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精神」韓傑才院士:科學家要有二十年磨一劍的精神

2021-01-22 中國數字科技館

口述/韓傑才(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哈爾濱工業大學副校長)

整理/李鵬 編輯/陳永傑 攝影/李鵬

專家簡介:

 

韓傑才,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哈爾濱工業大學副校長,從事複合材料力學,特別是航天航空新材料的有關研究。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激勵和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追求真理、永攀高峰,樹立科技界廣泛認可、共同遵循的價值理念,加快培育促進科技事業健康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在全社會營造尊重科學、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

我們都在說科學家精神,什麼是科學家精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我想結合我身邊的科學家和「哈工大精神」談談我的一些感悟。

將家國情懷融入血液中

首先我講一講我的老師——中國工程院院士、飛行器結構力學和複合材料專家杜善義先生。杜先生1938年出生在大連,那個時候的東北還處在偽滿洲國的統治之下。

特殊的時期,總是會造就人們特殊的信念。杜善義先生就是如此,他比任何時候都希望自己的國家趕緊強大起來。在那一代人痛苦的生存環境中,他小小年紀就知道鞭策自己,一定要多學知識,將來才能以科技拯救祖國於水火。

能成大事者,一定是立長志的人。有了這個信念的支撐,杜先生日以繼夜地苦學,成績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一直名列前茅。那時候,家裡條件異常艱苦,基本是吃了上頓沒下頓,更別說供每個孩子讀書了。但是杜善義有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母親,她的深明大義一直支持著幼小的杜善義不斷奮進,她曾鄭重地告訴杜善義:只要你願意學,媽媽就是挨家挨戶討飯吃,也一定要把你供到大學畢業。

杜先生的母親幾乎是舉全家之力,艱難地支撐著杜善義的報國信念。1959年,杜善義以優異的成績回報了自己的母親,他考入了中國科技大學,選讀的專業就是錢學森先生親自創建的近代力學系。

力學系人才濟濟,雲集了郭沫若、錢三強、華羅庚等大師。在他們潛移默化的薰陶下,杜善義不但更加堅定了自己的科學報國夢,而且思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激蕩,視野也得到了無與倫比的拓寬。此時的他,就像一個生命力極強的魚兒,得到了大海的熱情擁抱。

大學生涯中,杜先生幾乎把每一天掰成兩天過,努力學習力學知識,感受著大師身上磅礴的精神力量。幾年後,他順利畢業,然後一路北上到東北,在那片曾經孕育過他的土地上,投身到祖國的航天國防事業,在複合材料及結構力學領域做出了卓越貢獻。

杜先生他們這一代科學家,是非常特殊的一代人。他們在精神上承受著內憂外患的痛苦,家國情懷已經深深融入到了他們的血液中,他們對祖國有一種非常深沉的愛,所以他們通過奮發圖強來報效祖國。

我再舉兩個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例子,這就是劉永坦院士和錢七虎院士的報國情懷。

2019年1月8日召開的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哈爾濱工業大學劉永坦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錢七虎院士獲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這讓很多人認識了他們,為他們的科學家精神和愛國情懷所感動

畢業於哈工大的劉先生是我國著名的雷達與信號處理技術專家,正是他的堅持不懈,才取得現在的巨大成就。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如果有一件事情,沒有人做成過,也不知能不能做成,你會不會選擇去做?相信很多人不會選擇去做。37年前,在面臨這樣的抉擇時,劉先生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去做,當時他的願望就是開創和發展中國的新體制雷達。經過團隊800多個日日夜夜的努力、數千次實驗、數萬個測試數據的獲取,新體制雷達的主要關鍵技術終於獲得了突破。

當初,劉先生的團隊在獲得這項研究的理論突破後,很多人覺得他們完全可以「見好就收」了。但是劉先生認為僅僅紙上談兵是不夠的,國家真正需要的是有實際意義的實用化新體制雷達。於是,他又帶領團隊繼續奮戰。正是在他們的堅持不懈的努力攻關下,中國的新體制雷達終於從夢想成為現實,中國成為了世界上少數幾個擁有該技術的國家。

我接著講一下錢七虎院士,他60餘年來一直從事防護工程研究和人才培養工作,建立了我國現代防護工程理論體系,解決了核武器空中、觸地、鑽地爆炸以及新型鑽地彈侵徹爆炸等若干工程防護關鍵技術難題,完成了我國防護工程領域的時代跨越。

錢先生具有濃重的家國情懷,才1歲多時,他就經歷了南京大屠殺事件,隨後的十幾年一直過著顛簸流離的生活。親歷過「槍林彈雨」歲月的錢先生,自幼就感受著「落後就要挨打」的緊迫感。這也是他們那一代知識分子心中「科學救國」的信念根深蒂固的重要原因。

弘揚和傳承哈工大的「八百壯士」精神

哈工大的前身是建於1920年、由前蘇聯創辦的中俄工業學校。1928年,學校正式定名為哈爾濱工業大學,由中蘇共管,張學良將軍任校理事會主席。在動蕩中,哈工大的發展也十分艱難。 1950年移交給中國政府時,學校僅有師生近700人,多數是前蘇聯僑民。當時蘇聯政府表示,如果中國政府提出要求,蘇聯願意派出專家支援學校建設。時任松江省政府主席兼任哈工大校長的馮仲雲立即把這一情況向中央匯報,建議接受蘇方提議,很快得到首肯。上個世紀50年代,哈工大從蘇聯26所著名高校相繼聘請了80多名專家來校工作,讓學校的發展走上了快車道。

哈工大在發展的過程中,誕生了具有典型性的 「哈工大精神」,這還要從上個世紀50年代哈工大第一代「八百壯士」說起。

壯士在人們的印象裡一般理解為在戰場上以一當十,奮勇殺敵的勇士。壯士與大學之間是個什麼關係呢?上個世紀50年代哈工大擴建初期,學校匯聚了立志為共和國工業化獻身的大批青年才俊,他們是平均年齡在27.5歲的800多位年輕教師。這支隊伍艱苦創業,碩果纍纍,當時他們幾乎承擔了全部的教學和科研任務,打下了哈工大人堅持對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堅持科學精神的高標準嚴要求,堅持對國家、對事業的高度責任心等這些大學精神的深厚底蘊。

因此,這支隊伍被哈工大老校長李昌暱稱為「八百壯士」,當時的他們從全國五湖四海匯聚到此,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為共和國的成長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們已經是成為我們國家很多專業的創始人。

對於「八百壯士」那一代人來說,國家的需要就是努力的方向,那時候的科研條件很艱苦,外國人總是小瞧我們,他們也經常說外國人搞不出來的東西,中國人不一定就搞不出來,這口氣一定要爭。這種堅定的信念和決心,在他們這代人當中是極為深刻的。

我也講一下我自己,我是四川巴中人,1966年出生,15歲時也就是1981年我考上了哈爾濱科技大學(現哈爾濱理工大學)學習材料學專業。我來自貧困的山區,能夠考上大學非常不容易,當時我的想法就是一定要走出山區,用知識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在哈工大讀研究生的時候,我也深深受到「八百壯士」精神的感染和鼓舞,當時學校的實驗室條件很差,要搞一些新材料的研究就要自己想辦法、自己去創造條件。那會兒我要研究一個新材料,哈爾濱沒有設備,我就背著材料去牡丹江的工廠裡製作,做好了再拿回來分析,不行再去做,為了省錢和時間,每次都是坐整宿的火車硬座,這個經歷對我而言是非常寶貴的。現在生活條件、科研條件比那時要好得多,就會更加珍惜。

上世紀90年代末,我在英國諾丁漢大學做訪問學者,當時明顯感覺我們的科研水平比國外要落後,所以我們學習非常刻苦。那時候我們科研設備比較落後,看到人家的設備都很先進,就千方百計地花更多的時間去研究。當時實驗室裡,去的最早走的最晚的就兩個國家的人,一個是中國人,一個是伊朗人,當時英國有一種說法:一個實驗室,如果沒有幾個中國學者,科技產出肯定是不行。

在這些年的材料科學研究中,我也深刻認識到,只有努力掌握核心技術,才能不受制於人。材料學科是個基礎學科,一些高端設備、裝備的發展,都要依靠高性能的材料,如果材料跟不上,就很難達到相應的水平。

 科學家要有二十年磨一劍的精神

搞科學研究,堅持很重要,很多時候,研究的道路上會充滿著痛苦,但是我們同樣會體會到水滴石穿的喜悅。我國十多億人,假如每個人堅持做好一件事,成績是不可限量的。

很多時候我們甚至還要問問自己,如果你堅持了30年沒有發表文章,沒有成果出來,你還能不能堅持?

現實中,我們的很多重大成果正是在這種堅持中取得的。

比如曾經獲得國家發明一等獎的雷射通訊技術,在馬晶、譚立英教授的帶領下,團隊30多年一直在幹這個事情,他們從早期5000塊錢的投入開始,從無到有,從高速到更高速,從低軌到高軌一個一個難關去突破。他們堅持30年就做這件事,保證了我們雷射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讓我國在這個領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哈爾濱工業大學1995年組建了小衛星技術研究團隊,開始從事微小衛星技術的研究工作。在曹喜濱教授的帶領下,小衛星從無到有,不斷超越,使一顆又一顆小衛星遨遊太空,目前國際上也有我們的地位和影響力。

可以說,這些年哈工大在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科學技術前沿方面,形成了很多二十年磨一劍的現象。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做研究,要沉下心來,把更多的精力花在科研上,就一定會有所成就。很多時候,這種堅持往往不是錢的問題,不是吃飽穿暖的問題,而是我們的情懷能不能堅守的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們的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中國要強盛,還要繼續大力發展。現在我們一定要下決心,一批批科研工作者一定要直面問題,迎難而上,把眾多「卡脖子」受制於人的問題解決掉,爭當新時代科技創新的「排頭兵」。

從1840年到現在,中華民族經歷了太多的磨難和屈辱,也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科技報國的精神。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運。山河破碎的痛,受制於人的痛,是刻骨銘心的。但我們都有共同的信念,那就是對國家深沉的愛,我們共同見證了中華民族站起來,見證了偉大祖國的歷史飛躍。

我們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斷創造出科技奇蹟,交出一份精彩的人生答卷。

相關焦點

  • 弘揚科學家精神 |科學家精神內核是什麼?聽聽張伯禮院士等專家怎麼說
    姚檀棟介紹了以青藏科考精神為代表的科學家精神:「一是艱苦奮鬥,在高寒的環境下做出科研成果,沒有堅強的意志做不出任何成果;二是勇攀高峰,作為國際上受到極大關注的地球第三極,如何讓中國的青藏科考在國際上獨樹一幟,是自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孫鴻烈等老一代科學家傳承至今的科研追求;三是奉獻自己,青藏科考每一個科學研究目標一定是為國家、為地區服務的,多年來,青藏高原科考為西藏、青海等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貢獻了力量
  • 科學家的堅守精神: 趙忠賢和屠呦呦的啟示
    科學家的堅守精神: 趙忠賢和屠呦呦的啟示 1月9日,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忠賢,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屠呦呦共同獲得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正式設立於2000年,是我國五個國家科學技術獎中最高等級獎項,每次僅授予不超過兩名科學成就卓著、社會貢獻巨大的個人。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本著「寧缺毋濫」的原則,2015年便出現空缺,可想而知,要獲得該獎項有多困難。作為國內科學界的最高榮譽,獲獎本身就值得大書特書。
  • 弘揚科學家精神 做新時代追夢人
    弘揚科學家精神,首先必須知道何為科學家精神?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古有張衡發明地動儀,亦有蔡倫改進造紙術;今有錢學森、鄧稼先等「兩彈一星」功勳,亦有屠呦呦淡泊名利,半世紀執著追尋青蒿素,解決瘧疾難題。
  • 弘揚老一輩科學家精神
    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 創新精神是中國科學家精神之要。半導體物理學家黃昆在《關鍵要敢於和善於創新》一文中說:「回顧半個多世紀的科研經歷,我深深體會到:科學研究貴在創新,要做到『三個善於』,即善於發現和提出問題,善於提出模型或方法去解決問題,善於作出最重要、最有意義的結論。其中最關鍵的是善於抓住機遇,發現和提出問題。」
  • 四川巴中籍科學家吳偉仁、韓傑才當選院士
    四川新聞網成都12月7日訊(記者 仲健鴻)12月7日,中國工程院和中國科學院官方網站分別發布通告,宣布2015年新增院士名單。據了解,今年中國工程院增選70名院士和8名新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增選61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12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科學家精神內核是什麼 聽聽張伯禮院士等專家怎麼說
    光明日報記者 袁於飛 光明日報通訊員 蔣程  日前,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科技部組織召開了「弘揚科學家精神」座談會,邀請「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檀棟,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程師蘇權科,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天眼」(FAST)總工程師姜鵬,蛟龍號載人深潛團隊代表、
  • 科學家精神內核是什麼?聽聽張伯禮院士等專家怎麼說
    日前,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科技部組織召開了「弘揚科學家精神」座談會,邀請「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檀棟,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程師蘇權科,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天眼」(FAST)總工程師姜鵬,蛟龍號載人深潛團隊代表、高級工程師李豔青,
  • 科學家精神內核是什麼
    日前,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科技部組織召開了「弘揚科學家精神」座談會,邀請「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檀棟,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程師蘇權科,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天眼」(FAST)總工程師姜鵬,蛟龍號載人深潛團隊代表、高級工程師李豔青,CAP1400第三代核電科研團隊代表陳煜,
  • 我國科學家談科學家精神
    本報訊 記者張衡報導 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在國務院新聞辦17日舉行的中外記者見面會上,四位科學家代表結合各自工作實際,談了對科學家精神的理解。
  • 科學家代表談科學家精神
    來源:人民日報弘揚優良傳統,肩負起新時代的科技使命——科學家代表談科學家精神人民日報記者 喻思南17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中外記者見面會,4位科學家代表圍繞「弘揚科學家精神 肩負新時代科技使命」這一主題做了分享。
  • 讓科學家精神照亮人間
    一、科學家精神的實質與要義自從有了科學家就應該有了科學家精神。科學家精神不同於科學精神,前者包含後者,關鍵在於科學家有為真理獻身的勇氣,敢於犧牲自己的生命,而科學精神主要在於嚴謹、務實、求真。中國科學家精神不同於國外科學家精神,中國科學家願意服從組織安排,堅持黨的領導,從不計較個人得失。
  • 國家科學家座談會:愛國精神,就是中國科學家的必備精神
    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在9月11日,召開的國家科學家座談會上,對「科學家精神」進行了更為深入的闡述: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對於我國而言,科學家精神第一條就是要有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新中國能夠從一窮二白,滿目瘡痍中走過來,科技事業一次次的不斷突破,取得歷史性成就,離不開一代又一代,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科學家的前赴後繼、接力奮鬥。
  • 國家科學家座談會:愛國精神,就是中國科學家的必備精神
    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在9月11日,召開的國家科學家座談會上,對「科學家精神」進行了更為深入的闡述: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對於我國而言,科學家精神第一條就是要有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新中國能夠從一窮二白,滿目瘡痍中走過來,科技事業一次次的不斷突破,取得歷史性成就,離不開一代又一代,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科學家的前赴後繼、接力奮鬥。
  • 弘揚科學家精神:砥礪初心 共築使命
    9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召開的科學家座談會上就「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做了深入闡釋。總書記指出:「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在12月22日中國科協青年科學家論壇400期回顧暨「弘揚科學家精神」報告會召開之際,整理了姚檀棟院士、薛其坤院士、袁亞湘院士、閻錫蘊院士「身體力行的科學家精神體現」,以資借鑑。
  • 院士校長呼籲:要給青年科學家多「擺凳子」「搭臺子」
    近日,兩院院士盧耀如、金振民、張希、李校堃,以及一批大學校長在浙江省溫州市參加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系列活動時,本著求真務實的精神,針對一些制約青年科學家成長的現象或問題,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或建議。
  • 「科學的歌」弘揚中國科學家精神的《飛翔的路》
    2010年10月,為紀念被授予「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殊榮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協名譽主席錢學森(1911—2009),中國科協、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中央電視臺聯合攝製大型文獻紀錄片《錢學森》(共六集),在中央電視臺播出。
  • 「什麼是科學精神?」「什麼是科學家精神?」院士「科學三問」開啟精彩科普日
    「什麼是科學精神?」「什麼是科學家精神?」9月19日,2020年全國科普日活動啟動。這項一年一度全社會科普活動和資源集中展示、各界廣泛參與體驗的全國性活動,今年別開生面,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懷進鵬向大家提出的「科學三問」,成為今年科普日最精彩的環節。
  • 「平語新時代」用科學家精神涵養時代新人培育
    本文轉自【中國社會科學網】;2020年9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弘揚科學家精神與培育時代新人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我們要用科學家精神涵養時代新人培育,積極傳承和弘揚科學家精神,促進青年一代成長成才。愛國精神是科學家精神的基本前提。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習近平強調:「氣節也好,人格也好,愛國是第一位的。」從錢學森、鄧稼先到袁隆平、鍾南山,科學家群體的職業選擇和研究方向無不彰顯著報效祖國的滿腔熱血。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
  • 首屆科學家精神論壇在川舉行
    本報綿陽11月5日電(記者李曉東、周洪雙)「科學家精神是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是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11月5日,在四川綿陽市梓潼縣「兩彈城」舉辦的首屆科學家精神論壇上,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的多名院士通過主旨演講,與社科理論界的多位專家學者一道,感悟老一輩科學家的家國情懷,挖掘科學家精神的時代價值。
  •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科學家精神——專訪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
    3月20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嚴景華與團隊的學生們討論實驗結果 王強攝/本刊愛國、創新精神是科學家精神的底色與內核《瞭望》:新時代應該如何弘揚培育科學家的愛國精神?懷進鵬: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心懷祖國、情系人民的愛國精神是中國科技工作者心有大我、以身許國,為中國科技和社會發展貢獻一切的強大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