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利的悖論》,有錢人的道德感會被削弱?

2020-12-05 蛋殼花生

1、一個實驗

有一個實驗,大家來猜一下結果。

社會心理學家請來一群收入水平完全不同的人,讓他們在電腦上玩擲骰子的遊戲。

每個人投擲五次,然後讓他們把5次投的點數之和告訴研究人員。

如果點數之和超過12點,那麼就能獲得50美元。

如果剛好是12點,或者低於12點,那麼什麼都得不到。

但是,並沒有人會核實他們說的是真是假,而且這個骰子被設置成永遠達不到12點以上。

也就是說如果被測試的人誠實的話,他們永遠得不到50美元。

好了,問題來了,你覺得單純從收入來看,是收入偏少的人更傾向於說謊?還是收入更高的人呢?

按照我們正常的直覺,這50美元對於存款100美元的人,和存款100000美元的人來說,分量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你也許會判斷,肯定是100美元存款的人,更容易說謊。

然而,事實上卻是身家更加富有的參與者,更有可能通過撒謊來贏得這50美元的獎勵。

是不是覺得非常的不可思議?印象中富有的人不是素質應該更高,而且對於金錢的誘惑抵抗能力不是應該更強麼?

為什麼會這樣呢,你腦子中是否冒出了「為富不仁」,不是應該「倉稟實而知禮節」嘛?

這一切,都關於權力。

2、權力的悖論

加州大學伯克利心理學教授達契爾·克特納有一本書,叫做《權力的悖論》。

在書裡,克特納教授幫我們把權力的來源,影響和失去的過程都理了一遍。

權力的悖論,就是我們獲取權力需要同理心、需要幫助他人,需要品格,但是當一個人通過這些獲得了權力以後,就容易受到權力的誘惑,開始濫用權力,然後反而會更快的失去權力這麼一種過程。

因為擁有權力的感覺,會削弱人們的同理心,設身處地看待問題的能力和道德感。

而反過來,在這個現代社會,只有具有同理心,願意真誠溝通並且能為集體帶來利益的人,才能獲得權力。

這就是,你所依仗的東西,幫你獲得了權力,而權力的到來卻在削弱著你的依仗。

這也是為什麼上一個實驗中,那些更富有的人,那些掌握了權力的人,反而道德感更弱的原因。

也許你會覺得,權力不是只有領導,只有掌權者當官的才有的麼?

那是我們把權力定義的太狹隘了,權力兩個字,真正走入大眾視野,和政治聯繫起來,那也是馬基雅維利寫出《君主論》之後的事兒了。

其實權力的本質,是一種改變他人狀態、對周圍的事物和關係造成影響的能力。

或者說權力和影響力有時候是一回事兒。

而影響力,是一直存在於歷史中,一直存在於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並且它和我們每個人都有關係。

為什麼更富有的人會受權力的影響呢?

因為「富有」本身就能給他們帶來影響力。

克特納教授對此做了一系列的實驗,讓實驗者分別回憶自己掌權的經歷,和回憶自己被影響的經歷,然後分別對一張只露出眼睛的照片猜測對方的表情。

結果發現,回憶自己掌權的人準確率遠遠低於回憶自己被影響的人。

也就是說,在回憶你掌權的過程中,權力削弱了你的共情能力。

除了同理心,克特納教授還發現擁有權力的人更容易闖紅燈,更容易在被警察攔下來以後訓斥回去,更容易在吃東西的時候吧唧嘴。

沒錯,權利也在削弱一個人的道德感。

這時候你是否想起了你那個在電梯裡抽菸的經理?那個總是在你午休的時候大聲說話的上司?那個你很詫異為什麼這麼沒有素質的某某老闆?

這時候,也許有錢人們的「為富不仁」,當官的「仗勢欺人」,並不僅僅是偏見,而是真正有其內在的社會心理學邏輯在。

權力和掌權的狀態,的確會消磨一個人的同理心和道德情操,讓一個人變得自私自利而且容易衝動。

3、謙卑心態

權力的悖論,悖論的關鍵就是你想要繼續權力,你就得保持同理心和道德感,但是持續持有權力就會削弱你的這些品質。

所以,如果你想要長久的保持權力,就不得不和這個削弱作用做內在的鬥爭。

你得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在這個方面做更加努力的修行。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有錢人,很多政治人物,在道德和修養上會更加的嚴格要求自己的原因。

因為對他們來說,一不小心就容易被權力帶走,就容易陷入深淵。

只有這樣,你的權力才會不被削弱,才能繼續保持你的影響力。

否則,當權力開始削弱的時候,往往也就是武力出現的時候。

很多極端的暴力行為,背後都是面子的事情,都是尊嚴的事情,而這些事情往往都是個人影響力不夠的原因。

所以,人們在權力被削弱的時候,就會訴諸於武力。

在戀愛中,那些更容易用強制的方式對待另一半的人,往往是在社會中沒有什麼影響力的人。

就像那些在外面吃了虧,回家對家人發脾氣的人也是如此。

校園霸凌也是,那些實施霸凌的人,往往是在家庭、學校、甚至社會中無法獲得地位、尊重、平等對話權、最沒有影響力的人。

而且這些霸凌的人,到最後沒有一個真正混的好的。

因為真正的權力,或者說影響力從來不是靠霸權來獲得的,而是靠同理心,靠為他人著想的能力,靠很強的溝通的能力和道德品格。

只有你擁有了這些,別人才會賦予你權力。

而你要做的,就是好好使用者權力,並時刻回頭自我檢查,你是否陷入了權力的悖論。

所以,請保持謙卑。

相關焦點

  • 道德悖論研究探賾
    其內蘊的悖論是:「先拿」、「拿小」者「不自覺」地把「不道德」的惡名留給了「後拿」、「拿大」者,前者道德價值的實現是以犧牲後者的道德人格為前提、代價的;假如「後拿」、「拿大」者也是一個講道德的人,則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兩人因相互謙讓而「拿」不成,「分蘋果」失去實際意義;假如「後拿」、「拿大」者是一個不講道德的人,「先拿」、「拿小」者的行為價值則意味著姑息和縱容甚至培育了「後拿」、「拿大」者的不道德意識
  • 421聯考申論真題分析--動物的平等倫理權利
    421聯考申論真題分析--動物的平等倫理權利  ——華圖2012年四川、黑龍江公務員考試申論命題的分析    2012年的川、黑兩省公務員考試已經閉幕,考前的焦慮、緊張、期待、渴望等各種複雜的情緒已經歸為平靜。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廣大考生在考場上對這次的申論命題肯定頗感意外。
  • PNAS計劃改變投稿方式 院士權利被削弱
  • 「電車悖論」:一場1:5的生死局,人性和道德的考驗,無人能倖免
    電車難題,亦稱電車悖論。最早由哲學家Philippa提出,具體內容為:五個無辜的人被犯罪分子綁在了電車軌道上,他們面對的是一輛即將而來失控的電車,當然充當「上帝」角色的你,有機會拉動轉撤器,讓電車開到另一條軌道上,但同時另一條軌道上也被綁了一個人,1:5的生死局,你會怎麼選擇?
  • 陳根:人工智慧呈現「泛在智能」,「電車悖論」下的制度建設
    毋庸置疑,未來會有更多產業將與智能技術進行創新融合,催生出更多新業態、新模式。 從電車悖論到制度建設在全面進入泛在智能時代的同時,圍繞著人工智慧實用性和倫理問題的爭議也愈發激烈。無人駕駛領域的「電車悖論」之所以常被討論,就在於其涉及到的並不是簡單的算法問題,而是更重要的道德問題。原本並沒有這麼多辯論,是因為每個人有不同的道德,在車禍中,人們不得已要犧牲誰的時候,每個人會依賴自己的道德做決定。所以在全社會,看到的是一個多樣化的選擇結果:有的人更保護乘客,有的人更保護路人,有的人先保護老人、有的先保護小孩、婦女等等。
  • 動物權利論的要害是反人類
    然而,正如波普爾所言,對於一個理論只能證偽,不能證實,這樣的證明無害的「證據」在邏輯上是永遠不會存在的,相反那些被廣泛應用的技術無不是已經被證明「有害」的:汽車會撞死人,電會電死人,吃藥有副作用。但是每個人都有權利根據自己的對於利害的權衡,選擇是否使用某項技術,所以技術是無罪的,「罪」在選擇者。
  • 李劍 | 動物為何擁有權利?——兼論強、弱兩種動物權利論
    動物擁有權利的必要前提是動物有屬於它自身的利益,而進一步考察動物擁有權利的理由,讓我們可以主張動物也擁有一定程度的道德權利。對「動物與人是否平等」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可以區分強、弱兩種版本的動物權利論。強的動物權利論主張動物與人平等,這會導致捕食問題等特別的困難和荒謬結論,辛格與雷根對捕食問題的解決都不成功。
  • 承認動物權利
    ■ 王曉華隨著歸真堂事件引起的討論逐漸深入,一些學者提出:我們必須尋找動物保護事業的邊界,否則,被道德感驅使人們就會最終迷失於無規則的遊戲中。在有些人看來,承認動物權利就是不可逾越的底線。「承認動物成為權利的主體,這就斷難接受了,假如這世上有什麼事情可稱作『大是大非』的話,這就是。」對於見證了近年來許多論戰的我來說,這個論調並不陌生。每當涉及弱勢群體的爭論出現時,總有人會站出來說:「他們只適合關心,不適合擁有權利,我們不應該越過這個邊界。」然而,我們真的有理由設定這個邊界嗎?事實上,近年來改革的基本方向是:給無權利者以權利。
  • 深度|《三體》:從生命到宇宙,文明的延續能捨棄「道德」嗎?
    一個道德上的終極難題:假設一輛火車即將要撞上前方的障礙物,這時你有一個機會可以改變軌道,但此時另一邊的軌道上有三個人正在檢修,你是會選擇犧牲那三個人?還是會選擇犧牲整個火車上的乘客?這就是倫理史上著名的「電車難題」。
  • 所謂動物權利
    關於動物權利及其保護的必要性,從邏輯上講,似乎有如下三種論證思路:第一,保護動物是為了更好地保護環境以及物種多樣性,進而更好地保護人類;第二,保護動物是人的惻隱之心的必然要求,並且也有利於提升人類社會的道德水準;第三,保護動物就是為了保護動物本身,因為動物與人類一樣,都為天地所化育因而也有同樣的生存、發展之權利。
  • 書摘|《為權利而鬥爭》
    這完全適合於國家間的生活;因為在此,每一個國家是完全獨立的,沒有更高的權力為它擔負起主張自己權利的憂愁;我只需回憶一下上文的一平方公裡的例子,以此表明,那種生活觀:根據爭議標的之實際價值來決定抵抗不法,對國家間的生活將意味著什麼。然而,一個我們處處試圖對其 試驗,被證明是完全不可想像的,是權利的毀滅的準則,也許不能(p21)被稱為是正確的,即使其致命的後果例外地通過其他有利情況而被削弱。
  • 目前無解的道德難題:電車難題及其延伸問題
    千鈞一髮之際,你發現有一條側軌,側軌上只有1個修理工,且電車的方向盤沒有壞,那麼問題來了:你會為了救5個人而轉動方向盤,讓電車駛向側軌嗎?這就是經典的電車難題,也稱電車撞人悖論。大多數人表示,如果自己是那位電車司機,會選擇變軌。
  • 潘洛斯階梯,以及8個經典悖論!
    步行的時候這個現象通常會被A.背景環境、B.踝關節的姿勢(或者說傾角)、C.,甚至完全無法發覺);     C.依靠「臺階運動」扭曲攀登感,長期的上坡或者下坡都會給自身帶來比較明顯的「費力」或者「省力」感,但如果只是幾步的上下坡感覺就會很小,如果中間夾雜上上下臺階的動作,這個效應也會被剔除;     臺階「平面」小角度上揚     人體對於角度的感知是有不敏感區的
  • 法解伽利略落體實驗:侵權者和受害者的權利同等重要
    這個思想實驗大致可描述為:假設亞里斯多德的說法是正確的,那麼當一個輕的物體和一個重的物體綁在一起從高處下落,重的物體下落速度快,此時兩個物體之間的繩子會被拉直,從而輕的物體對重物會產生一個阻力,使得下落速度變慢;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兩個物體綁在一起以後的質量應該比任意一個單獨的物體都大,那麼整個系統下落的速度應該最快。正是有這個變慢與變快的悖論存在,證明了亞里斯多德的理論是錯誤的。
  • 「戴著口罩吃東西」:一個誕生在列車上的經典悖論
    有一個悖論性質的命題在疫情下誕生了不摘口罩沒法吃東西,要吃東西就必須摘口罩,能既戴著口罩又能把東西吃了嗎?細想一下,比較經典,足夠讓很多人思考人生了。如果你登上列車,到了飯點,就會看到乘務員推著小餐車一路吆喝著過去,而就在這種時刻,你也會聽到車廂的喇叭上有這樣的提示:疫情期間,請大家戴好口罩,在車廂中不要亂跑之類的提示。所以,那位先生呵斥摘口罩吃東西的女孩:到底是正義的呼聲,還是道德的綁架呢?
  • 永久的矛盾:記者的職業職責與道德邊界
    摘 要:著名的照片「飢餓的蘇丹」曾引起社會關於記者新聞道德的大討論,而其背後所反映的記者的職業責任和記者作為「社會人」的社會道德之間的矛盾也在各種新聞事件中屢見不鮮。對待這種由於社會角色的多樣性和角色與角色之間的權利、義務和行為模式的不一致帶來的倫理困境,有必要尋求一個兩者平衡的「度」。
  • 動物也有權利,那麼AI呢?
    但是,如果「將心比心」或者「人類主宰」是我們的道德原則,那麼具有先進大腦、又受到人類監護的人工生命為什麼就是例外呢?不過,在思考人類對於機器人的義務、或者機器人對於人類的義務之前,我們還是應該先來確定動物應該享有的權利。動物該有多少權利?有一個簡單的例子或許可以稍微理清一些頭緒:想想魚類。對於它們,我們應該抱有D·H·勞倫斯所說的「激烈而絕對的道德心」嗎?
  • 動物也有道德感?
    但是博爾德科羅拉多州大學的生態學家馬克•別可夫教授認為,道德規範「硬性接入」所有哺乳動物的大腦中,提供了一種「社交粘合力」,使得那些好鬥成性和好競爭的動物可以在群體中和平共處。他從全世界收集的證據顯示,不同種類的動物似乎都有一種內在的公平意識,表現出同情,幫助其他處於困境中的動物。
  • 什麼是外祖父悖論?它為什麼會自相矛盾?平行宇宙或許是答案
    引言:有關於穿越的話題一直以來都是人們感興趣的,因為穿越回去能夠體驗截然不同的生活,人生也會有巨大的改變。然而現實中時空穿越是不存在的,因為有許多悖論還未被解決,例如外祖父悖論。那麼你知道什麼是外祖父悖論嗎?一直以來人們都在討論一個問題,時空穿越到底能否實現?
  • 荒謬的「動物權利」
    作者知道,僅僅強調「動物很可愛,動物是人類的朋友」不足以阻止別人虐待動物,所以只有從邏輯上論證動物也擁有道德和法律上的權利,才能以法律的強制力對虐待動物的行為施予約束。 這是當然的了,說(某些)動物可愛不過是種主觀的審美情趣,並沒有絕對的價值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