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院士評選爭議:當上就意味著住大房拿大錢?

2021-01-13 中國新聞網

人民視覺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6月舉行的兩院院士大會上指出,長期以來,我國院士制度在推動科技界出思想、出謀略、出成果、出人才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我國院士制度在實踐過程中也存在一些社會關注、科技界反映較突出的問題,比如有時院士遴選受非學術因素幹擾過多,有的地方和部門讓院士稱號承載了一些非學術的、帶有明顯功利性的負擔,有的人把有多少院士當作出政績的一個標誌。如此等等,都背離了我國院士制度的本義,必須加以糾正。廣大院士對這些現象也有意見。這些問題需要通過深化改革加以解決,使院士制度更加完善,真正守住學術性、榮譽性的本質。

  不久前,2015年院士增選結果出爐,這是去年兩院院士章程修改後首次增選,雖然沒有像往年那樣備受關注,但依然有一些議論。

  院士制度還存在著哪些問題,為何這麼多年一直引人注目?

  院士評選中存在搞關係、拉選票現象,對科研、教育的影響都不好

  我國自設立院士制度以來,遴選了一大批優秀科學家進入兩院,為我國科技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與此同時,由於各種原因,一些有違學術宗旨的事情也時有發生。

  張峰是北京某高校的資深研究人員,多年前他在學會工作時曾參與推薦院士候選人的工作。觀察近些年來自己所在研究領域的新增選院士情況,他越發感到存在這麼一個問題:雖然院士增選的標準是學術能力和實質貢獻,但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往往較難做到,拉關係、運作能力有時候倒成了重要因素,少數有真才實學、不會搞關係的科學家反而會落選。

  「一些想當院士的大學系主任、院長,會非常注意長期經營和本領域院士的關係。」張峰說,「比如,在平時開會、舉辦活動時就會特別有意請一些院士出席,不僅給他們特別的禮遇,還會送各種禮品。如果請的院士是從外地過來的,開完會後還會以『考察』為名,安排他們旅遊等。這種『迎來送往』的情況在學術圈多多少少存在。」

  在2014年6月的院士制度改革中,兩院新修訂了院士章程,其中取消了單位和歸口部門推薦,只保留「院士推薦」和「學會推薦」兩個渠道。在張峰看來,這一做法可能不太容易達到預期效果。

  「不少學會都是院士當家,院士推薦的話語權太大,不見得是好事。」他說,「我曾經工作過的學會,上世紀80年代推薦院士時非常認真,我們會徵求業界意見,擬出名單,還要由推薦委員會進行民主表決。但後來,流程慢慢變為由擔任學會常務理事的院士來敲定名單,其他人沒有多少發言權。」

  「雖然兩院院士章程中嚴禁候選人搞關係、拉選票,但他們所在的單位、省市依然會通過各種渠道幫候選人暗地裡『活動』。」據他了解,為了當上院士,候選者個人和所在單位花費不菲。

  「縮小院士推薦渠道旨在減少行政化的幹擾,但實際上很難做到。」他認為,這不僅難以遏制拉關係的做法,反倒可能因為推薦權在少數人手中,使「運作」變得更簡單了。

  「一些有能力、真正鑽研學問的人如果不會搞關係,有時連被推薦的資格也沒有。院士群體中,可能一開始不認真搞學問通過拉關係當上院士的人還比較少,後來這種人多起來後,風氣就變了。做研究是要耐得住寂寞的,少數學問不深的人當上院士,往往讓人心寒。」張峰說。

  某國立研究所的肖凡長期從事院士制度研究,是某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平時也關注院士問題。

  他認為,水平高的導師能夠培養、指導出優秀的學生,這些學生未來往往也能成長為該學科的科研骨幹。「缺少真才實學的人當選為院士,培養出來的可能也是善於鑽營關係的學生,而他們未來又可能成為院士。因此,院士增選如果不能真正回歸學術,對科研、對教育的長遠影響不好。」

  當上院士,往往意味著住大房、拿大錢,在科技資源配置上有更大話語權

  求學時,張峰有好幾位老師是院士。他回憶,老一輩院士平易近人,幾十年如一日地教基礎課。「當時的院士不比同級的老師多拿錢,房子也不比其他老師住得大。提到院士,我們無不由衷羨慕他們的學術貢獻、敬佩他們的為人。」

  兩院院士為我國科技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改革開放以來,載人航天、載人深潛、探月工程、雜交水稻等一系列重大成就,都凝結著兩院院士的汗水和智慧。院士還是國家重大科技決策的諮詢建議人,圍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科學技術和工程科技問題,組織開展了一系列具有戰略性、前瞻性的諮詢研究,取得了一大批重要成果,形成了許多政策建議,為國家科學決策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院士群體對科學發展確實有突出貢獻,應該給予一定的獎勵,但不該被莫名其妙賦予某些『特權』」,張峰說,時下,當上院士就意味著住大房、拿大錢。「在單位,院士分房總是最大的,工資也是最高的。近些年許多高校、院所為能招聘院士,開出數十萬元、數百萬元年薪的不在少數。」

  「除了一些物質利益,院士所擁有的學術特權更讓人無語。」張峰說,「在每年的項目評審中,院士比其他研究人員往往更容易拿到大額的研究經費。只要有院士牽頭,就比較容易爭取到數千萬元的研究經費。於是一些院士到處忙兼職,有的甚至在五六個單位領工資,為其爭搶科研資源和經費。」

  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主任李志民介紹說,實際上國家層面給予院士的物質待遇並不多。按照規定,院士人均享受國家規定的院士津貼,為每月1000元(免稅);資深院士每人每年享有1萬元的津貼,免予徵收個人所得稅。但是,院士所在單位常常會發放院士津貼,金額少則每月千把元,多則上萬元。一些科研單位與高校引進院士時,動輒給予上百萬元的補貼、房子和上千萬元的科研經費支持。

  北京某高校的教授齊斌認為,與物質、學術利益過度掛鈎,導致院士成為「炙手可熱」的「稀缺資源」,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院士增選中的暗箱操作。

  不過,齊斌表示,院士身上附著太多的利益、極個別院士甚至結成利益小圈子,這種現象也不能完全歸咎於院士。「很多時候是院士背後所在單位、機構的利益催生的。我身邊的院士朋友並沒想過要去獲取什麼個人『特權』——許多是被單位架上去的,有時候也身不由己。」

  「現在一些單位為了拿科學基金、擴大社會影響力、招到更好的生源,往往都打著院士的旗號。」張峰說。

  今年的院士增選比往年「清淨」了許多,說明院士制度改革的正面作用已經開始顯現

  「院士並不是神仙。」張峰說,現實中,社會已經把院士奉為至高無上、非他不可的「最高權威」。很多知名高校的校長,非院士不可;大多數學會的理事長,非院士不可;一些重點科研項目領頭人,也非院士不可。「如果是有真才實學、有責任心、有管理能力的院士,科研、行政擔子雙肩挑沒有問題。問題是科研是科研、管理是管理,兩者不是一股勁兒;院士的精力畢竟有限,雙肩挑都挑好很難,『賠了夫人又折兵』的失敗例子不在少數」。

  院士通常被當作所在領域的權威,對所在學科的發展,項目立項、評審上有較大的發言權。齊斌認為,當上院士,只表明過去的成就,並不代表現在還是最高水平,而且現代科學發展迅速,分工日益細化,迷信院士很容易出現「外行指導內行」現象,不利於學術民主、百家爭鳴。

  「即便是有真才實學,在科學面前也要保持敬畏心。現在有些人水平不怎麼高的,反而喜歡指點江山。歷史上真正的大科學家,對自己研究領域以外的事情大都非常謙虛,不輕易表態——一個科學家怎麼可能什麼領域都懂呢?」張峰對此頗有同感。

  張峰認為,從世界範圍的發展經驗看,科研和創新精力最旺盛的是20歲至40歲的年輕人,一些院士在科研資源分配上多吃多佔,不僅侵佔了本屬於他人的科研資源,還可能阻礙創新。

  他提起曾聽過的已故院士王選的一次演講。王選在演講中說:自己年輕正處於創造高峰時,因為他是小人物,得不到支持。等到50多歲創造力衰退時,什麼榮譽和支持都來了,實際上工作都不是他做的。「王選先生說的是大實話,對我觸動很大。現在情況也是如此,只是少有人站出來說真話。」

  「好多人迷信院士,實際上是迷信權威、害怕權力。」張峰說,同行不敢當面說意見,學生更少有敢講真話的了,久而久之,一些院士就自以為是、慢慢膨脹了。」

  齊斌指出,院士制度存在的不足和我國的文化傳統以及現階段發展的實際情況有很大關係。文化土壤的革新需要好幾代人的努力,完善現有體制機制或許可以收到較快的效果。

  受訪者還指出,與往年相比,今年的院士增選「清淨」了許多,說明院士制度改革的正向作用已開始顯現。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希望相關部門能按照中央要求積極作為,抓緊出臺、實施相關細則,讓我國的院士制度在創新發展中更好地發揮應有的正能量。

  (文中的人名均為化名。)

相關焦點

  • 國花評選引爭議 院士王文採:贊成牡丹梅花並為國花
    連日來,關於中國國花的評選引起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中國科學院93歲的院士王文採先生7月20日在家中手寫一份意見書,表示贊成「牡丹梅花並為國花」。這份意見書全文如下:「我國花卉植物資源十分豐富,堪任國花之選者眾多,人們愛之多,擇之難,割愛更難。
  • 為何顏寧會三次落選院士?我國科學院院士到底是如何評選的?
    顏寧在去年成為了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引起轟動,有網友扒了她的歷史發現這位清華才女曾三次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一下便在網絡上引起多番討論,其討論內容無非是顏寧是否夠格,或者是科學院院士的評判標準是否存在漏洞。那麼為何顏寧會三次落選院士呢?看看我國科學院院士是如何評選的或許就能得到答案了!
  • 為何顏寧會三次落選院士?我國科學院院士到底是如何評選的?
    顏寧在去年成為了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引起轟動,有網友扒了她的歷史發現這位清華才女曾三次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一下便在網絡上引起多番討論,其討論內容無非是顏寧是否夠格,或者是科學院院士的評判標準是否存在漏洞。那麼為何顏寧會三次落選院士呢?
  • 院士評選若無信,嚴謹學術不可期
    原標題:院士評選若無信,嚴謹學術不可期  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教授王正敏繼遭學生舉報其申請院士的論文涉嫌抄襲後,被媒體曝出四名院士推薦人「反悔」,聯名致信中科院,請求將其除名。
  •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評選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由選舉產生。這一傳統從1863年延續至今。不僅美國,幾乎所有國家的評選都差不多是這個樣子的,不同的是,評選材料來自哪裡,由多少個字組成!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評選,先由現任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發起提名,個人申請無效。
  • 人民日報:是時候改進兩院院士的評選標準了
    評選是否客觀、公正,不僅事關院士群體自身的尊嚴和公信力,更影響著廣大科技人員的努力方向和工作熱情,甚至海外留學人員的來去選擇。因為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屠呦呦被戲稱為「三無」科學家。無博士學位和留洋背景是「文革」前的歷史條件所致,落選院士則值得探究。據了解,前些年屠呦呦曾幾次被提名參評院士,但均未當選。
  • 揭秘貪腐落馬官員評選院士內幕:用權力換贊成票
    原標題: 揭秘貪腐落馬官員評選院士內幕:用權力換贊成票專題:聚焦重拳反腐  對2011年的那次院士評選,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雷志棟至今記憶猶新:一個名叫陳明憲的廳官,因參評院士第一次走進了他的辦公室。一年之後,陳明憲因涉嫌腐敗落馬。
  • 屠呦呦評不上院士,顏寧也不夠格,院士評選標準是不是該改改了?
    在中國,甚至在全世界,論貢獻沒有幾個人都比得上屠呦呦,但就是這麼一位功勳卓著的科學家,也當選不了中科院院士,還幾次落選。無獨有偶,現為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常居美國。顏寧在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在內的關鍵膜蛋白的結構生物學研究、跨膜物質運輸的結構生物學等領域做出了突出貢獻,入選了《自然》雜誌評選的「中國科學之星「、2019年度「求是傑出科學家獎」,並且當選了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要知道美國外籍院士評選條件比我們嚴格,但是仍然當選不了中科院院士!
  • 諾獎頭銜的屠呦呦又一次落選院士!中科院院士的評選標準是什麼?
    看到這個消息只能用遺憾來表達自己的心情,在中國科研界被評為院士是對其科研能力的最好的肯定,是無上的光榮。能得到諾獎的肯定想必屠呦呦的科研實力毋庸置疑,那是什麼原因導致她老人家一直無法獲得中國科學院院士的頭銜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看一下我國是如何評選院士的:1.增選院士每兩年進行一次,每次增選總名額不超過60名。
  • 羊城晚報:王正敏事件拷問院士評選機制
    原標題:羊城晚報:王正敏事件拷問院士評選機制  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正敏被舉報存在學術不端的事件在繼續發酵。日前,王正敏當年申報院士時的7名推薦人中,有4名院士向中國科學院遞交了聯名信,稱王正敏在申報院士時確實存在造假行為:一是他將個人專著拆分成14篇文章,發表在他自己主編的雜誌上,這些都是「假論文」;二是他把非研究性的一般性文章(43篇),冒充正式論文放入申報材料,這是地地道道的學術造假。他們建議撤銷王正敏的院士資格。
  • 院士是怎麼評選出來的?第一批院士都有誰?
    中國工程院選舉產生了67名中國工程院院士和18名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做為學術界最高榮譽稱號,這些「牛」人是怎麼評選出來的,院士制度又是怎樣確立的?小編帶你大致了解一下!
  • 10名南山學子當選新科「小院士」 第五屆少年創新院小院士評選總...
    深圳新聞網訊(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記者 楊渝嘉)11月1日,2019年第五屆南山少年創新院小院士評選總決賽在南山外國語學校在科華舞臺上,他們以創意點睛生活,以創新服務社會,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心靈手巧,傳遞了一份份智慧和希望。據悉,賽事歷經初評、複評兩次評選,從南山全區100多位申報的中小學生中產生19位提名小院士入圍總決賽。最終,10名學生脫穎而出,當選新科「小院士」。
  • 北大前院長饒毅惜敗武大副校長舒紅兵,落選院士存在爭議
    經過一番探索,饒毅教授攜手施一公教授在世界權威期刊「自然」上發表了一篇關於國內科研現狀的文章,內容直指當時國內的科研氛圍、清華大學施一公教授、中國科學院高福教授一起參與競爭,卻在首輪評選中就被淘汰,最終武漢大學的舒紅兵教授當選為院士。
  • 中國科學院院士不認可顏寧和屠呦呦:說明院士評選制度真「病了」
    中國科學院作為國內科學領域的頂級殿堂,曾有無數人獲得「中科院院士」稱號,他也成為無數追夢人的夢想。然而,屠呦呦女士和顏寧女士未能入選中科院,成為所有人詫異的焦點,人們在好奇:中科院院士評選標準,是不是真的病了?
  • 中科院院士VS美國科學院院士,哪個含金量高?
    最近,我國一些科研領域人才在國內落選院士,卻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頗受大家爭議,從近些年來看,落選中科院院士,而被挖走成為美國科學院院士的不止顏寧一人,連大家熟知的袁隆平,曾經就三次落選中科院院士,卻早已成為美國科學院院士了。
  • 落選中國院士的顏寧兩年後當選美國外籍院士,是實力還是運氣?
    二、2019年遺憾落選中國院士關於顏寧教授的落選,產生的爭議似乎要遠遠大於屠呦呦先生。因為顏寧並不是沒有參與中國科學院院士的評選,只是非常遺憾地落榜了。2019年一則「顏寧落選中科院院士負氣出走清華」的新聞消息刷遍了學術界的論壇,當然這樣譁眾取寵的新聞多半是存在誤導性的,但是仍然有很多人為顏寧教授感到不平。
  • 兩位清華美女教授,國內評選院士落選,為何在美國能成功當選?
    在中國,對院士的選拔要求可以說非常之高,每年都有許多科研大咖爭相入選,可最終入選院士的卻很少。而有些著名的科學家在我國沒有取得院士的稱號,但卻在美國被授予院士稱號了。而且這樣一位才華橫溢的教授,既有才華橫溢又有科學研究能力,在國內院士評選中,也與李飛飛教授不相上下。顏寧教授作為國內分子生物學領域的權威人物,也多次參加國內院士評選,同樣是第二次入選。2017年,顏寧教授因種種原因,離開清華大學,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任教授,在美國工作兩年後,他也參加了美國院士評選,最終成功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 兩位清華美女教授,國內評選院士落選,為何在美國能成功當選?
    對我國絕大多數的科研工作者來說,院士這個稱號不僅是最高的科研學術榮譽,而且是對自己科研實力的有力肯定。在中國,對院士的選拔要求可以說非常之高,每年都有許多科研大咖爭相入選,可最終入選院士的卻很少。而有些著名的科學家在我國沒有取得院士的稱號,但卻在美國被授予院士稱號了。
  • 感念「屠呦呦獲諾獎五周年」,痛憶饒毅競選院士失敗九年
    每次想到這個因為未曾評選上院士,屢受錯位關注的老人,內心都有一陣灼痛。在老將心中,屠呦呦評不評上院士,還真不算是個事。不過,有些人能擊敗饒毅評上院士,有些院士幹的那些價值扭曲、侮辱生命的醜行,在我心才是最為不平之事。希望這篇文章,能讓真正的科研者心安,讓虛偽的假道學臉紅!用心之作,誠摯自薦,願君精讀。
  • 答讀者問: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如何評選?
    編輯同志:中國科學家高福和顏寧日前入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引發熱議。請問美國國家科學院是如何確定院士、包括外籍院士人選的?北京讀者劉聰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標誌著科學家個人學術成就獲得高度認可。目前,美國國家科學院有2347名院士(Members)和487名外籍院士(Foreign Associ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