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甄女士。
有個人,他很「怪」。
他年少有為,26歲的時候開始對電腦的硬體和軟體展開研究;
38歲的時候他完成了精密漢字照排系統,解放了900年來手碼字塊的印刷歷史,為中國印刷史帶來了革命。
56歲那年卻作出了令人震驚的決定:退出科研第一線,全力扶持年輕人。
一年後,他獲得中國工程院院士,卻說,「現在我比我的學生差很多。我沒水平的時候反而當選了院士,我非常慚愧。」
他開始囑咐年輕人,「在高新技術領域千萬不能迷信院士。」
更是一直強調自己只是一個普通人。
但凡是認識他的人都知道,他絕對不是個普通人。
他叫王選,是「漢字雷射照排系統之父」,是北大方正集團的主要開創者和技術決策人,被稱為是「有市場眼光的科學家」。
王選1937出生在無錫,從小的時候家裡對他的教育就是要做個好人。
上小學五年級的時,班級裡舉行了個重要的活動:選一名最受歡迎的學生。
而這位同學最重要的是要品德好。
經過大家的投票,王選以高票獲得了這項榮譽。
當選後,王選特別驕傲,並且直到他長大後依舊對這個榮譽念念不忘。
後來,王選升入了初中,學校卻要求學生們必須要住校。
可當時,他學校的條件特別不好,甚至連電都沒有,學生們想要學習必須要使用煤油燈。
除此之外,學校的夥食也經常不能保證,經常是有上頓沒下頓的。
就當家裡人都覺得王選肯定過得很艱難的時候,王選卻覺得很快樂,除了學習就跑到學校的空地上和夥伴瘋玩。
1954年,17歲的王選考上了北京大學,到了大二的時候北京大學才開始正式分專業。
當時,王選的院系將專業分為數學、力學和計算機數學。當時,學習好的學生都把自己的專業定在了數學上,而計算機數學根本沒有人問。
因為,當時的中國計算機還是新新事物,而且沒有教材、應用性強於理論性,更重要的是十分的繁瑣枯燥。
所以學生們都認為,計算機沒有前途。
但王選不這麼認為,他敏銳的覺察出計算機在未來一定對中國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因為他記得有次在圖書館的報刊上,錢學森在發表的文章中表示:計算機將在航天工業、現代國防科學技術等領域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所以,王選走上了獨木橋,選擇了計算機數學專業。
1958年,王選畢業了,留在了北大擔任無線電系的助教。
當時,全國都颳起了研製計算機熱,北大當即決定要研製一臺每秒達一萬次定點運算的計算機。
而剛剛畢業的王選很幸運的加入到了其中。
從那之後,王選變成了拼命三郎,每天在實驗室中一呆就是14個小時,有的時候他甚至40個小時都沒有合眼。
這樣的日子過了將近兩年,進入60年代,中國遇到了嚴重的自然災害,吃飯成了擺在全國人面前的大問題。
王選也不例外,每天高強度的腦力工作後,他只能靠吃點稀米湯補充體力。
日子久了,王選倒下了。
他開始低燒不退,胸悶憋氣,呼吸困難,送到醫院後,醫生診斷說:他可能治不好了,回家休息吧。
於是,王選只得回到了上海老家開始了漫長的養病。
但每天的「曬太陽」生活讓王選十分不甘心,他開始在體力允許的情況下學習鑽研。
他決定鍛鍊自己的英文聽力,不僅能提高英文水平還能順帶訓練反應能力。
除此之外,他還在跑回了北大和同事們一起研製了ALGOL 60高級語言編譯系統。
這樣的日子一直過到了1975年。
那一年,我國開始了一項被命名為「748工程」的科研,分三個子項目:漢字通信、漢字情報檢索和漢字精密照排。
當他聽說漢字精密照排項目時,眼睛亮了。
王選覺得自己的機遇來了。
然而,看中這個項目的不僅僅是王選一人,當時已經有5家實力十分雄厚的單位在研製了。
王選顧不上那麼多了,他為了查外文資料,每天都要擠公交車去中國科技情報所,當時,從北大到情報所車費是二角五分,因為自己沒有收入來源,他只能每天多走一站地,省下五分錢。
到了圖書館後,他不捨得複印資料就用最原始的手抄,經常一抄就是半天。
到了11月份,漢字精密照排系統申報論證會在北京召開了,因為王選當時說話很困難,所以只能由他的妻子替他進行了發言,並且進行了模擬實驗展示。
這一演示不要緊,現場的人都覺得了王選可能是瘋了,他想的完全是天方夜譚,不可能實現。
但王選卻絲毫不在意,他說:「幹!不到長城非好漢。」
當時,紅頭文件中有明確規定:「748工程」採用的是光學機械式第二代照排系統方案,由北京大學承擔研製任務。
但王選覺得,二代機早就沒有前途了。
他要彎道超車,跨過日本流行的第二代光學機械式照排系統、歐美流行的第三代陰極射線管式照排系統,直接研製國外尚無商品的第四代雷射照排系統。
「王選瘋了!」
這幾乎是當時所有科研人員的一致想法,甚至有的人還說王選的想法是「玩弄騙人的數學遊戲」、「你想研製第四代,我還想研製第八代呢」。
但此時的王選卻絲毫不在意,他說:「人要在罵聲中成長。」
他開始全力的投入到科研中,他發現如果要解決漢字信息的存儲問題,就要先把每個字形變成由許多小點組成的點陣,每個點對應著計算機裡的一位二進位信息,存儲在計算機內。
但這一方案改如何實施,成為了他要突破的難點。
於是,王選便和妻子一起開始了研究,最後決定用輪廓加參數的數學方法描述漢字字形。
就這樣,王選打破了「計算機時代是漢字的末日,要想跟上資訊時代的步伐,必須要走拼音化的道路」這一魔咒。
到了1979年的時候,麻省理工學院邀請王選來繼續研究他的項目,並承諾負責他的所有費用。
但王選堅決的拒絕了,他說:「中國的漢字輸出問題還要靠中國人自己解決。」
終於在1979年7月27日,精密漢字照排系統的第一臺樣機調試完畢。
1980年,支持這套系統的電腦軟體,包括具有編輯、校對功能的軟體也先後研製成功,並排印出第一本樣書。
1981年7月,我國第一臺計算機漢字雷射照排系統原理性樣機華光I型通過國家計算機工業總局和教育部聯合舉行的部級鑑定。
1992年,王選又研製成功了世界首套中文彩色照排系統!
王選的努力沒有白費,他給數百年的出版印刷行業帶來了一次革命性的變革。
到了1993年,王選發現自己開始不如年輕人了。
有一次,王選把自己用了兩周完成的設計拿給學生看,可學生一張口,就讓王選驚到了。
「王老師,你設計的這些都沒有用。IBM的PC機主線上有一條線,你可以檢測這個信號。」
王選驚訝的看著這個剛剛25歲的學生,他猛然覺得自己可能落後了。
他說:「本來,我以為自己做一線的工作可以做到60歲……可是今天我看到,在我自己最熟悉的領域,我已經不如年輕人了。在我不那麼熟悉的領域,豈不是更差!」
於是,他思考後決定把更多的機會留給年輕人。
他只提供一些想法,其餘的讓他們自己發揮,不僅如此他還研究室主任的位子都讓給了年輕人。
他還勸告年輕人,在高新技術領域千萬不能迷信院士,在計算機等新興領域,很難有60歲的權威。
「現在我過了60歲。從55歲開始,一年戴一個院士桂冠,一下子成了三院院士,這樣一想,還真是一個權威了。
其實人們不知道,在計算機技術領域裡頭是沒有60歲的權威的。所有的創業者都是年輕人。在計算機技術領域裡面很難找到45歲以上的創業者,55歲以上不再可能達到創造高峰了。」
同時作為科學家,千萬不能追名逐利。
「科學家的狂熱,是因為熱愛和一心想對未知領域進行探索。」
「一個科學家如果經常在電視上出現,他的科學生命也就結束了。」
2000年,王選被查出患上了癌症。
在確診的第三天,他寫下了一份遺囑:
完全避免遺體告別、追悼會等我最最反對的程序。
家屬不陪同,骨灰不保留。
不得用公款為他設立基金。
6年後,王選消化道大出血。
他的呼吸越來越衰竭、血壓不斷下降,輸進去的血和流出來的血顏色幾乎沒有區別。
王選的妻子在生命的最後關頭,握著他的手說:「老王,那咱們不輸血啦?留給更需要的人吧?」
他費力的點了點頭。
2006年2月13日,王選離開了人世。
他最後的遺願是:「超越王選,走向世界」。
妻子為他寫下的輓聯是:「半生苦累,一生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