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動物植物#系列徵文
回交是一種育種手段,指的是兩個品種通過雜交以後,所產生的子一代與它的任意兩個親本中的一個再次進行雜交的育種方式,以此來加強後代某一特定的基因。
很顯然,乍一看「回交」這個詞,想必對於很多不知道實際情況的人來說指不定會浮想聯翩,覺得這是一種有悖倫理綱常的事,但實際上這種育種方式不僅不存在這一方面的問題,相反還能較大程度上改變某一物種的特定性狀,以此來造福人類。
我們以最為普遍的水稻回交育種為例來簡單地說明一下,一般情況下甲品種與乙品種雜交後,其子一代既可能具備甲和乙這兩種水稻的優秀基因,但也有可能遺傳了甲和乙不太好的基因。比如甲種水稻具有高產、抗蟲害以及不抗倒伏的特性,而乙種水稻具有高產、抗倒伏、不抗蟲害的特性,當甲和乙雜交之後,其子一代可能至少會出現兩種結果,其一是具備理想的高產、抗倒伏以及抗蟲害的特性,但也有可能存在高產、不抗倒伏和不抗蟲害的特性。
而要想使水稻能夠達到同時達到具備高產、抗倒伏和抗蟲害的特性,這個時候我們的育種人員就需要採用「回交」的方式來完成,也就是將甲和乙雜交後所得到的品種與甲品種或乙品種再進行雜交,以此來增強水稻相關優秀基因。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回交育種的方法並不是簡單的一兩次就能達到預期效果,其過程通常是比較複雜的,而這種採用一次或多次回交的育種的方法也被稱之為回交育種。
我國的雜交水稻尤為出名,在長期的實驗和實踐中已經培育出了適應不同環境的雜交水稻,例如畝產達1200公斤的「超級水稻」和可以在海灘種植的耐鹽鹼的海水稻等等。
講到這裡,不禁有人會提出疑問,「回交」有無道德風險?
其實,植物的「回交」沒有所謂的道德風險,畢竟植物大多數屬於一年生的,尤其是我們培育的對象一般都是水稻等糧食作物或經濟作物,因此它們是不可能直接與自己的後代回交的,而是選用性狀相同或相似的品種代替來進行回交。
動物「回交」有無道德風險?
動物回交育種與植物的回交育種方法大致相同,而且其「目的」也相對更多,比如對於家豬來說,人們總是希望養的豬具有適應性好、抗病能力強、出肉率高等特點,因此在培育時需要通過回交的方式來實現。而斯芬克斯無毛貓,就是直接將子一代與它的母親進行交配而得來的。
我們都知道,有性繁殖的動物通常要避免近親繁殖,這主要是因為近親繁殖由於基因相似度很高,容易產生患病的後代,不利於種族的繁衍。例如古代社會因為包辦婚姻而出現的近親結婚,所導致的基因遺傳病的發病率高於非近親結婚,尤其是先天性心臟病、無腦兒、脊髓裂變等多基因病的發病率較高。
因此從人類的角度看,不可否認的是動物的回交確實存在道德風險,畢竟就動物自身而言,在長期的進化史中早已具備了釋放避免近親繁衍的特殊信號,而一些人為了獲得更多所謂的優良品種或其他商業目的,他們會反覆進行回交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