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回交,近親繁殖,雜交,有人就要上升到道德倫理的層面。動物世界並沒有那麼多概念可言。
近交,甚至回交與生存繁衍背道而馳,因此物種會演化出避免近交和回交的方式,比如:從生理上的釋放化學信號來識別親近,或者是策略上讓成年的後代離開出生地。
不過,有些時候迫於環境的約束,為了生存繁衍也不得不打破界限。
在獅群中,通常母獅較多,雄獅較少。當雄性幼崽長到亞成年時就會被趕出獅群,它必須進入其它獅群才能得到繁衍的權利。
圖:恩戈羅恩戈羅火山口,世外桃源
恩戈羅恩戈羅火山口中生物多樣性極其豐富,四面峭壁為物種提供了保護,但也差點全軍覆沒。1962年,一場暴雨淹沒了這裡,原本數量充足的大量獅群,最終只剩9母1公,近交不可避免。
雖然後幾年裡有幾頭雄獅跨過了火山口的屏障,奈何數量不足以破除近交的困境,雄獅被迫和母親、姨媽、姐妹或女兒進行繁衍,病痛增加與遺傳多樣性逐漸降低,這是一條不歸路。最終在人類幫助更多雄獅可以進入火山口,緩解了這個尷尬的局面。
因此,有的時候人工的促進動植物雜交、近親和回交是有利於動物和人類生存需要的。
圖:灰北極熊與灰熊
在加拿大北部,北極圈的邊緣,曾有人獵殺一頭北極熊,卻發現其身上摻雜著灰毛。與科學家通過人工雜交育種得到的「灰北極熊」極為相似,只不過獵殺的是「天然」的。聯想到兩點自然雜交也就不難理解:
(1)灰熊與北極熊都源於古代灰熊
(2)全球加速變暖,棲息地與食物被不斷壓縮,被迫南下。
當冰川徹底融化,「純」北極熊將在這個世界上消失,而灰北極熊或許是南下北極熊的一條無奈的出路。
這何嘗不是動物的生存繁衍的一種策略,古灰熊的分支在北極演化成了北極熊,生存需要再回去與灰熊結合。
假設冰期來臨,大地覆蓋上冰雪,灰熊可以和北極熊結合適應寒冷的環境,或許一部分灰熊的基因得以保留。
從更大的時間尺度來看,無論是灰熊,還是北極熊,總之遠古灰熊沒有完全滅絕。
同樣的例子人類也經歷過,智人進入歐洲融合了當地尼安德特人的基因適應了當地氣候和環境,一部分智人進入了高原地區繼承了那裡丹尼索瓦人的部分高原基因,因此不會出現高原反應。
人類也是一種動物,在演化過程中,雜交是一種捷徑,是生存策略。
如果說物種演化像一顆植岔繁多的大樹,那麼雜交則更像連接種間物種,使我們可以抱團取暖的繁衍之網。
古熊與現代熊的策略縮小來看,其實就是回交與近交,不同的是遺傳多樣性的差別。
孤獨的喬治,最終失望離世,它是一隻平塔島雄性象龜,是種群中孤獨的守望者。
1971年,科學家發現了它,為了防止滅絕找來與它親緣關係較近的另外一種象龜進行雜交。當產生女兒之後可以跟喬治回交產生孫女,孫女再跟喬治回交產生重孫女,再回交......使平塔島雄性象龜的基因佔比不斷提升,這樣就可以得到與喬治非常近似的「非純種」平塔島象龜。
然而喬治或許是年邁,並不配合,僅僅成功繁殖兩次,都沒誕下後代,最終在2012年喬治離去,該物種滅絕。
在人為的回交中,大多數回交並非防止物種滅絕,而是為了得到更「純」的物種或更好的物種特性。這樣事情在寵物中經常發生。人類會讓一些著名的賽犬,還有一些純正的犬種與其他犬種雜交,然後讓後代不斷地跟這些名犬進行回交,從而得到相對較純的犬和性能優良的賽犬。
科學家也經常對植物進行回交育種,例如雜交得到優良的水稻A產量很高,而A的後代F1產量不盡人意,我們就可以通過讓F1與親本A進行回交得到BC1,繼續回交得到BC2,幾代之後得到與產量優良的親本A基因高度相似的後代。同樣的辦法,也可以挽救瀕危滅絕的植物,通過雜交親緣較近的植物得到後代,再進行回交獲得具備基因高度相似的植物,防止植物滅絕。
話說回來,雜交雖然可以避免物種,但從基因上考量,雜交的後代實際上已經不再是物種本身了,就像智人永遠變不成尼安德特人,只能攜帶部分尼人基因。而回交基因相似度較高,但過程中近親繁殖也會給動物帶來病痛的困擾,但相較於滅絕這又算得了什麼。至於動物的倫理道德,如果物種都滅絕了,談這個還有什麼用?誰能活下來誰說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