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個實驗
有一個實驗,大家來猜一下結果。
社會心理學家請來一群收入水平完全不同的人,讓他們在電腦上玩擲骰子的遊戲。
每個人投擲五次,然後讓他們把5次投的點數之和告訴研究人員。
如果點數之和超過12點,那麼就能獲得50美元。
如果剛好是12點,或者低於12點,那麼什麼都得不到。
但是,並沒有人會核實他們說的是真是假,而且這個骰子被設置成永遠達不到12點以上。
也就是說如果被測試的人誠實的話,他們永遠得不到50美元。
好了,問題來了,你覺得單純從收入來看,是收入偏少的人更傾向於說謊?還是收入更高的人呢?
按照我們正常的直覺,這50美元對於存款100美元的人,和存款100000美元的人來說,分量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你也許會判斷,肯定是100美元存款的人,更容易說謊。
然而,事實上卻是身家更加富有的參與者,更有可能通過撒謊來贏得這50美元的獎勵。
是不是覺得非常的不可思議?印象中富有的人不是素質應該更高,而且對於金錢的誘惑抵抗能力不是應該更強麼?
為什麼會這樣呢,你腦子中是否冒出了「為富不仁」,不是應該「倉稟實而知禮節」嘛?
這一切,都關於權力。
2、權力的悖論
加州大學伯克利心理學教授達契爾·克特納有一本書,叫做《權力的悖論》。
在書裡,克特納教授幫我們把權力的來源,影響和失去的過程都理了一遍。
權力的悖論,就是我們獲取權力需要同理心、需要幫助他人,需要品格,但是當一個人通過這些獲得了權力以後,就容易受到權力的誘惑,開始濫用權力,然後反而會更快的失去權力這麼一種過程。
因為擁有權力的感覺,會削弱人們的同理心,設身處地看待問題的能力和道德感。
而反過來,在這個現代社會,只有具有同理心,願意真誠溝通並且能為集體帶來利益的人,才能獲得權力。
這就是,你所依仗的東西,幫你獲得了權力,而權力的到來卻在削弱著你的依仗。
這也是為什麼上一個實驗中,那些更富有的人,那些掌握了權力的人,反而道德感更弱的原因。
也許你會覺得,權力不是只有領導,只有掌權者當官的才有的麼?
那是我們把權力定義的太狹隘了,權力兩個字,真正走入大眾視野,和政治聯繫起來,那也是馬基雅維利寫出《君主論》之後的事兒了。
其實權力的本質,是一種改變他人狀態、對周圍的事物和關係造成影響的能力。
或者說權力和影響力有時候是一回事兒。
而影響力,是一直存在於歷史中,一直存在於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並且它和我們每個人都有關係。
為什麼更富有的人會受權力的影響呢?
因為「富有」本身就能給他們帶來影響力。
克特納教授對此做了一系列的實驗,讓實驗者分別回憶自己掌權的經歷,和回憶自己被影響的經歷,然後分別對一張只露出眼睛的照片猜測對方的表情。
結果發現,回憶自己掌權的人準確率遠遠低於回憶自己被影響的人。
也就是說,在回憶你掌權的過程中,權力削弱了你的共情能力。
除了同理心,克特納教授還發現擁有權力的人更容易闖紅燈,更容易在被警察攔下來以後訓斥回去,更容易在吃東西的時候吧唧嘴。
沒錯,權利也在削弱一個人的道德感。
這時候你是否想起了你那個在電梯裡抽菸的經理?那個總是在你午休的時候大聲說話的上司?那個你很詫異為什麼這麼沒有素質的某某老闆?
這時候,也許有錢人們的「為富不仁」,當官的「仗勢欺人」,並不僅僅是偏見,而是真正有其內在的社會心理學邏輯在。
權力和掌權的狀態,的確會消磨一個人的同理心和道德情操,讓一個人變得自私自利而且容易衝動。
3、謙卑心態
權力的悖論,悖論的關鍵就是你想要繼續權力,你就得保持同理心和道德感,但是持續持有權力就會削弱你的這些品質。
所以,如果你想要長久的保持權力,就不得不和這個削弱作用做內在的鬥爭。
你得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在這個方面做更加努力的修行。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有錢人,很多政治人物,在道德和修養上會更加的嚴格要求自己的原因。
因為對他們來說,一不小心就容易被權力帶走,就容易陷入深淵。
只有這樣,你的權力才會不被削弱,才能繼續保持你的影響力。
否則,當權力開始削弱的時候,往往也就是武力出現的時候。
很多極端的暴力行為,背後都是面子的事情,都是尊嚴的事情,而這些事情往往都是個人影響力不夠的原因。
所以,人們在權力被削弱的時候,就會訴諸於武力。
在戀愛中,那些更容易用強制的方式對待另一半的人,往往是在社會中沒有什麼影響力的人。
就像那些在外面吃了虧,回家對家人發脾氣的人也是如此。
校園霸凌也是,那些實施霸凌的人,往往是在家庭、學校、甚至社會中無法獲得地位、尊重、平等對話權、最沒有影響力的人。
而且這些霸凌的人,到最後沒有一個真正混的好的。
因為真正的權力,或者說影響力從來不是靠霸權來獲得的,而是靠同理心,靠為他人著想的能力,靠很強的溝通的能力和道德品格。
只有你擁有了這些,別人才會賦予你權力。
而你要做的,就是好好使用者權力,並時刻回頭自我檢查,你是否陷入了權力的悖論。
所以,請保持謙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