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三體》
當我們在說「上帝視角」的時候,什麼樣的思維和想法才算是「上帝視角」?
一個道德上的終極難題:假設一輛火車即將要撞上前方的障礙物,這時你有一個機會可以改變軌道,但此時另一邊的軌道上有三個人正在檢修,你是會選擇犧牲那三個人?還是會選擇犧牲整個火車上的乘客?
這就是倫理史上著名的「電車難題」。
關於這道難題,我知道大家心中都會有自己的選擇;但不管怎麼選,答案的背後都只有兩個不同對於「道德」這個問題的理解。
要麼,犧牲少數換取多數;要麼,生命不以人數區分,不改變事情的原本發展。
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在對待「道德」這件事上,有著兩種截然不同的價值觀。
1.道德主義
道德主義認為:人是目的,而並不是工具。因此,不能簡單認為一火車人的生命比三個人的生命更重要。不殺人是道德義務,救人亦是道德義務,這兩種道德義務發生了衝突。道德主義的意旨要求,在面對此類兩難選擇時,應當不作為。
2.功利主義
功利主義認為,從數量上看,一火車人數多於一。因此,一火車人的生命比一個人的生命更加重要。當必須放棄一者時,應當犧牲少數人的生命從而挽救多數人的性命。但是,功利主義面對的一個主要詰難是,生命是無價的,沒有人有權利,也沒有人有能力去比較一火車人生命和一條命孰重孰輕。
儘管這個道德爭議存在了許多年,但我們似乎從來沒有以更「上帝」的視角去看待這個問題。
但劉慈欣他做到了,而且做得很深。
他用一本《三體》告訴我們:當道德與人類甚至太陽系存亡關乎在一起的時候,是「道德主義」正確?還是「功利主義」正確?
01
宇宙是星空,更是「黑暗森林」
宇宙就是星空。
這話可能還不夠嚴謹,因為就我們單純能夠看見的「星空」,也僅僅不過是宇宙的冰山一角而已。
那麼宇宙到底有多大?
一顆會發光的星星,就是一顆恆星,而每一顆恆星,周遭又會有許多行星以及衛星。目前已被人們發現和觀測到的星系大約就有1250億個,而每個星系又擁有像太陽這樣的恆星幾百到幾萬億顆。
我們所在的銀河系大約有400億顆星球.因此只要做一道簡單的數學題,你就不難了解到,在我們已經觀測到的宇宙中存在很多很多星星。宇宙中的星球總數大約為1萬億億顆(1後面加20個0)。
這也無怪乎《從一到無窮大》的作者G·伽莫夫說,地球中上的沙子,很有可能還沒有宇宙中的星球多。
當清楚了宇宙到底有多大,我們回頭再看《三體》這本書,就更能理解劉慈欣在書中所提的「黑暗森林法則」。
其實劉慈欣在書中對「道德」的理解,透過「黑暗森林法則」我們就已經能夠窺見一二。
首先,羅輯在三體大軍即將趕赴地球之前成功悟出「黑暗森林法則」,挽救了地球也維護了與三體人之間脆弱的戰略平衡。
其實從這一點我們就能夠知道,羅輯的「黑暗森林法則」的確是被三體人和宇宙文明之間所認可的一種維繫文明生存的「基本法則」。
如果說,現代人類社會的維繫是依賴於「道德」,那麼在劉慈欣的《三體》宇宙文明中,則對這種「道德感」不屑一顧。
因為按照「黑暗森林法則」來看,生存才是文明第一需要。
當生存成為文明第一需要而宇宙文明又眾多的時候,「黑暗森林法則」第二條就顯現了,文明不斷增長和擴張,但宇宙中的物質總量基本保持不變。
在這兩個大的框架下,我們就可以得出:宇宙資源是十分有限的,但文明為了生存依然要不斷增長擴張。
由此產生的悖論就是,宇宙之間的文明要麼互相猜疑,要麼主動示好,但在巨大的不確定以及「技術大爆炸」的背景下,最一勞永逸的方式反而是毀掉這個文明。
這,也就是「黑暗森林法則」的大致內容。即文明都要小心翼翼發展求存,因為一旦暴露自己的位置和文明,就會被更高級文明為了生存而毀掉。
這就是劉慈欣的宇宙世界,在「黑暗森林法則」下,宇宙沒有絲毫「人性」和「道德感」。
可以說,宇宙就是一片殘酷的原始森林,任何敢於暴露自己的文明最終都會成為獵物。
《三體》的核心講的也正是這樣一個理念:當人類自詡為「靈長類動物」的時候,在存亡之際,我們又應該對道德做出怎樣的權衡取捨?
02
文明是否需要「黑暗森林」不一定,但文明一定需要「道德」
在三體這部宏偉巨製中,讀者多次能夠看到因為「道德感」人類錯失了許多良機。在三體結尾,女主角程心更是為了所謂的「道德」導致整個太陽系被摧毀,人類差點被滅族。
在面對整個星球的人全部死亡,和數百人能夠存活延續下去,你會怎麼選?
你可能會選擇後者,但真正執行下去的時候,你又該如何決定這數百人的挑選呢?
如果該方法不公布還好,一旦公布,那麼很大的結果可能就是,「我上不了,乾脆大家都別上了。」
可以說,《三體》這本書把人類的許多弱點都深刻暴露無遺,特別是對西方的「普世價值觀」進行了深刻抨擊。
道德,這個虛無縹緲的東西,既看不見也摸不著;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範。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而西方哲學家蘇格拉底則說:「美德即智慧。」
當劉慈欣以一個極具理性色彩的寫作風格譜寫了這部星空下的偉大著作《三體》的時候,我們也不應該忘記,在道德和人類存亡之間,我相信是不會存在著這種二選一的局面。
不捨棄道德,就註定會發生《三體》世界裡的「悲劇」嗎?這不一定,劉慈欣想探討的其實也正是這個問題,即人類是否需要在存亡之際去維護道德。
在我們談理性和道德的時候,我們也不應該忽視的事實是,從「百家爭鳴」到「文藝復興」,人類從農業社會過渡到工業社會,這背後的發展也少不了我們對於人類「道德」邊界的探索。
換句話說,人類之所以能夠走到今天,擁有今天這樣的發達制度和科技,「道德標尺」的重要性不容忽視。
道德,是人類社會區別原始動物的本質之一。若沒有「文藝復興」對人的探索,西方社會又如何能發展壯大?
當然,從人類文明到劉慈欣《三體》世界中的宇宙文明,也許「道德」的標尺的確會發生一些變化。道德會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的進步更趨於「功利化」和「理性化」,但人類的發展起源不也離不開「道德」嗎?
從封建社會的「三從四德」、「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再到現代工業社會所提倡的「自由、平等、法治」,道德的邊界和擴展,從歷史來看「道德」其實是一直有著變化的。
過去的道德標準,與今天的道德標準不一樣;未來的道德標準,相信也會和今天所標榜的道德不一樣。
但道德的本質不應該有變化,正如蘇格拉底所說,「美德即智慧。」
其實關於「黑暗森林法則」,早在1950年,物理學獎諾貝爾獲得者費米就曾經說過,地球文明在不到100萬年的時間裡,就能有到達月球的能力,在日後的100萬年,甚至可以飛往銀河系的任何一個星球,而宇宙的產生在137億年前,地球文明簡直不知要落後多少倍。
換言之,哪怕是按照概率算,宇宙中應該要有比地球文明早100萬年的多個文明,但他們在哪呢?這是費米悖論所提出來的:
外星文明不存在,只有地球一個文明遵循黑暗森林法則,他們躲在黑暗宇宙的星空裡,不願暴露自己,這是其二。顯然,第二個觀點要比第一個觀點更令人信服。
著名物理學家和宇宙學家史蒂芬·霍金也曾預言,人類和外星其他生命體之間建立聯繫時應當非常謹慎,在不確定對方是否友好的前提下,最好選擇躲避。
因為不管怎麼說,人類現有的文明的確還太弱小了。
03
延續文明,延續道德
在鄉村的夏日,仰望夜空是能夠看見漫天繁星銀河的。
相比較整個宇宙,個體的力量和生命不過是眨眼瞬間,但若是人類相較其他動物,它們的一生對於人類又是十分短暫的。
你看,渺小與否依然還得看你跟什麼東西去比。
儘管我們現有的思維和文明還無法理解那些「高級文明」的想法,但這絲毫不影響我們從現有的人類知識和體系中去探索這一切。
劉慈欣在三體的最後結局是:絕大多數人類和太陽系被「高等文明」所滅,因為女主角程心的「聖母心態」。但依然有少數人類僥倖逃脫,在宇宙的另一邊建立起了另一個「人類文明」,從而延續了人類的「火種」。
在談到整個人類文明生死存亡的時候,我們所作的任何行為和設想,都只能算作「思想實驗」。
因為縱觀人類歷史上,人類沒有一次曾經面對過這個問題,不管是一戰還是二戰,除了人類內部的矛盾激化,剩下的就是病菌和次生災害,但都從來沒有讓整個人類面對「存亡」危機。
當未來如果真的發現了外星文明的時候,恐怕人類文明的「道德」,早就已經被重新改寫了,又或者,將要改寫。
不同時代下,我們對道德的定義標準不僅有著些許不同,人類文明的根基還依然離不開道德的枷鎖。
人類相比宇宙,究竟有多渺小呢?借用《三體》裡的經典原話:我們都是陰溝裡的蟲子,但總還是得有人仰望星空。
只要懷著這種精神,人類文明的未來就註定會光彩照人。
「滿地都是六便士,你卻抬頭看見了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