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中國工程院頒發「二十世紀我國重大工程技術成就」評選結果,「漢字信息處理與印刷革命」僅以一票之差位居「兩彈一星」之後,而列次席。這項被稱為影響漢字傳承乃至中華文明進程的重大科研工程與一個名字緊緊聯繫在一起,他就是王選。
王選,被稱為「當代畢昇」,2002年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在20世紀80年代掀起了中國印刷技術的第二次革命。2018年12月18日,王選被授予改革先鋒稱號,成為改革開放傑出貢獻百人之一。
王選(1937年2月5日—2006年2月13日)
計算機文字信息處理專家,計算機漢字雷射照排技術創始人,當代中國印刷業革命的先行者,被譽為「有市場眼光的科學家」。
1937年,王選出生於上海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他的曾祖父王縡為清同治年間進士。父親王守其畢業於南洋公學,是一名會計師,一輩子從事財務工作,辦事非常認真仔細。母親周邈清也來自書香門第,她的父親周道章是最先將數學算式從豎排改為橫排的。
王選青年時
王選的姑父李泰雲曾赴美國留學,新中國成立後成為一名實業家。李泰雲注重把科技成果轉換為生產力的思想和行動對王選有很大影響,是王選發明計算機漢字信息處理技術和雷射照排技術,實現印刷技術革命的重要誘因。
王選的表姐夫辛一心攻讀造船專業,並去英國留學深造。新中國成立後,辛一心在交通部一個造船研究院當院長,參與了我國解放初期主要船舶的研製工作,成為這一領域的權威之一。
父親的正派和鑽研精神,姑夫的實業救國,表姐夫在專業上的建樹,都在王選幼小的心靈中埋下了種子,對他日後選擇人生道路產生了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北京大學老照片(50年代)資料圖
1954年,17歲的王選以優異成績考入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1956年,黨中央發出了向科學進軍的號召,周恩來總理親自主持了新中國第一個科學技術發展規劃。規劃從13個方面提出了57項重大科學技術任務,其中第41項是「計算技術的建立」。在此背景下,北京大學在數學力學系設立了計算機數學。
1956年1月14日到20日,中共中央召開關於知識分子問題會議,共1279人出席,周恩來作關於知識分子問題的報告,報告中指出,我國正「面臨著一個新的科學技術和工業革命的前夕」,要根據時代發展潮流,適時提出「向科學進軍」的計劃。
大學三年級分專業時,和大多數成績優異的同學不同,,王選沒有去數學和力學班,而是選擇了計算數學。計算數學在當時是個冷門,選擇了它就意味著要和計算機打交道。可那時候計算機到底什麼樣,並沒有多少人見過。
這個選擇在當時無疑令人費解。對此,王選給出解釋是,在國家「十二年科技規劃中,把原子能、自動控制和計算技術列為「未來重點發展學科」,周恩來總理特別強調,計算技術是「未來重點發展學科」,「我想,發展計算技術不但是國際潮流,也是國家需要——一個人如果把自己的工作和國家的前途命運聯繫在一起,很有可能創造出更大的價值」。
王選在選定專業時顯露的遠見卓識和深刻洞察力,在後來的歲月中被逐一印證。
1958年,留校不久的王選開始參與北大自行研製的中型計算機「紅旗機」的設計工作。對於當時的王選,乃至所有中國人而言,計算機是不折不扣的新鮮事物。期間,王選投入了他的全部精力,沒有節假日沒有任何娛樂。
在此過程中,王選得以成功的多項特質均得以展現:比如不懼質疑勇往直前,「一個新思想和新方案的提出者往往也是第一個實現者,因為別人總會質疑,只有發明者才會不遺餘力不斷改進」;比如追求完美——一個周末,王選在機房見到兩個機架之間的線長了點,「心裡難受極了,趕緊重新動手布線」。
再比如,堅持學習。大學時,王選學的是俄語。為了學習更加先進的歐美計算機技術,他自學了英語,並堅持閱讀英文原著。在學習書本知識的同時,王選發現,外國同行之所以能夠實現創造性成果,是因為他們大多具有兩個以上領域的知識和實踐,在面臨挑戰時能夠萌發新的構思。由此他聯想到,只掌握硬體或者軟體知識,創造性就會受到局限。
1961年夏,王選做出了一個被他稱作「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從硬體轉向軟體,但不放棄硬體。他相信,跨領域研究一定能找到創造的源泉。
然而,創新的道路充滿了坎坷。
1961年,過度勞累和飢餓使王選陷入了一場長達十多年的疾病。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被指為「出身黑五類的修正主義苗子」「崇洋媚外」的王選進入了人生中最黑暗的時期。因為收聽英語廣播,他被扣上「偷聽敵臺廣播」的「罪狀」,這期間王選甚至一度產生了輕生的念頭。幸虧有頂著壓力理解、呵護和支持他的妻子陳堃銶,讓王選能夠熬過這段艱苦歲月。
王選和妻子陳堃銶
1967年,王選和同事們一起完成了ALGOL60高級語言編譯系統,這一成果也是國內最早得到真正推廣的計算機高級語言。
上世紀70年代,中國出版業仍是鉛字排版和印刷。為改變落後狀況,1975年,因病常年在家休養的王選從妻子陳堃銶那裡聽說了一個名為「748工程」的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即「漢字信息處理系統工程」。
在印刷出版行業,西方早已經率先採用「電子照排技術」。但直到70年代末,我國仍沿用「以火熔鉛、以鉛鑄字」的鉛字排版和印刷,能耗巨大、效率低下、汙染嚴重。陳堃銶帶來的「748工程」的消息,讓曾經參與過北大中型計算機「紅旗機」和ALGO60編譯系統開發的王選意識到,漢字的計算機時代來臨了。
1984年12月31日至1985年1月1日,王選在元旦假期設計的WA晶片部分手稿。
與「兩彈一星」等工程相比,748工程顯得默默無聞。但是,其意義毫不亞於前者。西方發明的計算機是建立在英文基礎上的,如果不能實現漢字信息化處理,中國將毫無疑問地被排除在世界信息化潮流之外。
與拉丁字母相比,漢字不僅字數繁多,而且變化萬千。因此,有人甚至提出,要想跟上信息化步伐,就要廢除漢字,走漢語拼音化的道路。從這一角度,「748工程」能否成功,關係著漢字存亡,關係著中華文明的傳承與發展。
王選分析和修改「匍」字壓縮信息的手跡。
1976年9月21日,「748工程」中的子項目漢字精密照排系統的研製任務被正式下達給北京大學,至此,中國印刷術第二次革命終於拉開了帷幕。立項後,他通過分析比較,決定跨過當時國外流行的第二代、第三代照排機,直接研究世界尚無產品的第四代雷射照排系統。這是一個大膽決策,這一步跨越了40年。
經過艱苦卓絕的攻關,1979年7月27日,我國第一張用漢字雷射照排系統輸出的報紙樣張《漢字信息處理》在未名湖畔誕生了。
1982年至1988年,王選曾給北大計算機系碩士生開設英文課程「軟體開發的現代方法」。這是20世紀80年代末,王選在外校給學生介紹電子出版系統。
1980年9月15日,在歷經「千辛萬苦」之後,軟體組輸出了我國第一本用國產雷射照排系統排出的漢字圖書——《伍豪之劍》。1981年7月,原理性樣機順利通過了部級鑑定,並先後在新華社和《經濟日報》成功投入使用,最終全面推廣普及。
王選,資料圖
王選後來總結說:(系統)是在十分困難的條件下完成的,北大一批中年教師和協作單位的技術骨幹不計名利,為此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北大「748工程」還湧現了不少優秀的碩士生,他們作為系統研製的生力軍也做出了重要貢獻,因而,以北京大學為首的「748工程」科研集體是名符其實的「當代畢昇」,我只是這個集體的一個代表。
告別鉛與火、邁入光與電,成為人們描述漢字雷射照排系統最常用的比喻。王選也被《文匯報》稱為「當代畢昇」。
王選曾說:「振興中華首先要振興科技,關鍵還得靠自己,要自己創新,才能振興中華。」正是這種自主創新的前瞻意識,使王選時刻關注國際領先技術的發展潮流,對雷射照排系統不斷進行升級換代的技術改造,並帶領團隊先後研製成功遠程傳版技術、彩色照排系統、新聞採編流程計算機管理系統等世界領先的創新技術。
同時他強調:「應用性科技的成果要經得起市場的考驗,才能對社會有實際貢獻」;「把科研成果變成商品佔領市場,這比十個權威讚揚一百次都要實際得多」。為了更好地實現這一目標,1984年,王選向剛上任的丁石孫校長提出了建立科技開發公司的建議。
資料圖
不久,丁校長主持召開校務委員會擴大會議,討論校辦產業問題,王選在會上闡述了他的觀點。此後他堅持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帶領北大計算機研究所與北大新技術公司開展技術合作,並最終創立了北大方正集團,「以科技頂天,以市場立地」,使研究所的科研成果迅速推廣應用,最終形成全新的電子出版產業,成為我國自主創新和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行業的典範。
王選不僅是一名科學家,他還是一名程式設計師。方正第一代到第四代RIP裡面90%的微程序都是王選寫的。
從鉛字排版直接跨越到雷射照排,中國迎來又一次印刷革命,由一個跟跑者變成了領跑者。1992年,王選發明的漢字雷射照排系統佔領了國內99%和國外80%的中文電子排版系統市場,王選也被稱為「現代畢昇」。
漢字信息處理與雷射照排系統展示
通過針幕盒展示的漢字字形壓縮技術
2000年,王選被確診為癌症。在病中他寫道:我對國家的前途充滿信心,21世紀中葉中國必將成為世界強國,我能夠在有生之年為此作出一點貢獻,已死而無憾了。
至今,北大方正依然佔據國內印刷排版市場90%以上的份額,先後誕生了方正電子、方正科技、方正數碼等一批方正系公司。1987年和1995年,王選兩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被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稱號;2001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8年12月18日,王選被授予改革先鋒稱號,成為改革開放傑出貢獻百人之一。
精神長激勵,薪火永相傳。王選的無私奉獻精神、開拓創新精神、頑強拼搏精神和不懈奮鬥精神,永遠值得人們學習。
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如有侵權請聯繫小編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