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三體》:從生命到宇宙,文明的延續能捨棄「道德」嗎?

2020-12-05 羅sir職話

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三體》

當我們在說「上帝視角」的時候,什麼樣的思維和想法才算是「上帝視角」?

一個道德上的終極難題:假設一輛火車即將要撞上前方的障礙物,這時你有一個機會可以改變軌道,但此時另一邊的軌道上有三個人正在檢修,你是會選擇犧牲那三個人?還是會選擇犧牲整個火車上的乘客?

這就是倫理史上著名的「電車難題」。

關於這道難題,我知道大家心中都會有自己的選擇;但不管怎麼選,答案的背後都只有兩個不同對於「道德」這個問題的理解。

要麼,犧牲少數換取多數;要麼,生命不以人數區分,不改變事情的原本發展。

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在對待「道德」這件事上,有著兩種截然不同的價值觀。

1.道德主義

道德主義認為:人是目的,而並不是工具。因此,不能簡單認為一火車人的生命比三個人的生命更重要。不殺人是道德義務,救人亦是道德義務,這兩種道德義務發生了衝突。道德主義的意旨要求,在面對此類兩難選擇時,應當不作為。

2.功利主義

功利主義認為,從數量上看,一火車人數多於一。因此,一火車人的生命比一個人的生命更加重要。當必須放棄一者時,應當犧牲少數人的生命從而挽救多數人的性命。但是,功利主義面對的一個主要詰難是,生命是無價的,沒有人有權利,也沒有人有能力去比較一火車人生命和一條命孰重孰輕。

儘管這個道德爭議存在了許多年,但我們似乎從來沒有以更「上帝」的視角去看待這個問題。

但劉慈欣他做到了,而且做得很深。

他用一本《三體》告訴我們:當道德與人類甚至太陽系存亡關乎在一起的時候,是「道德主義」正確?還是「功利主義」正確?

01

宇宙是星空,更是「黑暗森林」

宇宙就是星空。

這話可能還不夠嚴謹,因為就我們單純能夠看見的「星空」,也僅僅不過是宇宙的冰山一角而已。

那麼宇宙到底有多大?

一顆會發光的星星,就是一顆恆星,而每一顆恆星,周遭又會有許多行星以及衛星。目前已被人們發現和觀測到的星系大約就有1250億個,而每個星系又擁有像太陽這樣的恆星幾百到幾萬億顆。

我們所在的銀河系大約有400億顆星球.因此只要做一道簡單的數學題,你就不難了解到,在我們已經觀測到的宇宙中存在很多很多星星。宇宙中的星球總數大約為1萬億億顆(1後面加20個0)。

這也無怪乎《從一到無窮大》的作者G·伽莫夫說,地球中上的沙子,很有可能還沒有宇宙中的星球多。

當清楚了宇宙到底有多大,我們回頭再看《三體》這本書,就更能理解劉慈欣在書中所提的「黑暗森林法則」。

其實劉慈欣在書中對「道德」的理解,透過「黑暗森林法則」我們就已經能夠窺見一二。

首先,羅輯在三體大軍即將趕赴地球之前成功悟出「黑暗森林法則」,挽救了地球也維護了與三體人之間脆弱的戰略平衡。

其實從這一點我們就能夠知道,羅輯的「黑暗森林法則」的確是被三體人和宇宙文明之間所認可的一種維繫文明生存的「基本法則」。

如果說,現代人類社會的維繫是依賴於「道德」,那麼在劉慈欣的《三體》宇宙文明中,則對這種「道德感」不屑一顧。

因為按照「黑暗森林法則」來看,生存才是文明第一需要。

當生存成為文明第一需要而宇宙文明又眾多的時候,「黑暗森林法則」第二條就顯現了,文明不斷增長和擴張,但宇宙中的物質總量基本保持不變。

在這兩個大的框架下,我們就可以得出:宇宙資源是十分有限的,但文明為了生存依然要不斷增長擴張。

由此產生的悖論就是,宇宙之間的文明要麼互相猜疑,要麼主動示好,但在巨大的不確定以及「技術大爆炸」的背景下,最一勞永逸的方式反而是毀掉這個文明。

這,也就是「黑暗森林法則」的大致內容。即文明都要小心翼翼發展求存,因為一旦暴露自己的位置和文明,就會被更高級文明為了生存而毀掉。

這就是劉慈欣的宇宙世界,在「黑暗森林法則」下,宇宙沒有絲毫「人性」和「道德感」。

可以說,宇宙就是一片殘酷的原始森林,任何敢於暴露自己的文明最終都會成為獵物。

《三體》的核心講的也正是這樣一個理念:當人類自詡為「靈長類動物」的時候,在存亡之際,我們又應該對道德做出怎樣的權衡取捨?

02

文明是否需要「黑暗森林」不一定,但文明一定需要「道德」

在三體這部宏偉巨製中,讀者多次能夠看到因為「道德感」人類錯失了許多良機。在三體結尾,女主角程心更是為了所謂的「道德」導致整個太陽系被摧毀,人類差點被滅族。

在面對整個星球的人全部死亡,和數百人能夠存活延續下去,你會怎麼選?

你可能會選擇後者,但真正執行下去的時候,你又該如何決定這數百人的挑選呢?

如果該方法不公布還好,一旦公布,那麼很大的結果可能就是,「我上不了,乾脆大家都別上了。」

可以說,《三體》這本書把人類的許多弱點都深刻暴露無遺,特別是對西方的「普世價值觀」進行了深刻抨擊。

道德,這個虛無縹緲的東西,既看不見也摸不著;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範。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而西方哲學家蘇格拉底則說:「美德即智慧。」

當劉慈欣以一個極具理性色彩的寫作風格譜寫了這部星空下的偉大著作《三體》的時候,我們也不應該忘記,在道德和人類存亡之間,我相信是不會存在著這種二選一的局面。

不捨棄道德,就註定會發生《三體》世界裡的「悲劇」嗎?這不一定,劉慈欣想探討的其實也正是這個問題,即人類是否需要在存亡之際去維護道德。

在我們談理性和道德的時候,我們也不應該忽視的事實是,從「百家爭鳴」到「文藝復興」,人類從農業社會過渡到工業社會,這背後的發展也少不了我們對於人類「道德」邊界的探索。

換句話說,人類之所以能夠走到今天,擁有今天這樣的發達制度和科技,「道德標尺」的重要性不容忽視。

道德,是人類社會區別原始動物的本質之一。若沒有「文藝復興」對人的探索,西方社會又如何能發展壯大?

當然,從人類文明到劉慈欣《三體》世界中的宇宙文明,也許「道德」的標尺的確會發生一些變化。道德會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的進步更趨於「功利化」和「理性化」,但人類的發展起源不也離不開「道德」嗎?

從封建社會的「三從四德」、「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再到現代工業社會所提倡的「自由、平等、法治」,道德的邊界和擴展,從歷史來看「道德」其實是一直有著變化的。

過去的道德標準,與今天的道德標準不一樣;未來的道德標準,相信也會和今天所標榜的道德不一樣。

但道德的本質不應該有變化,正如蘇格拉底所說,「美德即智慧。」

其實關於「黑暗森林法則」,早在1950年,物理學獎諾貝爾獲得者費米就曾經說過,地球文明在不到100萬年的時間裡,就能有到達月球的能力,在日後的100萬年,甚至可以飛往銀河系的任何一個星球,而宇宙的產生在137億年前,地球文明簡直不知要落後多少倍。

換言之,哪怕是按照概率算,宇宙中應該要有比地球文明早100萬年的多個文明,但他們在哪呢?這是費米悖論所提出來的:

外星文明不存在,只有地球一個文明遵循黑暗森林法則,他們躲在黑暗宇宙的星空裡,不願暴露自己,這是其二。顯然,第二個觀點要比第一個觀點更令人信服。

著名物理學家和宇宙學家史蒂芬·霍金也曾預言,人類和外星其他生命體之間建立聯繫時應當非常謹慎,在不確定對方是否友好的前提下,最好選擇躲避。

因為不管怎麼說,人類現有的文明的確還太弱小了。

03

延續文明,延續道德

在鄉村的夏日,仰望夜空是能夠看見漫天繁星銀河的。

相比較整個宇宙,個體的力量和生命不過是眨眼瞬間,但若是人類相較其他動物,它們的一生對於人類又是十分短暫的。

你看,渺小與否依然還得看你跟什麼東西去比。

儘管我們現有的思維和文明還無法理解那些「高級文明」的想法,但這絲毫不影響我們從現有的人類知識和體系中去探索這一切。

劉慈欣在三體的最後結局是:絕大多數人類和太陽系被「高等文明」所滅,因為女主角程心的「聖母心態」。但依然有少數人類僥倖逃脫,在宇宙的另一邊建立起了另一個「人類文明」,從而延續了人類的「火種」。

在談到整個人類文明生死存亡的時候,我們所作的任何行為和設想,都只能算作「思想實驗」。

因為縱觀人類歷史上,人類沒有一次曾經面對過這個問題,不管是一戰還是二戰,除了人類內部的矛盾激化,剩下的就是病菌和次生災害,但都從來沒有讓整個人類面對「存亡」危機。

當未來如果真的發現了外星文明的時候,恐怕人類文明的「道德」,早就已經被重新改寫了,又或者,將要改寫。

不同時代下,我們對道德的定義標準不僅有著些許不同,人類文明的根基還依然離不開道德的枷鎖。

人類相比宇宙,究竟有多渺小呢?借用《三體》裡的經典原話:我們都是陰溝裡的蟲子,但總還是得有人仰望星空。

只要懷著這種精神,人類文明的未來就註定會光彩照人。

「滿地都是六便士,你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相關焦點

  • 《三體》——生命與文明的讚歌
    《三體》藉助一個虛構的故事,講述了文明最壞的情況,它戳破了某些人們習以為常的溫馨夢幻。劉慈欣在《三體》中似乎是第一次如此盡情地描繪人類終結之時的場景。這一次他徹底沉入到末日景象之中,並從中找到了力與美,體悟到人類悲劇的深刻性。
  • 《三體》架構篇:如果存在外星文明,宇宙中有共同的道德準則嗎?
    2、如果存在外星生命,為什麼地球感知不到,這麼孤獨?3、如果存在外星文明,那麼宇宙中有共同的道德準則嗎?《三體》提出了兩個特徵:1,點狀化。因為星際間距離太過遙遠,動輒數萬光年,距離使各個文明變成了抽象的小點。所以,對於一個文明來講,另一個遙遠星球上的文明社會形態與道德與否並不重要。
  • 《三體》:太陽系毀滅,恆星級戰艦能否承載文明的延續?
    三體艦隊那些人的下落不明確,而人類的艦隊最後的歸宿是明確的。具體地說,就是「藍色空間號」和「萬有引力號」這兩艘恆星際戰艦在發射引力波之後,承載著一千多人駛向茫茫太空,最後成功在太陽系以外的未知所在,建立起四個新世界。所以,承載一個文明延續的恆星際戰艦,就是指人類這兩艘戰艦。
  • 解讀《三體》:未來人類如何延續?對銀河系新人類文明構成的猜想
    然而,到了故事的結尾,躲在647號小宇宙的程心和關一帆通過宇宙超膜頻率收到了來自大宇宙的信息,在100多萬種語言中居然找到了三體文明的語言和地球文明的語言。所以最後程心和關一帆根據收到的信息,才決定響應「歸零者」的號召歸還宇宙質量,勇敢地走出了小宇宙,故事就此結局。然而小編還是覺得意猶未盡,又陷入沉思。
  • 人類在零道德的宇宙中能生存嗎?劉慈欣:不要輕易和外星文明接觸
    人類能在「零」道德的宇宙中生存嗎?如果一個文明發現了其他生命,在無法辨別其危險的程度下,他能做的只有一件事——開槍消滅掉。在這個理論的背後存在著很多哲學意義上的邏輯,其中容易引起爭論的就是有道德的人類在「零道德」的宇宙中是否能生存下去?答案顯而易見,很難。「道德」這個觀念可能只存在於人類的文化中,而且只有在地位差不多的人之間才會講「道德」和「誠信」,這就像人類會和豬狗牛羊講道德一樣滑稽。如果真的存在比地球更高級的文明,那我們所說的「道德」就猶如泡沫一般。
  • 寶樹|與吳飛對話《三體》的哲學:在黑暗森林中探索生命深度
    《生命的深度——<三體>的哲學解讀》寶樹:吳飛老師,您好!記得上次見您還是在一個中國哲學的會議上,最近知道您出了一本《三體》三部曲的解讀《生命的深度》,還是有點吃驚的。科幻小說中,不僅包含著我們對自己所處的宇宙的可能理解,更包含了對人類與世界命運,乃至生命本質的理解。我自己對科幻小說並不熟悉,而且覺得《三體》與西方多數科幻作品都非常不同。作者建構的一個宏大的宇宙敘事,觸及到生命、宇宙、戰爭、人性等許多永恆的哲學問題。這些問題不會隨著時代的改變而改變,也不會隨著宇宙觀念的改變而有根本改變,只是提問方式會有不同。
  • 科幻神壇《三體》中的宇宙文明,最強神級文明不是歌者和歸零者!
    劉慈欣在科幻小說界的地位頓時上升到了與羅伯特·海因萊因、艾薩克·阿西莫夫和阿瑟·克拉克同等的高度。「三體」一詞也在2015年成了百度搜索的十大熱詞之一。一時間《三體》的各種評論紛至沓來,有學者認為「這個人單槍匹馬,把中國科幻文學提升到了世界級的水平」,其作品必然有其富有內涵之處。
  • 《三體》中的三體文明是怎樣的?不擅隱藏的三體人思維如何?
    也許在星際中,不同文明向來都是一言不發就幹。就如同歌者文明與邊緣文明初次相遇的時候,彼此都認不出來對方竟然是一種生命。地球文明面對滅頂之災,到最後連三體的影子都沒有摸到。這或許就是弱勢文明的悲哀。三體人的繁殖方式為:兩性結合在一起,三分之二的物質融合成生物能,三分之一的物質融合程全新的細胞,然後融合在一起的軀體裂開,裂成三到五個全新的幼小生命,繼承父母的部分記憶。如此可見,三體人的繁殖能力是相當強悍的,而且天生附帶基礎知識。不用像人類娃娃那樣,從零學起,這也就意味著三體人的文化消化能力遠勝地球人。
  • 三體中的黑暗森林法則,約束了宇宙各大文明,它是由誰開啟的?
    引言:在人類要發射出地球信號來探測外星生命的時候,霍金曾提醒人類這樣做會帶來很大隱患,不過很多人認為宇宙文明是美好的,兩大文明可以通過互相溝通來達到資源和技術的共享,但是在劉念慈的科幻小說中三體文明與人類的交流更像是黑暗森林法則,一旦發現就必須打擊的恐怖交流方式,這個法則從宇宙誕生時就開啟了
  • 劉慈欣《三體》:脫離道德的羈絆,新人往往會戰勝舊人,取代舊人
    該系列作品講述了地球人類文明和三體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殺及兩個文明在宇宙中的興衰歷程。《三體》星際航行「我沒有太多可說的,只有一個警告:生命從海洋登上陸地是地球生物進化的一個裡程碑,但那些上岸的魚再也不是魚了;同樣,真正進入太空的人,再也不是人了。
  • 擊穿腦洞,探索小說三體「神級文明」
    再來看看歌者文明,他們似乎可以穿越於各個時空,手中掌握著對維度空間的操控手段,對於像地球文明、三體文明,都屬於秒滅,它們屬於」神級文明「嗎,不確定,但根據文中的描述,似乎不是,他們也在戰爭之中,他們無時無刻也在毀滅著別的文明,是宇宙中的攪局者,在歌者清潔工和長老的對話中,我們可以知道,歌者文明在與邊緣文明的戰爭中失利,可以看出邊緣文明比歌者文明更強大,所以邊緣文明的等級要比歌者文明要高一些
  • 外星文明不一定有道德觀念,人類卻發射定位光碟,劉慈欣:太危險
    人類能在「零」道德的宇宙中生存嗎?如果一個文明發現了其他生命,在無法辨別其危險的程度下,他能做的只有一件事——開槍消滅掉。在這個理論的背後存在著很多哲學意義上的邏輯,其中容易引起爭論的就是有道德的人類在「零道德」的宇宙中是否能生存下去?答案顯而易見,很難。
  • 《三體》的偉大在於它所觸及的人類思維意識和宇宙哲學的宏觀概念
    年輕的葉文潔目睹了這個國家和自己家庭一幕幕的悲劇和災難,在自己遭受身心的雙重打擊之下,開始思考一個問題:人類還有救嗎?任何一個身心飽受摧殘的知識分子都不難理解當年葉文潔心靈深處的絕望。她利用工作之便,偷偷的向外太空發射了一條電波:地球人期待著與宇宙中其他文明社會建立聯繫,期待著與其他文明一起,在廣闊的宇宙中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 貫穿《三體》的黑暗森林法則,揭露了宇宙文明進化的秘密
    費米悖論是由美國科學家費米在上個世紀提出的,當時他對宇宙有自己獨特的看法,在宇宙中有很多行星,而地球只是海洋中的一滴水,根據這個推論,宇宙中一定有很多外星生命,但在那些地方,這些生命什麼都不是。而《三體》中的黑暗森林規律認為,文明的發展是通過不斷的鬥爭來實現的。
  • 劉慈欣《三體》:黑暗恐怖威懾整個宇宙,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
    《三體》也十分具有教育意義,被列入《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 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能拓展孩子的想像力、也可以讓孩子了解宇宙的浩瀚和人類的渺小、更能拓展孩子的創新思維。這時,不禁有人提起,《三體》到底存在什麼樣奇幻的故事內容?生存還是毀滅?
  • 三體:擁有光速科技的神級文明,將哲學活成了現實!
    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光速和時間之間其實是一個等號,如果一個人能達到絕對的光速,那麼他的時間就會完全停止,一切將不再發生。   在劉慈欣的《三體》世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如「魔鬼」般禁錮著每一個文明。所以無論是星艦人類,還是三體第二光速艦隊,歌者,歸零者……所謂的光速都是一個理論值,只是無限的接近,而不可能完全達到,所以時間和事件並不會完全停止。
  • 宇宙之外或存在生命,也就是我們說的外星人,難道是三體文明?
    說起宇宙的起源,不同學派有著不同的觀點。其中被較多人接受的是宇宙大爆炸論,該理論認為,宇宙誕生於黑洞內一顆特殊奇點的爆炸。以宇宙大爆炸論的理論為主要依據,也有科學家提出,宇宙其實存在於一個超大型黑洞的內部,黑洞便是宇宙的出口。
  • 《三體》:誰該逃亡宇宙?「老子都快死了,還管你是誰?」
    《三體》系列以葉文潔的文革以及紅岸經歷為開端將整個故事向我們娓娓道來,在《黑暗森林》中精彩地描繪了地球與三體世界之間力量與計謀的交鋒,《死神永生》則是在對宇宙終極規律的探索中走向高潮。毫無疑問,《三體》是國產科幻小說的巔峰之作,雖然完結多年,但是其熱度依然不減,這是其口碑與質量的證明。最近閒得無聊,開始二刷《三體》。
  • 三體宇宙文明排行榜,最強神級文明不是歌者和歸零者
    小編是個《三體》迷,這本書已經看了好幾遍了。反覆推敲之下,做出了以下三體世界觀中的文明排行榜。其中最強的文明,你能猜到嗎?三:魔戒文明魔戒是高等四維文明最後的墳墓。被強行降維之後,淪落到四維碎片裡面苟延殘喘。裡面的四維生命已經全部消逝,只剩下一個智能計算機控制的魔戒」墓地「,當地球人類不小心闖進去的時候。這個計算機還體現出來強大的技術,瞬間就解碼了地球的語言並順利溝通,可見曾經的魔戒文明有多強大!
  • 《三體》中歌者到處毀滅文明,若人類真遇到它,能逃脫二維化嗎?
    《三體》中歌者到處毀滅文明,若人類真遇到它,能逃脫二維化嗎?凡是看過劉慈欣的《三體》的人,都會為他的宏大宇宙觀所震撼,人類所憧憬的美好宇宙到處布滿著陷阱,而我們所想像的人類科技在宇宙高等文明面前不堪一擊,在那看似寧靜的宇宙表面,其實暗藏著各種殺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