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計劃改變投稿方式 院士權利被削弱

2020-12-01 科學網
PNAS計劃改變投稿方式 院士權利被削弱
新規則要求所有非院士投稿人直接投稿,並經受同行盲審

 

據《科學》網站報導,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計劃於2010年7月1日開始改變投稿方式,要求所有非院士投稿人直接向PNAS投稿,並經受同行盲審。

 

作為一本權威的綜合性科技期刊,PNAS一直有著自己獨特的投稿方式,其中一類稿源方式名為Track One。在這種方式下,作者將文章交與一個美國科學院院士(含外籍院士)進行「交流」(communicate),由該院士邀請相關專家進行審稿,然後該院士再向PNAS推薦發表。與傳統的同行評審相比,院士有權選擇評審編輯,這無疑會提升文章被接受的機會。在2009年PNAS發表的3133篇文章中,大約390篇是通過Track One方式被接受。

 

PNAS此次計劃廢除的即為Track One方式。大多數科學家都覺得,經由院士推薦,文章被接受的機會肯定會大一些,這樣有時難免會出現貓膩。而且這種方式經常會讓許多院士陷入尷尬處境,因為經常會有朋友請求推薦不怎麼合格的文章。此外,院士有權選擇評審人也會造成把關不嚴的現象。諸此種種,導致Track One的文章水平下降,PNAS也因而被人戲稱為「Passed over by Nature And Science 或Papers Not Accepted in Science」,終於使得PNAS下決心廢棄這種方式。不過,這種改變並不影響院士在向PNAS提交自己文章時所享有的特權。

 

PNAS主編Randy Schekman表示,大多數編委會成員都強烈支持這種改變,超過80%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也支持廢除Track One。不過也有少數人反對這一改變,他們認為Track One為創新性和特異性文章提供了發表途徑。對此,Schekman認為,另外一種審稿機制——作者建議審稿人名單——會確保這類特殊文章得到公正評審。(科學網 梅進/編譯)

 

更多閱讀

 

 

 

相關焦點

  • 哈佛大學科學家撰文為PNAS投稿方式辯護
    哈佛大學科學家撰文為PNAS投稿方式辯護
  • 《權利的悖論》,有錢人的道德感會被削弱?
    因為擁有權力的感覺,會削弱人們的同理心,設身處地看待問題的能力和道德感。而反過來,在這個現代社會,只有具有同理心,願意真誠溝通並且能為集體帶來利益的人,才能獲得權力。這就是,你所依仗的東西,幫你獲得了權力,而權力的到來卻在削弱著你的依仗。
  • PNAS:昆蟲體色的改變 有時會致命
    西南大學家蠶基因組研究團隊利用家蠶進行研究發現,昆蟲體色的改變,有時會非常致命。該成果近日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PNAS上在線發表家蠶剛孵化時形如螞蟻,故稱蟻蠶。正常蟻蠶體色為黑色,一種伴性赤蟻(sch,sex-linked  chocolate)突變,純合型具有巧克力色的體色。由於該基因位於家蠶Z染色體上,所以雜合型只有雌蠶變成了巧克力色,而雄蠶仍然為黑色。
  • 老虎證券ESOP:乾股or員工持股計劃,你pick哪種股權激勵方式
    今天著重介紹最後的兩種股權激勵工具,乾股和員工持股計劃。二者在股權激勵方式有著明顯的不同。  作為上市公司優先選擇的股權激勵(ESOP)合作夥伴,讓老虎證券ESOP團隊帶你一探究竟。  乾股  乾股指的是激勵對象沒有出資就能獲得公司股份的「權利」。
  • 裁判賞析 | 馬庫什權利要求的修改方式
    ,故修改文本2也不能被接受;(3)修改文本3將權利要求1中第一種化合物修改為實施例Id32的結構,並刪除了第二種化合物的IIb和IIc,並認為專利覆審委員會有過在無效階段允許將權利要求改為實施例化合物的先例,然而,在《專利審查指南》沒有明確哪種類型的案件可以存在例外的情況下,在具體審查實踐中,個別案件對《專利審查指南》一般規定的突破不代表整體規則的改變,因此修改文本3也不能被接受
  • PNAS:大腦迴路的運作方式
    一項研究說,大腦迴路可能是以一種類似於網際網路的互相連接的反饋網絡方式組織起來。科學家長久以來認為大腦是一種自上而下的等級,最晚進化出來部分(諸如新皮層)處於命令鏈的頂端。但是近來的報告提示了一個反饋網絡迴路。為了研究大腦迴路的結構,Richard H. Thompson 和Larry W.
  • 【PNAS】未來十年新領域!何勝洋院士等綜述植物韌皮部-昆蟲-病原菌相互作用研究的挑戰與問題!
    2019年11月11日,PNAS雜誌在線發表了來自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姜豔娟組和美國科學院院士何勝洋組聯合通訊
  • 美《國家科學院院刊》取消特權投稿
    PNAS總編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生物學家蘭德·舒卡曼院士說,PNAS的第一通道投稿方式湧現了許多高引用率的論文,但也承認院士們有時濫用了這種特權。
  • PNAS:地球環境研究所揭示化石燃燒源水汽對於關中地區冬季霧霾貢獻
    論文第一作者為中科院地環所邢萌副研究員,安芷生院士、曹軍驥研究員、鮑惠銘教授為論文的通訊作者。該研究受到了中科院B類戰略先導專項、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國家大氣研究計劃等項目的資助。文章相關信息:DOI:https://doi.org/10.1073/pnas.1922840117 本文來源: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 公眾號歡迎投稿 & 投稿詳情 & 點擊查看直接加小編微信(ID:dihuahome)向本公眾號投稿
  • PNAS:細胞分化過程中竟然會改變「身份」?
    但新發現這類黑色素細胞則改變了這種認知。這種改變的能力使得斑馬魚黑色素細胞成為理解細胞如何分化的良好研究模型。作者說,這一發現可能對再生醫學產生影響,研究人員可能希望利用已經存在的細胞來製造各種細胞類型的替代組織。這種能力可用於治療中風,脊髓損傷,心臟病發作或其他創傷後的患者。
  • 投稿指南
    投稿指南一、稿件要求:1、稿件內容應該是與某一計算機類具體產品緊密相關的新聞評論、購買體驗、性能詳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論點中立,論述詳實,能夠對讀者的購買起到指導作用。文章體裁不限,字數不限。2、稿件建議採用純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請註明插圖位置。插圖應清晰可辨,可保存為*.jpg、*.gif格式。
  • PNAS:中科院的敲門磚
    PNAS這本期刊總結起來有4大特點:1, 全球性62%的投稿來自美國以外地區,作者分布廣泛。95%的投稿來自作者直接投稿而非美國院士專享綠色通道。2, 投稿初稿無需調整格式投稿的時候不需要根據雜誌的要求調整正文、參考文獻和圖片等格式。3, 審稿和上線速度快首次投稿成功到第一次決定平均時間3周。文章接收後4-5周online。
  • 他,培養了3位院士,投稿國內期刊居然被退稿,理由令人哭笑不得
    院士,是我國學術界的最高榮譽。培養出一名院士的難度根本無法估計,這需要老師的水平,學生的能力,正確的科研方向,突出的科研成果等等多方面的結合。尤其是獲得突出的科研成果極端困難,因為科研本身就是一個試錯的過程。能否出成果除了科研人員本身的實力和努力外,還需要一定的運氣成分。但有這麼一位學者,本身就是院士,還培養出了3名院士,被稱為一門4院士。
  • SCI論文投稿實戰總結:充分了解目標期刊,提高投稿命中率
    導語11月26日,投必得邀請PCM 期刊編輯部主任熊婉老師為大家進行了主題為充分了解目標期刊,提高投稿命中率的直播講座。本次直播,熊老師結合圖文實例,主要從選擇目標期刊、如何與編輯進行交流以及PCM 期刊介紹等方面為大家進行了講解。熊老師的講解通俗易懂、妙語連珠,且實戰性高,對科研工作者論文的投稿具有指導意義。
  • 講座預告 | 中科院邢定鈺院士:物理學改變世界
    這次我們邀請了中國科學院邢定鈺院士結合自身科學研究的經歷講解物理學如何改變了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如何改變了整個世界帶領廣大研究生同學體驗物理之美【主講人】邢定鈺【主題】物理學改變世界、數理學部常委,南京大學物理學院博士生導師,教授,南京微結構國家實驗室(籌)主任,「量子調控」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的項目首席科學家。
  • PNAS:感知溫度的脂肪細胞
    Bruce Spiegelman及其同事發現,儘管缺乏β-腎上腺素受體(β-AR)的小鼠的褐色脂肪的生熱作用被削弱,在暴露於寒冷之中的時候,這些動物顯示出了皮膚下面的白色皮下脂肪層的產熱基因的表達增加,這提示皮下脂肪細胞可能通過一個與β-腎上腺素受體(β-AR)無關的路徑調控產熱。
  • 鍾南山院士:5G+智慧醫療,未來將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
    11月26日,2020世界5G大會在廣州舉行,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通過視頻分享了他對5G+智慧醫療的體驗和展望。 視頻來源:世界5G大會組委會 鍾南山表示,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來襲,在國家的堅強領導下,特別是實施了群防群控的策略,經過全國上下共同努力,我們終於取得了疫情防控的初步勝利。「今天我們在廣州相聚,舉辦本次世界5G大會,是極不容易的」。
  • 美國工程院院士李凱:中國863計劃是失敗的
    唯有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才能夠做出相應的改變。美國工程院院士李凱就曾表示:中國863計劃是失敗的。中國863計劃指的是1986年3月,中國批准的《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綱要》。自此,中國的科技發展邁入了新的紀元。然而對於李凱院士的說法,確實有著一定的道理。
  • 中科院院士樊春海:DNA機器人將改變人們對疾病以及治療學的看法
    10月31日,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科學前沿話題講堂邀請中科院院士樊春海,就DNA製成的納米級機器人做專題報告。資料顯示,樊春海是中國科學院院士。2004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2007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激進資助,2012-2016年任科技部納米973首席科學家。
  • PNAS|深度解析擬南芥中PCH1在調控光、溫度和晝夜節律信號中的作用
    黑暗條件下生長4天的Col-0和YHB-YFPphyB-9幼苗的下胚軸長度對比原文連結:https://www.pnas.org/content/116/17/8603 為了能更有效地幫助廣大的科研工作者獲取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