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深度解析擬南芥中PCH1在調控光、溫度和晝夜節律信號中的作用

2021-02-24 植物生物技術Pbj

植物色素(phy)家族中含有膽紅素的光感受器是植物光形態發生的主要調控因子,其獨特的能力是可以在無生物活性的紅光吸收Pr狀態和有生物活性的遠紅光吸收Pfr狀態之間進行相互轉換。雖然Pfr信號傳導的最初步驟尚不清楚,但phyB同種型的早期事件(PBs)在光轉化後從細胞質重新分布到亞核,其在Pfr通過遠紅光照射或通過溫度依賴性非光化學逆轉回復到Pr後消散。

近日,PNAS在線發表了美國密蘇裡大學唐納德丹佛植物科學中心DmitriA. Nusinow研究團隊題為PCH1 regulates light, temperature, and circadian signaling as a structural component of phytochrome B-photobodies in Arabidop的研究論文。該研究解析PCH1作為擬南芥光敏色素b光體(PBs)的結構組分,有調控光、溫度和晝夜節律信號的作用。

該研究提出證據表明,PCH1既是PBs的必需結構成分,又可作為熱回復的直接調節劑。他們通過對突變體植株考察,發現PCH1的缺失阻止YHB聚合成PB,而PCH1的過表達則顯著增加植株內PBs的水平。PCH1的缺失,可能是通過影響phyB-PB裝配,損害了YHB-YFP植物中引發的許多事件,包括它們的組成型光形態表型,紅光調節的熱形態發生,以及將phyB輸入到生物鐘中。相反,phyB和PCH1水平升高會產生穩定但遠紅光的可逆PBs,持續數天。總的來說,他們的研究表明,含有PCH1的PB的裝配對於多個輸出的phyB信號傳導至關重要,並且表明可以利用改變PB動態來調節植物對光和溫度的響應

PCH1介導的phyB-PB形成的兩種可能的分子機制


黑暗條件下生長4天的Col-0和YHB-YFPphyB-9幼苗的下胚軸長度對比

原文連結:

https://www.pnas.org/content/116/17/8603

為了能更有效地幫助廣大的科研工作者獲取相關信息,植物生物技術Pbj特建立微信群,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投稿以及文獻相關問題、公眾號發布內容及公眾號投稿問題都會集中在群內進行解答,同時鼓勵在群內交流學術、碰撞思維。小提示:進群請務必備註學校或單位+姓名,PI在結尾註明。

後續內容,敬請期待

相關焦點

  • 【重磅綜述】成體幹細胞穩態與衰老的晝夜節律調控
    核心的節律機制能夠在哺乳動物的大多數細胞中表達,並在除睪丸和胸腺外的所有周圍組織中產生晝夜節律的轉錄振蕩。通過同步化組織內所有細胞的時相狀態,能夠形成組織水平上的晝夜節律輸出,這一過程稱為「協同(entrainment)」。視網膜感知的環境光是主要的協同信號。
  • 生物的晝夜節律
    四、晝夜節律的進化這個部分,我們不妨來思考,為什麼生物會進化出晝夜節律呢?事實上,這個問題還是比較難以回答的。凡是涉及進化論的東西,都很難設計實驗去重現千百萬年的生物學過程,因此我們這裡僅能從理(腦)論(洞)上進行一些推導。
  • Nature | 控制飲食和晝夜節律協同變化的視網膜輸入環路
    該系統整合了來自感官、晝夜節律和新陳代謝系統的多種時間線索,以產生對環境的感知統一。一般來說中樞系統的生物鐘受光信號的影響,而外周的生物鐘受飲食的影響。但是對於大腦是如何整合這些時間線索以驅動晝夜節律輸出的神經環路知之甚少。以往研究表明在哺乳動物中,光通過視網膜神經節細胞亞群(ipRGCs)傳輸至晝夜節律中心驅動光節律協同化(簡單的就是說光照的變化和晝夜節律變化幾乎保持一致)。
  • 深度解讀諾貝爾生理醫學獎——晝夜節律的調控機制
    Hall、Michael Rosbash和Michael W. Young就對生物鐘進行了深入研究闡明了其內在的工作機制,相關的研究發現解釋了植物、動物以及人類如何適應自身的晝夜節律,以便能夠與地球的旋轉同步。
  • 晝夜節律與脂質代謝
    多種系統和分子機制,如激素(即褪黑激素、瘦素和糖皮質激素)、腸道微生物群和能量代謝,將生物鐘和脂類代謝聯繫在一起,可以預見,生物鐘-脂類代謝相互作用的放鬆會增加肥胖的風險,進而加劇生物鐘-脂類代謝的紊亂。攝食時間和膳食營養素是影響體脂代謝晝夜節律的兩個關鍵環境因子,本文就其在肥胖發生中的影響機製作一綜述。總而言之,表徵脂質代謝中的時鐘機制,旨在產生健康的晝夜生活方式,可能會改善肥胖護理。
  • PNAS | 擬南芥P小體介導的選擇性翻譯的機制
    RNA顆粒是在細胞質中聚集的mRNA-核糖體蛋白複合物,主要參與調控mRNA的翻譯和降解,p小體(processing bodies, p-bodies)是其中一種RNA顆粒。前期在酵母和人細胞的研究工作發現,p小體能暫時存儲翻譯沉默的mRNA,並且這些mRNA可能重新進入翻譯【1】。
  • Cell子刊深度解讀!成體幹細胞穩態和衰老晝夜節律調節機制!
    這篇綜述文章中,研究人員揭示了晝夜節律鐘調節成體幹細胞功能的機制,以及在老化過程中晝夜節律鐘的改變如何調節決定成體幹細胞穩態的內在和外在機制。文章中,研究人員從「成體幹細胞的晝夜節律和生境」、「成體幹細胞生境中的晝夜節律系統線索」、「成體幹細胞的衰老和晝夜節律鍾」、「老化的系統性晝夜節律網絡」、「晝夜節律鐘的幹擾和成體幹細胞的老化」等方面進行了論述。
  • 「旋轉木馬」上的蛋白質:晝夜節律和生理節律的連接點
    早在2007年就有研究表明,KaiC蛋白有ATP水解酶活性,而且這種活性與晝夜周期是緊密相連的。有猜測認為,正是因為這種蛋白質的內部結構,導致了其能夠響應晝夜節律變化,而導致了其活性的變化。深入的研究表明,這個蛋白質的酶解活性存在一種漸弱的、周期性的信號,正好是約0.91天。
  • 【科技日報】調節植物響應光周期開花的分子機制闡明
    在基因高度純合的擬南芥中,長日照條件誘導開花啟動因子的表達來加速植物開花。光周期條件對開花啟動因子的激活,主要依賴於轉錄因子一氧化碳的活性。對一氧化碳的轉錄水平、蛋白質穩定性以及生物鐘的調控,是植物響應光周期並誘導植物成花的關鍵機制。擬南芥的ABI5因子結合蛋白2(AFP2),在促進種子萌發過程中起降低負調控脫落酸信號的作用,然而人們對其在調節植物開花時間所起的作用仍不清楚。
  • 哺乳動物晝夜節律受何影響?這個研究發現了新的神經元亞型
    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的晝夜節律,對調節人們一天之中的運動、睡眠、代謝等諸多生理過程起著重要的作用。在人類社會中,晝夜節律紊亂會導致包括睡眠障礙在內的各種疾病,因此理解晝夜節律現象在神經系統中如何產生、維持以及發揮作用對人類健康具有重要意義。哺乳動物的晝夜節律是受什麼來控制的呢?
  • 肝細胞節律和進食調控多種類型肝細胞的時間生理學
    肝細胞節律和進食調控多種類型肝細胞的時間生理學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 23:24:19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Mitchell A.
  • Plant Physiol:隱花色素在光周期開花調控中的作用機制
    2 在開花調控中的作用機制。研究背景隱花色素 CRYs 是藍光受體,參與了動植物中多種光信號的響應。擬南芥中有兩個隱花色素 CRY1 和 CRY2,可以介導包括光周期開花啟動等許多光反應。CRY2 通過與蛋白泛素化 E3 連接酶 COP1 及其增強子 SPA1 結合,以穩定調控蛋白 CONSTANS (CO) 和促進 FT 基因的轉錄,並啟動開花。
  • 每日摘要:擬南芥根組織中創傷誘導的細胞膨壓變化和局部生長素信號協調根的恢復性分裂(PNAS)
    植物組織的創傷自愈,形成由硬質細胞壁包裹著的細胞,代表了植物科學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挑戰,其潛在的分子調控機制與動物中的自愈機制不同,且在很大程度上都處於未知狀態。由於其無法遷移的特性,植物細胞必須依賴於靶向細胞分裂和擴張來再生創傷組織。傷口誘導響應之間的嚴密協調保證了高效地、組織部位特異性地創傷自愈。
  • 鄧興旺在植物光信號調控網絡中的「明星基因」COP1研究獲進展
    擬南芥幼苗的光形態建成北京大學供圖擬南芥幼苗的暗形態建成 北京大學供圖通常,動物用眼睛感知光線,將光信號轉換為電脈衝傳送到大腦,以此解釋所看見的東西。過去的30年中,COP1參與的光信號調控網絡在模式植物擬南芥中得到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COP1並非是一個植物特有的調控因子,它擁有非常保守的生化功能和序列特徵,廣泛存在於真核生物(植物、動物、真菌)中。」本文的第一作者、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博士生韓雪介紹。
  • Developmental Cell:葉綠體逆行信號調控擬南芥microRNA生成的重要...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植物生物學研究中心戚益軍研究組在《發育細胞》(Developmental Cell)在線發表了題為《葉綠體到細胞核逆行信號調控擬南芥該研究發現了葉綠體逆行信號可以調控擬南芥microRNA(miRNA)的生成,並揭示了該調控機制在擬南芥耐熱性獲得方面的重要作用。
  • Nucleic Acids Research:研究揭示長非編碼RNA對節律基因的調控機制
    lncRNA是一類長於200鹼基的非編碼RNA,它們具有很強的組織特異性,已被發現在諸如基因組印記、細胞周期、腫瘤發生等多種過程中發揮作用。以往節律基因的調控主要集中在蛋白編碼基因,雖有個別節律表達的lncRNA被發現,但缺乏對節律lncRNA的系統性研究;因此在該研究中,嚴軍研究組以小鼠肝臟組織為主要對象,系統地尋找了節律表達的lncRNA並探索了它們的節律調控功能。
  • 生長素響應因子選擇性結合AuxRE元件,調控生長素信號
    生長素信號通路的轉錄調控依賴於生長素響應因子(AUXIN RESPONSE FACTOR ,ARF),ARF能夠與生長素響應基因的順式作用元件ARF如何高親和力結合AuxRE進而調控生長素信號通路。為了探究5′-TGTCNN-3′重複序列中最後兩個核苷酸如何影響ARF-DNA的結合,研究人員分析擬南芥AtARF1-DBD的結構發現ARF二聚體能夠隨著AuxRE重複序列的不同而發生改變,並根據靠近TGTC核心附近的鹼基序列而發生局部構象改變。
  • 生命學院戚益軍研究組報導葉綠體逆行信號調控擬南芥microRNA生成...
    生命學院戚益軍研究組報導葉綠體逆行信號調控擬南芥microRNA生成的重要機制清華新聞網12月29日電 12月27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植物生物學研究中心戚益軍研究組在《發育細胞》(Developmental Cell)在線發表了題為「葉綠體到細胞核逆行信號調控擬南芥microRNA生成」(Chloroplast-to-Nucleus
  • PNAS | 擬南芥氧氣感受蛋白PCOs的結構及功能
    結果表明PCO可以作為植物氧氣感受器在調節ERF-VII穩定性中發揮重要作用,並將環境刺激與細胞和生理反應聯繫在一起。因此,對PCO活性的調控是提高植物耐澇能力的關鍵,但是目前關於PCO的結構特徵及其引起植物低氧適應性的能力尚不清楚。
  • 一文讀懂諾獎晝夜節律分子機制!失眠的果蠅和熬夜的科學家:科研無僥倖!
    我們雖然認識到了人會追隨晝夜節律來活動,但是我們從來沒有真正的發現其本質原因:細胞如何精確的調控約等於24小時的晝夜節律呢?這就是三位諾獎得主所做的事情。那麼為什麼諾獎得主是三位呢?讓我們回過頭來看晝夜節律是怎麼形成的:根據本次諾獎獲得者的研究來看,控制晝夜節律的基因有三個,分別為:周期基因(period gene)、無時間基因(timeless gene)以及雙倍時間基因(doubletime gene)。那麼這些基因是如何控制細胞進行24小時的精確晝夜節律調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