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20年代,美籍冰島裔探險家維賈爾默·史蒂芬森(Vilhjalmur Stefansson),提出了「Pole of Inaccessibility」概念。
Pole of Inaccessibility,指的是在大陸上,任意方向離海岸線最遠、最難到達的位置,這個難以抵達的點,簡寫為「POI」。
陸地上有「難抵點」,在海洋裡,同樣有一個點,它是地球表面,無論距離哪一塊陸地,都是最偏遠的地方,這個海洋中的「難抵點」卻意外成為「太空墳場」。
海洋難抵點,Oceanic Pole of Inaccessibility,位於南太平洋中央,南緯48°52.6′/西經123°23.6′,這裡距離最近大陸,還有2688公裡之遙,無論是戰艦還是貨輪,航線都無法覆蓋這裡。不但人類活動遠離「海洋難抵點」,甚至大洋洋流、海洋生物,都不曾光顧這裡。
海洋難抵點,還有一個名字,叫做尼莫點/Point Nemo,以儒勒·凡爾納經典科幻小說《海底兩萬裡》中的尼莫船長命名。
因為在拉丁語中,「尼莫」(nemo)也意味著「沒有人」(no man),這很好地概括了它的特點。
「尼莫點」距離最近的陸地,還有兩千多公裡,相比之下,在地球軌道上運行的國際空間站,成為距離這裡最近的人類「建築物」。當空間站從天上經過「尼莫點」時,兩者之間只隔著360公裡。
由於「尼莫點」的特殊屬性,這裡成為理想的太空墜落點,無論是火箭被丟棄的金屬外殼、散落下來的發動機,還是運載火箭的末級殘體或者各種銜接部件,這些「天外來客」往往會選擇在「尼莫點」上方,穿過大氣層墜落在南太平洋中,使得這個人類難以抵達的地方,也是距離人類文明最遠的地方,成為地球上的「太空墳場」。
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揭開了人類空間探索的序幕,同時也為太空送去了第一批人造垃圾。
此後,隨著人類探索太空越來越成熟、越來越深入,太空垃圾也不斷增加,小到人造衛星碎片、漆片、粉塵,大到整個火箭發動機,都在沿著自己的軌道環繞地球飛行。
1958年3月17日,美國成功發射人造衛星「先鋒一號/VANGUARD 1」,這顆衛星報廢后,繼續在近地軌道上運行,成為人類歷史上時間最長也是最大號的太空垃圾。
這些太空垃圾,給圍繞地球運行的太空飛行器,無形中造成很大威脅。直徑僅為10釐米的太空垃圾,在近地軌道上飛行速度可達3萬公裡每小時,是F1賽車最高時速的將近100倍。
這樣一小塊太空垃圾,完全能夠擊毀太空飛船,1983年,「挑戰者號」太空梭,與一塊直徑僅為0.2毫米的塗料剝離物相撞,導致舷窗被損直接停止。
人類已經向太空發射了將近3萬件太空飛行器,圍繞地球形成了蔚為壯觀的垃圾帶,人類開闢出的太空家園,卻面臨著被自己親手毀掉的風險。
多年以來,航空航天的科學家們,一直在尋找最適合銷毀這些垃圾的方法。
起初寄希望於它們返回大氣層時,被燒毀分解,在天上化成灰,後來發現這並不現實「萬物並不可燒」。特別是攜帶核燃料的組件,即便燒毀也會造成汙染,1978年,核動力衛星「宇宙954號」墜毀時,大量放射性殘骸落入加拿大斯克拉芬海,1983年,「宇宙1402」號核反應堆芯墜入大西洋。
直到「海洋難抵點」概念再次被提起,這才有了暫時的應對之策——太空飛行器增加二次制動,在「尼莫點」上方返回大氣層,殘骸墜入南太平洋冰冷海水中。
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尼莫點」附近面積大約為2300平方公裡的海域,幾乎接受所有航天國家的飛船。
人類歷史上的功勳空間站——「和平號」,在繞地球飛行8萬多圈後,完成了它長達15年的飛行任務。這座120噸重的空間站,返回大氣層解體,如流星般墜落於「太空墳場」。
對於「和平號」來說,飛翔於燦爛星辰之間,長眠在寂靜深海之中;
而對於「尼莫點」來說,人間最難抵達,太空觸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