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時代的院士王選:如果科學家經常上電視,那科學生命就結束了

2020-11-08 甄比比

大家好,我是甄女士。

有個人,他很「怪」。


他年少有為,26歲的時候開始對電腦的硬體和軟體展開研究;


38歲的時候他完成了精密漢字照排系統,解放了900年來手碼字塊的印刷歷史,為中國印刷史帶來了革命。


56歲那年卻作出了令人震驚的決定:退出科研第一線,全力扶持年輕人。


一年後,他獲得中國工程院院士,卻說,「現在我比我的學生差很多。我沒水平的時候反而當選了院士,我非常慚愧。」


他開始囑咐年輕人,「在高新技術領域千萬不能迷信院士。」


更是一直強調自己只是一個普通人。


但凡是認識他的人都知道,他絕對不是個普通人。


他叫王選,是「漢字雷射照排系統之父」,是北大方正集團的主要開創者和技術決策人,被稱為是「有市場眼光的科學家」。

王選1937出生在無錫,從小的時候家裡對他的教育就是要做個好人。


上小學五年級的時,班級裡舉行了個重要的活動:選一名最受歡迎的學生。


而這位同學最重要的是要品德好。


經過大家的投票,王選以高票獲得了這項榮譽。


當選後,王選特別驕傲,並且直到他長大後依舊對這個榮譽念念不忘。


後來,王選升入了初中,學校卻要求學生們必須要住校。


可當時,他學校的條件特別不好,甚至連電都沒有,學生們想要學習必須要使用煤油燈。


除此之外,學校的夥食也經常不能保證,經常是有上頓沒下頓的。


就當家裡人都覺得王選肯定過得很艱難的時候,王選卻覺得很快樂,除了學習就跑到學校的空地上和夥伴瘋玩。


1954年,17歲的王選考上了北京大學,到了大二的時候北京大學才開始正式分專業。


當時,王選的院系將專業分為數學、力學和計算機數學。當時,學習好的學生都把自己的專業定在了數學上,而計算機數學根本沒有人問。


因為,當時的中國計算機還是新新事物,而且沒有教材、應用性強於理論性,更重要的是十分的繁瑣枯燥。


所以學生們都認為,計算機沒有前途。


但王選不這麼認為,他敏銳的覺察出計算機在未來一定對中國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因為他記得有次在圖書館的報刊上,錢學森在發表的文章中表示:計算機將在航天工業、現代國防科學技術等領域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所以,王選走上了獨木橋,選擇了計算機數學專業。


1958年,王選畢業了,留在了北大擔任無線電系的助教。


當時,全國都颳起了研製計算機熱,北大當即決定要研製一臺每秒達一萬次定點運算的計算機。


而剛剛畢業的王選很幸運的加入到了其中。


從那之後,王選變成了拼命三郎,每天在實驗室中一呆就是14個小時,有的時候他甚至40個小時都沒有合眼。


這樣的日子過了將近兩年,進入60年代,中國遇到了嚴重的自然災害,吃飯成了擺在全國人面前的大問題。


王選也不例外,每天高強度的腦力工作後,他只能靠吃點稀米湯補充體力。


日子久了,王選倒下了。


他開始低燒不退,胸悶憋氣,呼吸困難,送到醫院後,醫生診斷說:他可能治不好了,回家休息吧。


於是,王選只得回到了上海老家開始了漫長的養病。


但每天的「曬太陽」生活讓王選十分不甘心,他開始在體力允許的情況下學習鑽研。


他決定鍛鍊自己的英文聽力,不僅能提高英文水平還能順帶訓練反應能力。


除此之外,他還在跑回了北大和同事們一起研製了ALGOL 60高級語言編譯系統。


這樣的日子一直過到了1975年。


那一年,我國開始了一項被命名為「748工程」的科研,分三個子項目:漢字通信、漢字情報檢索和漢字精密照排。


當他聽說漢字精密照排項目時,眼睛亮了。


王選覺得自己的機遇來了。


然而,看中這個項目的不僅僅是王選一人,當時已經有5家實力十分雄厚的單位在研製了。


王選顧不上那麼多了,他為了查外文資料,每天都要擠公交車去中國科技情報所,當時,從北大到情報所車費是二角五分,因為自己沒有收入來源,他只能每天多走一站地,省下五分錢。


到了圖書館後,他不捨得複印資料就用最原始的手抄,經常一抄就是半天。


到了11月份,漢字精密照排系統申報論證會在北京召開了,因為王選當時說話很困難,所以只能由他的妻子替他進行了發言,並且進行了模擬實驗展示。


這一演示不要緊,現場的人都覺得了王選可能是瘋了,他想的完全是天方夜譚,不可能實現。


但王選卻絲毫不在意,他說:「幹!不到長城非好漢。」


當時,紅頭文件中有明確規定:「748工程」採用的是光學機械式第二代照排系統方案,由北京大學承擔研製任務。


但王選覺得,二代機早就沒有前途了。


他要彎道超車,跨過日本流行的第二代光學機械式照排系統、歐美流行的第三代陰極射線管式照排系統,直接研製國外尚無商品的第四代雷射照排系統。


「王選瘋了!」


這幾乎是當時所有科研人員的一致想法,甚至有的人還說王選的想法是「玩弄騙人的數學遊戲」、「你想研製第四代,我還想研製第八代呢」。


但此時的王選卻絲毫不在意,他說:「人要在罵聲中成長。」


他開始全力的投入到科研中,他發現如果要解決漢字信息的存儲問題,就要先把每個字形變成由許多小點組成的點陣,每個點對應著計算機裡的一位二進位信息,存儲在計算機內。


但這一方案改如何實施,成為了他要突破的難點。


於是,王選便和妻子一起開始了研究,最後決定用輪廓加參數的數學方法描述漢字字形。

就這樣,王選打破了「計算機時代是漢字的末日,要想跟上資訊時代的步伐,必須要走拼音化的道路」這一魔咒。


到了1979年的時候,麻省理工學院邀請王選來繼續研究他的項目,並承諾負責他的所有費用。


但王選堅決的拒絕了,他說:「中國的漢字輸出問題還要靠中國人自己解決。」


終於在1979年7月27日,精密漢字照排系統的第一臺樣機調試完畢。


1980年,支持這套系統的電腦軟體,包括具有編輯、校對功能的軟體也先後研製成功,並排印出第一本樣書。


1981年7月,我國第一臺計算機漢字雷射照排系統原理性樣機華光I型通過國家計算機工業總局和教育部聯合舉行的部級鑑定。

1992年,王選又研製成功了世界首套中文彩色照排系統!


王選的努力沒有白費,他給數百年的出版印刷行業帶來了一次革命性的變革。

到了1993年,王選發現自己開始不如年輕人了。


有一次,王選把自己用了兩周完成的設計拿給學生看,可學生一張口,就讓王選驚到了。


「王老師,你設計的這些都沒有用。IBM的PC機主線上有一條線,你可以檢測這個信號。」


王選驚訝的看著這個剛剛25歲的學生,他猛然覺得自己可能落後了。


他說:「本來,我以為自己做一線的工作可以做到60歲……可是今天我看到,在我自己最熟悉的領域,我已經不如年輕人了。在我不那麼熟悉的領域,豈不是更差!」


於是,他思考後決定把更多的機會留給年輕人。


他只提供一些想法,其餘的讓他們自己發揮,不僅如此他還研究室主任的位子都讓給了年輕人。

他還勸告年輕人,在高新技術領域千萬不能迷信院士,在計算機等新興領域,很難有60歲的權威。


「現在我過了60歲。從55歲開始,一年戴一個院士桂冠,一下子成了三院院士,這樣一想,還真是一個權威了。


其實人們不知道,在計算機技術領域裡頭是沒有60歲的權威的。所有的創業者都是年輕人。在計算機技術領域裡面很難找到45歲以上的創業者,55歲以上不再可能達到創造高峰了。」


同時作為科學家,千萬不能追名逐利。


「科學家的狂熱,是因為熱愛和一心想對未知領域進行探索。」


「一個科學家如果經常在電視上出現,他的科學生命也就結束了。」

2000年,王選被查出患上了癌症。


在確診的第三天,他寫下了一份遺囑:


完全避免遺體告別、追悼會等我最最反對的程序。


家屬不陪同,骨灰不保留。


不得用公款為他設立基金。


6年後,王選消化道大出血。


他的呼吸越來越衰竭、血壓不斷下降,輸進去的血和流出來的血顏色幾乎沒有區別。


王選的妻子在生命的最後關頭,握著他的手說:「老王,那咱們不輸血啦?留給更需要的人吧?」


他費力的點了點頭。


2006年2月13日,王選離開了人世。


他最後的遺願是:「超越王選,走向世界」。


妻子為他寫下的輓聯是:「半生苦累,一生心安」。

相關焦點

  • 王選院士:告別鉛與火,迎來光與電
    王選院士是漢字雷射照排技術的發明人,帶領團隊二十年磨一劍,使這一成果在中國廣泛普及和應用,掀起了中國印刷業「告別鉛與火,迎來光與電」的印刷技術革命,為漢字進入資訊時代、為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奠定了重要基礎。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等二十多項大獎。究竟是什麼精神和力量,使王選排除千難萬險,從一個長期病弱、命運多舛的北大小助教,成長為造福華夏的著名科學家?
  • 「當代畢昇」漢字雷射照排創始人:王選
    父親的正派和鑽研精神,姑夫的實業救國,表姐夫在專業上的建樹,都在王選幼小的心靈中埋下了種子,對他日後選擇人生道路產生了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大學三年級分專業時,和大多數成績優異的同學不同,,王選沒有去數學和力學班,而是選擇了計算數學。計算數學在當時是個冷門,選擇了它就意味著要和計算機打交道。可那時候計算機到底什麼樣,並沒有多少人見過。這個選擇在當時無疑令人費解。
  • 這位科大人,被譽為「龍芯之父」,今獲中國計算機學會「王選獎」
    」10月26日,2018中國計算機學會(CCF)頒獎大會在杭州舉行,中國科大8611校友、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龍芯CPU首席科學家,龍芯中科技術有限公司總裁胡偉武,榮獲2018年中國計算機學會"王選獎"。
  • 這位科大人終結中國計算機無芯歷史,被譽為「龍芯之父」,今獲中國計算機學會「王選獎」
    」10月26日,2018中國計算機學會(CCF)頒獎大會在杭州舉行,中國科大8611校友、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龍芯CPU首席科學家,龍芯中科技術有限公司總裁胡偉武,榮獲2018年中國計算機學會"王選獎"。
  • 2020年度「CCF王選獎」評選結果公告
    「CCF王選獎」授予在計算機科學技術前沿取得重要突破,研究成果通過轉化和產業化,創造顯著經濟或社會效益的科技工作者。該獎設立於2005年,是為紀念已故著名計算機科學家王選教授而設。CCF獎勵委員會決定授予華中科技大學金海教授2020年「CCF王選獎」,以表彰他在計算機及相關領域裡取得的顯著學術成就和對社會的重要貢獻。特此公告。
  • 院士邢定鈺:凝聚態物理像百年前的電 一旦運用可改變世界
    雖然邢院士目前研究的凝聚態物理立刻運用不實際,但是過10年、20年甚至幾十年一百年以後,肯定會對人類的生活發生巨大的改變。  創新驅動靠人,人的創新靠事業心、責任感  「李克強總理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了創新驅動,創新靠人,那人的創新靠什麼驅動呢?邢院士認為人的創新驅動首先靠事業心、責任感,其次是靠對科學的熱愛和興趣。
  • 聚焦院士評選爭議:當上就意味著住大房拿大錢?
    觀察近些年來自己所在研究領域的新增選院士情況,他越發感到存在這麼一個問題:雖然院士增選的標準是學術能力和實質貢獻,但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往往較難做到,拉關係、運作能力有時候倒成了重要因素,少數有真才實學、不會搞關係的科學家反而會落選。  「一些想當院士的大學系主任、院長,會非常注意長期經營和本領域院士的關係。」
  • 屠呦呦沒有評上院士,如果愛因斯坦現在來中國能評上院士?
    先說答案:愛因斯坦肯定能評上。如果愛因斯坦現在來中國參加評選院士,如果只評一位院士,那這一位必然就是他,這是毫無疑問的。更何況中國每年評選的院士名額將近60名之多,截止到現在,已經有兩千多人獲得院士稱號。這兩千多人都能評上,愛因斯坦會評不上?難道這兩千人都比愛因斯坦強?
  • 李蘭娟院士貢獻巨大,因為她不是科學家
    李蘭娟院士這次貢獻特別大,是什麼原因呢?因為她不是科學家,她最強的能力是政治敏銳性,以及決策果斷,更多的像個政治人物,李蘭娟早牢在浙大一院工作,的確是傳染病學專家,但後來從政,做衛生廳長那麼多年,怎麼可能再做科學家呢?
  • PNAS計劃改變投稿方式 院士權利被削弱
  • 世界頂尖科學家三亞論壇暨三亞市院士聯合會成立大會圓滿結束
    層次高端 主題鮮明 務實合作 影響廣泛世界頂尖科學家三亞論壇暨三亞市院士聯合會成立大會圓滿結束8月23日17時,世界頂尖科學家三亞論壇暨三亞市院士聯合會成立大會圓滿結束。阿東說,舉辦世界頂尖科學家三亞論壇暨三亞市院士聯合會成立大會,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4·13」重要講話和中央12號文件精神,科技部、海南省政府制定的《加快海南科技創新開放發展實施方案》具體舉措。阿東介紹,本次論壇呈現四大特點:第一,與會科學家層次高。
  • 中國漢字往事:計算機時代,誰阻止了中國漢字「拉丁字母化」?
    01第二次漢字危機「中國人用的漢字,能適應計算機時代的發展嗎?」2020年的當下,如果誰提出這樣的問題,那麼無疑會被廣大網友們視為譁眾取寵。如果,現在有一個病休10多年的大學助教說「我有一個辦法,能很快解決7nm晶片的生產問題,並能追上國外領先的5nm的工藝製程」,你會怎麼想?我想,絕大多數人都會說他是一個騙子。70年代,王選在研製第四代雷射照排技術時,也面臨著這個情況。漢字雷射照排技術最早起源於「748工程」。
  • 王選篇對於昴來說是一次性格上的蛻變,是他走向成長的必經之路
    王選篇對於菜月昴來說就是一次性格上的成長與蛻變。他的性格缺陷在這一章裡完全暴露了出來,並因為他的莽撞與無知將王選篇的悲劇帷幕拉開。面對一幕幕悲劇,菜月昴由剛開始被打擊地逃避轉為了勇敢面對,並在15集中將中心展開。15集中,是菜月昴的兩次死亡回歸。第一次回歸後,菜月昴開始受到打擊,但未完全喪失理智。真正的瘋子不會在意其他人對他做了什麼,不會對周圍的事物做出反應。
  • 如果與外星文明對話,三位院士會問這些問題
    量子科學的不確定性最大的問題就是觀察本身可以改變觀察的實體。反過來講,當我們人認識腦子的時候是不是在改變腦子?這也是一個物理學的大問題。談到系統,世界上沒有比腦子更複雜的系統,物理學的複雜系統研究歸根到底是對神經元的理解。談到人工智慧,如果不理解我們的大腦,人工智慧的發展實際上是無源之水。
  • 「科學家精神」韓傑才院士:科學家要有二十年磨一劍的精神
    我們都在說科學家精神,什麼是科學家精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我想結合我身邊的科學家和「哈工大精神」談談我的一些感悟。將家國情懷融入血液中首先我講一講我的老師——中國工程院院士、飛行器結構力學和複合材料專家杜善義先生。杜先生1938年出生在大連,那個時候的東北還處在偽滿洲國的統治之下。特殊的時期,總是會造就人們特殊的信念。
  • 王姓歷史上的50位傑出人物,中國第一大姓的前世今生
    王莽雖是王姓歷史上第一個皇帝,後代卻不怎麼買帳,主要是因為新朝太短命,來得也不光彩。王莽的所作所為到現在還是個謎,以至於有人說他是個穿越者。東晉時期,王姓中的琅琊王氏是頂級名門,如果沒有王敦和王導兄弟倆,東晉能不能續命都是個問題。也只有王氏這樣的名門,才能培養出王羲之、王獻之這樣的藝術家。
  • 蒜泥科技轉載:第四次工業革命和智能時代——褚君浩院士
    近日,在中國金融信息中心舉辦的第十九期「海上院士講壇」上,褚君浩院士受邀開講,作題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和智能時代」的主題報告。褚君浩院士從第四次工業革命、迎接智能時代、培育創新能力三方面,分享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驅動力、特徵和態勢,討論智能化複雜體系的核心技術以及探討智能時代背景下的應對措施。
  • 兩千多年的文字時代,結束在微信手裡?
    但是在文字時代之前,他們很難準確記錄他們的觀測,有了文字我們才可能精確地記錄天象。我們知道科學都是建立在資料基礎上的,如果對資料沒有精確的記載,不可能發展出科學。此外再說一點。在口傳時代,每個民族都有一個重要的傳說,從盤古開天闢地開始,一直到民族的誕生,最早的英雄。傳說的內容肯定是經常在變的,但是每一代人並不知道這些變化,因為是口傳,他只聽到最終的版本。
  • 科學家張鋒入美籍,35歲成為美國院士,今再研究出劃時代技術
    2018年4月,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委員會將科學院院士的授函,交了到了一位年輕的華人科學家手上,從此一個叫張鋒的名字就此載入了美國人文科學院的史冊。而且最讓人關注的是,這位年輕的科學家年僅35歲。,都會被這項技術改變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