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也有道德感?

2021-01-11 中國日報網

Until recently, humans were thought to be the only species to experience complex emotions and have a sense of morality.

But Prof Marc Bekoff, an ecologist at 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 believes that morals are 「hard-wired」 into the brains of all mammals and provide the 「social glue」 that allow often aggressive and competitive animals to live together in groups.

He has compiled evidence from around the world that shows how different species of animals appear to have an innate sense of fairness, display empathy and help other animals that are in distress.

Prof Bekoff, who presents his case in a new book Wild Justice, said: 「The belief that humans have morality and animals don’t is a long-standing assumption, but there is a growing amount of evidence that is showing us that this simply cannot be the case.」

WOLVES

Wolves live in tight-knit social groups that are regulated by strict rules. If a pack grows too large, members are not able to bond closely enough and the pack disintegrates. Wolves also demonstrate fairness.

During play, dominant wolves will 「handicap」 themselves by engaging in role reversal with lower ranking wolves, showing submission and allowing them to bite, provided it is not too hard.

Prof Bekoff argues that without a moral code governing their actions, this kind of behaviour would not be possible. If an animal bites too hard, it will initiate a 「play bow」 to ask forgiveness before play resumes.

ELEPHANTS

Elephants are intensely sociable and emotional animals. Research by Iain Douglas Hamilton, from the department of zoology at Oxford University, suggests elephants experience compassion and has found evidence of elephants helping injured or ill members of their herd.

In one case, a Matriarch known as Eleanor fell ill and a female in the herd gently tried to help Eleanor back to her feet, staying with her before she died.

In 2003, a herd of 11 elephants rescued antelope who were being held inside an enclosure in KwaZula-Natal, South Africa. The matriarch unfastened all of the metal latches holding the gates closed and swung the entrance open allowing the antelope to escape.

This is thought to be a rare example of animals showing empathy for members of another species—a trait previously thought to be the exclusive preserve of mankind.

DIANA MONKEYS

A laboratory experiment trained Diana monkeys to insert a token into a slot to obtain food. A male who had grown to be adept at the task was found to be helping the oldest female who had not been able to learn how to insert the token. On three occasions the male monkey picked up tokens she dropped and inserted them into the slot and allowed her to have the food.

As there was no benefit for the male monkey, Prof Bekoff argues that this is a clear example of an animal’s actions being driven by some internal moral compass.

CHIMPANZEES

Known to be among the most cognitively advanced of the great apes and our closest cousin, it is perhaps not surprising that scientists should suggest they live by moral codes.

A chimpanzee known as Knuckles—from the Centre for Great Apes in Florida—is the only known captive chimpanzee to suffer from cerebral palsy, which leaves him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handicapped.

Scientists have found that other chimpanzees in his group treat him differently and he is rarely subjected to intimidating displays of aggression from older males.

Chimpanzees also demonstrate a sense of justice and those who deviate from the code of conduct of a group are set upon by other members as punishment.

BATS

Vampire bats need to drink blood every night but it is common for some not to find any food. Those who are successful in foraging for blood will share their meal with bats who are not successful.

They are more likely to share with bats who had previously shared with them. Prof Bekoff believes this reciprocity is a result of a sense of affiliation that binds groups of animals together.

 

直到最近,人類還被認為是唯一能夠體驗複雜情感和擁有道德觀的物種。

但是博爾德科羅拉多州大學的生態學家馬克•別可夫教授認為,道德規範「硬性接入」所有哺乳動物的大腦中,提供了一種「社交粘合力」,使得那些好鬥成性和好競爭的動物可以在群體中和平共處。

他從全世界收集的證據顯示,不同種類的動物似乎都有一種內在的公平意識,表現出同情,幫助其他處於困境中的動物。

別可夫教授在新書《野外正義》中表明了自己的觀點,他說:「認為人類有道德觀而動物沒有,這是一個長期存在的誤解。但現在有越來越多的證據告訴我們,事實並非如此。」

 

狼生活在一個組織嚴密的社會團體中,受到嚴格規則的約束。如果一個狼群過度擴張,成員之間的聯繫便不夠緊密,狼群就會解體。狼群也會表現出公平性。

在嬉戲中,頭狼會與等級較低的狼進行角色交換,造成自我「妨礙」,順從地讓它們咬自己,當然前提是咬得不狠。

別可夫教授認為,如果沒有一套道德準則來約束它們,這種行為是不可能發生的。如果一個動物咬得太狠,它就要主動「鞠躬」來請求原諒,之後再繼續遊戲。

 

大象

大象這種動物非常喜歡群居,而且易動感情。牛津大學動物學系的伊恩•道格拉斯•漢密爾頓研究發現大象可以感受同情,另外還發現了證據顯示,大象會幫助象群中受傷或生病的成員。

有一次,一頭名為埃莉諾的母象病倒了,象群裡的一頭母象溫柔地幫助埃莉諾站起來,並一直呆在她身旁直到埃莉諾離世。

2003年,一個由11頭大象組成的象群救了一隻困在位於南非誇祖拉—納塔爾省一個圍場內的羚羊。母象頭領打開圍欄門上所有的金屬插銷,打開入口,讓羚羊逃走。

這被認為是動物對其他物種的成員表現出同情的一起罕見例子——以前這個特性被認為是只有人類才具有的。

 

黛安娜長尾猴

某實驗室訓練黛安娜長尾猴將一枚代幣放進投幣口以獲取食物。 一個動作熟練的公猴被發現會去幫助沒有學會投幣的一隻最老的母猴。這隻公猴三次撿起她掉下的代幣,把它們塞進投幣口,使她能夠獲取食物。

由於這樣做對公猴沒有任何好處,別可夫教授認為,這是動物行為受到某種內在道德指針導引的一個明顯例子。

 

黑猩猩

黑猩猩被認為是猿類中認知最發達,也是與人類親緣關係最近的,科學家們表示,它們的生活是遵循一套道德規範的,這一點也許並不會令人驚奇。

一隻名為「指節」的黑猩猩——來自佛羅裡達州的猿類中心——是唯一為人所知的患大腦性麻痺的被俘獲的黑猩猩,這種病讓它的身體和頭腦都患有殘疾。

科學家們發現,群體中其他的黑猩猩都對它另眼相待,它很少遭遇年長雄猩猩的惡意挑釁。

黑猩猩們還表現出一種正義感,那些背離群體行為準則的猩猩會遭到其他成員的攻擊,以示懲戒。

 

蝙蝠

吸血蝠每晚都需要飲血,不過有些蝙蝠找不到食物也屬常見。那些成功覓得食物的蝙蝠會和不成功的蝙蝠分享。

它們更有可能會與之前把食物分享給它們的蝙蝠分享。別可夫教授認為,這種互惠互利是一種合理加盟感造成的結果,而將動物維繫為群體的正是這種合作感。

(來源:英語學習雜誌)

相關焦點

  • 動物的道德是怎麼形成的?
    因為這些動物不再只是遵從個體欲望,而是開始關愛其它群體成員。人作為一種高級動物,在人的身上,道德更是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那麼,在自私的天性下,動物的道德是如何形成的呢?「溫血」使得我們的大腦變聰明恆溫動物是由變溫動物進化而來的。
  • 與其他動物相比,人類並不擁有更高的道德感?
    欲望飽和也有其生物學基礎。所有的快感都是由感受器接受刺激而獲得的。對於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所謂五感的感覺器官來說,如果反覆給予其相同程度的刺激,它們就會變得麻痺。這就是「欲望滿足型幸福感」最終會達到飽和的生物學基礎。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快感被稱為「不安消除型幸福感」。不安感從何而來?恐怕也是被寫入DNA中的。生物感知到前面提到的三種生存要素受到了侵害,就會感到不安。
  • 動物也有權利,那麼AI呢?
    另一些人可能認為,大猩猩的道德地位來自它們和人類在認知上的差異性:我們的理性較為發達,所以理應從貓吃耗子的遊戲中超脫出來,並成為動物的特別保護者,無論是小雞還是黑猩猩,都該得到我們的保護。(這兩種觀點都贊成人類吃肉:一派認為我們也是動物,所以能殺動物;另一派認為我們高於動物,所以能殺動物。)這兩種明顯對立的信念體現了人類的迷茫:我們在其他具有大腦的生靈面前,究竟是它們的同伴還是主人?
  • 動物也有意識嗎?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動物植物#系列徵文動物也有意識嗎?「意識」這個詞,有複雜的定義。如果以「自我認知」來定義意識的話,答案是肯定的,動物有意識。以著名的劍橋宣言開場。2012年,神經學家們聚集在英國劍橋大學,籤署了關於動物意識的劍橋宣言(The Cambridge Declaration on Consciousness)。宣言指出:「沒有大腦新皮質層的動物也有神經基質,有能力表達意向性行為。」換句話說,沒有大腦新皮質層的非哺乳動物,也有意識。
  • 《權利的悖論》,有錢人的道德感會被削弱?
    沒錯,權利也在削弱一個人的道德感。這時候你是否想起了你那個在電梯裡抽菸的經理?那個總是在你午休的時候大聲說話的上司?那個你很詫異為什麼這麼沒有素質的某某老闆?這時候,也許有錢人們的「為富不仁」,當官的「仗勢欺人」,並不僅僅是偏見,而是真正有其內在的社會心理學邏輯在。
  • 人類為什麼要讓動物回交呢,這難倒就沒有違背倫理道德嗎?
    我們以最為普遍的水稻回交育種為例來簡單地說明一下,一般情況下甲品種與乙品種雜交後,其子一代既可能具備甲和乙這兩種水稻的優秀基因,但也有可能遺傳了甲和乙不太好的基因。比如甲種水稻具有高產、抗蟲害以及不抗倒伏的特性,而乙種水稻具有高產、抗倒伏、不抗蟲害的特性,當甲和乙雜交之後,其子一代可能至少會出現兩種結果,其一是具備理想的高產、抗倒伏以及抗蟲害的特性,但也有可能存在高產、不抗倒伏和不抗蟲害的特性。
  • 動物回交具體是怎麼一回事?其中難道不會產生倫理道德的問題嗎?
    在周朝時期,隨著《周禮》的完善,人們開始接受倫理道德的規範,遵循天地君親師的思想。而發展到現代社會,文明程度進一步提升,人們對於道德倫理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歷史上,任何違背道德倫理的觀念和行為都會受萬人譴責。然而在動物界,一些看似不符合道德要求的現象卻屢屢發生。那麼動物回交具體是怎麼一回事?站在人類的立場思考,這其中難道不會產生倫理道德的問題嗎?
  • 動物之間也有愛情嗎?
    人類的愛與其它動物的兩性關係又有什麼區別呢?有一句經典的臺詞說:「愛情,沒有任何道理可言!」那這是真的嗎?愛情講道理當然不是!愛情雖然複雜,但也不是不可解構,我們需要的是分層理解人類與動物的區別,再從源頭分析愛情。首先我們還得有一個概念,人類其實並沒有什麼超能力,人類所有能力在所有其它力動物中都可以找到,無論是語言還是工具、情感、道德、甚至是抽象思維能力。
  • 動物的回交有倫理道德嗎?
    對於植物來說,要比動物簡單一些。植物並不存在及其不可雜交的問題,現在世界糧食的產量遠遠還是不夠人類的口糧,因此也造成了很多地區的人因為吃不上飯而餓死的現象。但是對於動物來說,雜交就沒有那麼的可行了,不同生物之間存在的生殖隔離阻擋了新物種的誕生。並且根據科學研究表明,動物進行回交也容易產生基因缺陷。
  • 虐待動物事件頻發卻僅遭道德譴責 暴力行為毒害整個社會
    、民族習俗、宗教習俗、倫理道德等多重複雜因素,全面提高動物保護水平仍將是一項艱巨而長期的系統性工作,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近日,有網友爆料,四川廣安一男子凌晨3點持刀虐狗,並將視頻發至當地遛狗群。虐待動物僅遭道德譴責實際查處案由各不相同在每次發生虐待動物事件後,關於虐待動物行為和虐待動物立法都會引發公共討論。「面對層出不窮的動物虐待事件,我們還能做些什麼」是很多次討論中被提到的問題。目前,來自民間的力量在對虐待動物行為予以道德譴責的同時,也在實踐中進行一些探索。
  • 什麼是回交,動物回交有倫理道德嗎?我們為什麼讓動物進行回交
    就連動物都會避免近親繁殖,像老虎獅子等動物,成年的雄性也會離開母親和姊妹去更遠的地方。而回交其實就是子一代與它的親本進行雜交。雖然看到「回交」這個詞,可能會覺得這應該是個有悖倫理的事情,但其實,在20世紀初期就有生物學家提出了回交育種法,這個方法可以改良植物的特性,可以應用在培育優良品種上去。
  • 動物回交不是單純的「近親結婚」,擔心倫理道德問題,純屬想太多
    動物的回交不是只有壞處,它是拯救瀕危動物的一種方法,不能用單純的「近親結婚」看待,倫理道德問題純屬多慮了。自詡萬物之靈的人類都這樣,那放在別的動物身上也一樣。生物界存在兩種生殖方式: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前者以動物為主,後者動植物都有。今天閒雲要說的,就是一種特殊的生殖育種方式:回交。
  • 《瘋狂動物城》當智慧與道德不成正比,文明社會將何去何從
    (生活是一團亂麻)"在《瘋狂動物城》裡,我們看到很多從前絕不可能在迪斯尼鏡頭裡出現的東西:校園暴力、種族歧視、性別政治、街頭文化等等。較以往的童話,它顯然是個更加貼近真實生活的故事。雖然《瘋狂動物城》打著消滅歧視的主題,然而其潛藏的深意卻遠遠不止於此。片子對於文明社會的未來發出了憂慮和思考,其折射出的直接問題是,人類社會將如何發展?
  • 動物回交是什麼情況?難道就沒有倫理道德的問題嗎?
    人類最講究倫理道德,甚至因此嚴禁人猿或者任何動物哪怕是細胞級融合的試驗,那麼為什麼又要縱容寵物培養呢?純種狗和純種貓都是怎麼培育出來的?答案很簡單,寵物培養者對於這種完全屬於常規操作,根本不會考慮寵物的倫理道德問題!而作為寵物愛好者,他們根本就沒有興趣去了解寵物培育背後的血腥倫理問題!
  • 人類為什麼讓動物進行回交?沒有倫理道德問題嗎?
    人類讓生物的子代和兩個親本之間任意一個進行雜交的過程就稱為回交,在人類自身看來這種做法難以接受,因為這涉及到了倫理道德問題,其實回交也是近親雜交的一種,所以回交的方法也就具有一定的風險,可能導致後代中的某些個體通過遺傳獲得缺陷的基因,並且在性狀上表現出來,因此在人類社會中近親雜交是從科學和道德上不被允許的。
  • 人類讓動物回交沒有倫理道德問題嗎?科學家:迫於無奈
    >為了讓皇家血友病的悲劇不再出現,各國都用法律規定了不許近親結婚,雖然沒有明確規定不許回交,但人類的倫理道德約束著禁忌戀然而,人類卻出於各種目的讓動物回交,那麼動物回交有倫理道德嗎?為什麼還要讓它們回交呢?
  • 動物也瘋狂:達爾文深信狗也有失望和沮喪的情緒!
    法國哲學家笛卡兒認為,動物都是「自動裝置」,缺乏情感和自我意識,他們的行為都是無意識的,就像活機器一樣。對笛卡兒和很多哲學家來說,自我意識與情感這兩種能力是人類獨有的,這條理智與道德的韁繩將人類拴在上帝身邊,用來證明我們是按照上帝的形象被創造出來的。這種認為動物如同機器的觀點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幾百年間,在爭論人類在智力、推理、道德及其他方面的優越性時,這種觀點被反覆提起。
  • 一個國家的道德進步程度,可從對待動物的方式來判斷
    在對人和動物關係的長期思考中,關於動物權利、動物保護、動物福利的一系列認識應時而生。 動物權利、動物保護、動物福利不是動物表達出來的需求,而是人類代替動物說出的主張和要求,是人類社會在處理人與自然、人與動物的關係上,對人提出的要求:人們應該了解動物享有的權利,人們應該懂得如何對待動物。
  • 張小海:保護動物更重要是保護人類的倫理道德
    亞洲動物基金會中國區外事總監張小海在主題對話中稱,我們做保護動物的工作,其實並不是單純的動物保護的工作,特別是做我們這種動物福利或者動物權利推廣的組織,我們並不是人們想像的那樣,是一群對動物有著與眾不同的特殊感情的人,實際上我們更關心的是人類如何對待我們身邊的動物,我們怎麼樣去保護好我們自己的內心、我們自己的倫理道德,讓我們不去做傷害生命的事情,動物也是生命。
  • 是否違背倫理道德?
    眾所周知,動植物的發展是依靠繁殖的方式來進行的,尤其是動物,它們的生存和繁衍全是憑藉自身的本能。隨著歷史的變遷,人類也經歷了原始社會,文明社會再到現代社會的歷程,思想上有了很大的提升,漸漸地人們的倫理道德要求也越來越高。然而動植物卻有違背倫理道德的事情,它是什麼呢?回交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