「有可能被迫減少情報共享」。
第三,中國企業在以色列負責相關基礎設施的承建或營運業務,這令美方倍感憂心。海法港不僅是以色列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也是以色列海軍基地所在地,以色列潛艇編隊駐紮在此。而美國第六艦隊(總部位於義大利那不勒斯)的艦船包括航空母艦則會經常停靠海法港,美以雙方也會在此地進行聯合演習。2018年11月,美國前海軍作戰部長加裡拉夫黑德(Gary Roughead)在海法大學舉行的一次會議上表示,「中國的港口經營者將能密切監控美國船隻,留意其維護活動,接觸到進出維修點的設備並與我們的船員自由交流」,「與港口相聯的信息系統和新的基礎設施,以及可能存在的信息和電子偵察系統,會破壞美國的信息和網絡安全」。
以色列的兩難
為此,川普政府向以色列方面通過多條渠道進行施壓,力圖壓制以中合作勢頭。2019年1月,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博爾頓訪問以色列時向內塔尼亞胡直接提出,要求以方重新審議中國企業對海法港的經營權等項目,並減少與中國的聯繫。3月,內塔尼亞胡訪問白宮時,川普與其再次談及這一要求。4月蓬佩奧訪問以色列期間,在接受以媒體採訪時大談所謂「中國帶來的威脅」,並點名華為公司。
美國軍方則向以色列軍方施壓。有報導稱,美國第六艦隊在2021年中國企業營運海法港之後會調整其在海法港的行動。還有美國官員威脅以方稱,「美國不會和那些讓中國為其建設港口的國家做朋友」。2019年7月,麥可姆羅伊在給《大西洋月刊》的書面回應中表示,「中國想要損害美國的軍事優勢,中國尋求(設施)使用權和駐軍,中國還試圖通過『一帶一路』倡議用經濟手段進行脅迫,美國國防部對此表示關切」。美國負責政策事務的副防長約翰羅德(John Rood)則在近期訪問以色列時汙稱,「中國想要擁有『路』,想要控制『帶』」。
然而,以色列方面並不願完全屈從美國的壓力,試圖尋求「中間道路」,既能緩和川普政府的關切,也能夠維繫與中國的經貿投資關係。據以色列媒體報導,由國家經濟委員會主席阿維西姆洪(Avi Simhon)和國家安全委員會負責人密爾本-沙巴特(Meir Ben-Shabbat)領銜的審議小組,在今年5月建議以色列內閣暫時不設立負責審查外國投資的政府機構。當然,這也引發了美國國會議員對以方的進一步施壓。
不可否認,在以色列國內,對如何應對中國投資這一問題仍存在不同意見,尤其是軍事和情報機構的擔憂在上升。2019年1月,辛貝特(以色列國內安全局)負責人納達夫阿戈曼(Nadav Argaman)在參加一場閉門活動中表示,中國在以色列的大量投資會對國家安全帶來風險,「在戰略性基礎設施以及對大公司的投資方面,中國在以色列所擁有的影響力尤為危險」。
無疑,美國方面誇大了中國企業在以色列活動的影響,其目的是製造一種不安氛圍,進而壓縮中以合作空間。實際上,據以色列港口發展和資產有限公司主席拉姆貝爾尼科夫(Ram Belnikov)透露,以方與上海國際港務集團籤署的經營特許權協議中包括一個保密的有關安全問題的附約,中方承諾將尊重以色列的安全關切。以色列國家安全研究所以中關係項目研究員加利亞拉維(Galia Lavi)在實地考察海法港後稱,中國公司僅是負責經營海法港的相關碼頭,那並非第六艦隊或其他軍艦停靠的地方,從碼頭也看不到海軍基地,「即便你用雙筒望遠鏡,即便你站在大樓的樓頂」。
以色列不希望將經濟合作與國家安全問題混為一談,而中國已經成為其不可或缺的夥伴。2018年12月,在以色列舉辦的「全球商業論壇」上,卡茨表示,「我認為我們需要建立監管機制,但是我們也需要在安全問題和民事問題之間做出區分」。耶路撒冷戰略研究所副所長依蘭勒曼(Eran Lerman)則認為,以色列與中國加強關係的戰略並不必然與美國利益相衝突,可以通過某些方式減緩美方的擔憂,比如更加注重加強與中國私營企業之間的合作。
總之,從以色列這一案例可以看出,美國不斷升級針對中國的戰略競爭,已經開始對「一帶一路」合作帶來影響,尤其是美方對中國加強與其盟友的合作關係高度關注,並通過「經濟問題安全化」的策略進行施壓。以色列學者羅伊葉林尼克(Roie Yellinek)不無憂心地指出,「港口的管理對於中國和美國的利益來說都有直接影響,它們的擔心更加關乎一種冷戰式的爭鬥」,「如果上海國際港務集團和以色列的協議因為安全或戰略考量而被取消,其他國家可能會開始重審它們與中國的關係」。
來源:澎湃新聞 作者:趙明昊(系澎湃特約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