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 | 擬南芥P小體介導的選擇性翻譯的機制

2021-02-13 BioArt植物

植物種子通常埋在土壤中。發芽後,幼苗伸長,從土壤中伸出,在陽光下進行光形態發育。光形態發育使幼苗在從土壤中出苗時能夠獲得光合作用和生長競爭力。

RNA顆粒是在細胞質中聚集的mRNA-核糖體蛋白複合物,主要參與調控mRNA的翻譯和降解,p小體(processing bodies, p-bodies)是其中一種RNA顆粒。前期在酵母和人細胞的研究工作發現,p小體能暫時存儲翻譯沉默的mRNA,並且這些mRNA可能重新進入翻譯【1】。在擬南芥幼苗中超過1,000種 mRNA 在黑暗生長時是翻譯惰性的,但是當幼苗首次暴露於光信號時迅速參與翻譯。然而,為什麼一些 mRNA 經歷選擇性翻譯,如何調節選擇性翻譯,以及為什麼它重要仍然是未知的。

近日,中國臺灣中央研究院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吳素幸研究團隊發表在PNAS上一篇題為Processing bodies control the selective translation for optimal development of Arabidopsis young seedlings 的論文。該研究證明了p小體在黑暗生長的擬南芥幼苗中作為 mRNA 儲庫起作用,並揭示了植物中P小體介導的選擇性翻譯的機制。

 

埋藏在土壤中的發芽植物種子在出苗前從暗形態發生過渡到光形態發生。光改變了擬南芥幼苗暗-光轉換期間的轉錄組,數千條 mRNA 的翻譯效率大幅提升。有趣的是,其中有許多 mRNA 的累積量在光照前後並沒有明顯的差異。因此可以假設這些 mRNA 在暗形態發生時即存在,但他們的翻譯作用卻受到抑制。

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在p小體形成缺陷突變體dcp5-1(Decapping 5)在黑暗和光照條件下都表現出適應性降低。比較野生型和dcp5-1幼苗的轉錄組和翻譯組分析顯示,p小體可以減弱黑暗中特定 mRNA 的過早翻譯,包括編碼原葉綠素合成酶和使種子發芽產生頂端彎鉤的生長素依賴的 PIN-LIKES3 的翻譯。當幼苗從土壤中突出時,光信號的傳導會導致p小體減少及變小,從而釋放出原先暫時儲存的翻譯停滯的 mRNA 進行翻譯。研究中也發現,這些特定的 mRNA 翻譯產物是光形態發生時必需的蛋白質。當p小體形成缺失時,植物無法進行正常的暗形態發生和光形態發生。

 

去黃化過程中P小體翻譯調控作用模式圖

綜上,當植物幼苗在黑暗中生長時,p小體會存儲特定 mRNA 來減緩翻譯,等接受到光信號時,這些 mRNA 並可以迅速釋放出來合成蛋白質,進行光形態發生。讓植物可以及時反應,應歸環境的變化,增加適應力。

參考文獻

1.Parker R, Sheth U (2007) P bodies and the control of mRNA translation and degradation. Mol Cell 25:635–646

原文連結:

https://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9/03/07/1900084116.long

相關焦點

  • PNAS|李來庚揭示脫落酸通過磷酸化NST1調節擬南芥次生細胞壁的形成機制
    但是,涉及的機制尚不清楚。2021年2月2日,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李來庚課題組在期刊PNAS上發表了名為「Abscisic acid regulates secondarycell-wall formation and lignin deposition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throughphosphorylation of NST1」的文章,發現了ABA信號傳導調節擬南芥中SCW增厚的機制
  • Mol Cell:戚益軍等擬南芥RNA介導DNA甲基化通路研究獲進展
    RNA介導DNA甲基化(RdDM)通路中,ARGONAUTE4/siRNA複合體在細胞質內組裝和選擇性進入細胞核的分子機制。DNA甲基化作為一種高等生物中保守的表觀遺傳修飾,在維持基因組穩定性,調控基因表達和介導轉基因沉默等生物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RNA介導的DNA甲基化(RdDM)是植物從頭建立DNA甲基化的重要途徑。
  • PLOS Genetics | 植生所李來庚團隊發現調控擬南芥次生細胞壁形成新機制
    許多生物學過程都是由泛素化調控的,這是一種翻譯後修飾,涉及SUMO(小泛素樣修飾劑)與蛋白質的結合。
  • 每日摘要:有花植物雙受精中決定中央細胞細胞命運的轉錄抑制機制(PNAS)
    本文的研究為十字花科中控制中央細胞細胞命運的分子機制提供了新的視野。SignificanceDouble fertilization is a key innovation of flowering plants.
  • 遺傳發育所在選擇性剪切對擬南芥蛋白質多樣性貢獻研究中獲進展
    遺傳發育所在選擇性剪切對擬南芥蛋白質多樣性貢獻研究中獲進展 2016-05-12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選擇性剪切是一種重要的調控機制,能夠增加轉錄組和蛋白質組的多樣性。
  • Science:轉錄因子WUSCHEL介導擬南芥生殖細胞產生機制
    2017年6月10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法國、比利時、瑞士和日本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將植物的普通體細胞轉化為生殖細胞(用於有性生殖)的調節通路。相反,植物的生殖細胞是由植物生殖器官(雄蕊和心皮)中的體細胞從頭產生的。為此,選中的體細胞將它們的細胞分裂模式從有絲分裂轉化為減數分裂。有絲分裂是維持染色體數量的細胞增殖過程,而減數分裂是降低染色體數量並且發生基因重組的細胞分裂過程。因此,植物進化出策略而能夠讓體細胞切換到生殖細胞命運,並且是在合適的位置和合適的時間進行切換的。
  • PNAS|深度解析擬南芥中PCH1在調控光、溫度和晝夜節律信號中的作用
    該研究解析PCH1作為擬南芥光敏色素b光體(PBs)的結構組分,有調控光、溫度和晝夜節律信號的作用。PCH1介導的phyB-PB形成的兩種可能的分子機制黑暗條件下生長4天的Col-0和YHB-YFPphyB-9幼苗的下胚軸長度對比原文連結:https://www.pnas.org/content/116/17/8603 為了能更有效地幫助廣大的科研工作者獲取相關信息
  • 北京基因組所發現RNA m6A選擇性甲基化機制
    近兩年,通過在人、小鼠、酵母和擬南芥等系統內的研究,在甲基化動態調控機制的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展,並發現m6A可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mRNA的出核轉運、翻譯和降解等。  近日,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所級中心生物信息室宋述慧課題組,研究發現了RNA的選擇性甲基化現象,並探索了其可能的產生機制。
  • 揭示ITP發病分子機制——miR-98-5p介導ITP骨髓MSCs凋亡機制研究
    通過miRDB比對miR-98-5p序列和IGF2BP1 3΄UTR序列,預測miR-98-5p結合IGF2BP1 3΄UTR的最可能的位點,並採用螢光素酶報告基因實驗驗證。檢測細胞中IGF2BP1的基因和蛋白表達水平;通過構建小幹擾RNA(siRNA)敲低細胞中IGF2BP1表達,驗證IGF2BP1在ITP-MSCs中的作用。
  • 生命學院孫前文實驗室發文報導R-loop介導擬南芥中葉綠體基因組...
    生命學院孫前文實驗室發文報導R-loop介導擬南芥中葉綠體基因組穩定性維持的新機制清華新聞網1月9日電 1月7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孫前文實驗室在《細胞報導》(Cell Reports)期刊在線發表題為「RHON1共轉錄移除R-loop以維持擬南芥葉綠體基因組穩定性"(RHON1 co-transcriptionally
  • 項目文章|Sci Adv: RALF1-FERONIA 複合物調控擬南芥可變剪接
    擬南芥受體蛋白激酶 FERONIA 可以響應其配體 RALF1 小肽信號,調控植物的生長、脅迫響應,影響作物的糧食產量和品質,但 FERONIA 如何響應 RALF1 信號以調控如此多樣的細胞內活動仍有待深入研究。本研究從基因可變剪接的角度進行了探究。
  • RNA m6A選擇性甲基化機制獲進展
    敲除或抑制m6A相關的酶組分會導致重要的表型變化,如擬南芥胚胎滯育、人細胞凋亡、酵母配子發育缺陷,表明m6A可能是細胞內一種非常重要的修飾。 2012年,高通量測序與抗體免疫沉澱相結合方法(MeRIP-seq或m6A-seq)的提出,使得大規模檢測m6A修飾成為可能。
  • 定量磷酸化蛋白質組學 nature新發,擬南芥植物氣孔免疫調節機制
    研究團隊結合生化實驗和定量磷酸化蛋白質組學技術,揭示了擬南芥鈣離子滲透通道OSCA1.3控制免疫信號傳導期間氣孔關閉的機制。圖2 | OSCA1.3被BIK1磷酸化,而S54是主要的磷酸化位點擬南芥中有15種OSCA亞型,分為4個不同的系統發育進化枝。其中,僅OSCA1.1和OSCA1.2在植物中進行了功能鑑定,其參與了對滲透脅迫的響應。為了測試OSCA1.3是否為Ca2+滲透通道,作者使用了Ca2+攝取不足的酵母突變體cch1/mid1。
  • 美國生化學家John Shanklin團隊揭示含生物素附著域蛋白介導脂肪酸合成的機制
    Physiology在線發表了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生化學家John Shanklin教授為通訊作者的題為「Biotin attachment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s mediate hydroxyfatty acid-dependent inhibition of acetyl CoA carboxylase」的研究論文,揭示了含生物素附著域的非活性蛋白BADC介導羥基脂肪酸對乙醯輔酶
  • 精準靶向代謝組學助力首都師範大學證明擬南芥種子萌發機制
    然而,目前尚不清楚Met是否在AtGLR3.5介導的發芽控制中起作用,以及在這一過程中,胺基酸的來源是哪些細胞機制。這些數據表明,Met的從頭生物合成對AtGLR3.5介導的萌發至關重要。在萌發條件下,Atms1突變體在0小時和24小時產生的Met量均低於WT種子(圖4C),因此表明Atms1在萌發期間Met生物合成中的作用。有趣的是,與WT(圖3A)相比,突變體中的Met含量在0 h到24 h之間下降(圖4C),這可能是由於在萌發期間消耗了大量Met和突變體中合成的Met量較低所致。
  • MYC-MYB轉錄因子調控擬南芥維管束鞘特異性基因表達
    在該過程中,碳最初被固定在葉肉細胞,然後釋放到維管束鞘細胞再固定,這種組織區分特徵是C4植物光合效率顯著提高的原因,因此對葉肉細胞或維管束鞘細胞特異表達的機制研究至關重要【1】。C4植物是從C3植物進化而來, C3模式植物擬南芥是揭示這種細胞功能特異性機制的優異材料。之前研究表明,擬南芥的維管束鞘細胞除了與水力傳導、代謝產物運輸以及物質存儲中發揮作用,還與硫代謝和硫代葡萄糖苷的生物合成有關【2】。
  • 磷酸化調控的eIF3d翻譯開關介導了細胞對代謝壓力的適應
    磷酸化調控的eIF3d翻譯開關介導了細胞對代謝壓力的適應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4 23:44:34 美國哈佛醫學院Amy S. Y.
  • 植物所揭示植物中O-GlcNAc糖基化介導表觀遺傳修飾調控發育新機制
    近期,該團隊發現,擬南芥O-GlcNAc轉移酶SEC基因功能缺失突變體具有早花的表型,且突變體中開花時間的負調節因子FLC的轉錄受到抑制,同時FLC  該研究揭示了植物體內一種新的蛋白O-GlcNAc糖基化介導表觀遺傳修飾調控開花的機制,並且建立了組蛋白甲基轉移酶的O-GlcNAc修飾參與植物發育過程的新功能。
  •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孫前文實驗室發文報導R-loop介導擬南芥中葉綠體基因組穩定性維持的新機制
    1月7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孫前文實驗室在《細胞報導》(Cell Reports)期刊在線發表題為「RHON1共轉錄移除R-loop以維持擬南芥葉綠體基因組穩定性
  • PNAS:萬向元教授與袁隆平院士團隊發現玉米雄性不育基因分子……
    ZmMs7 在玉米中由花葯特異性啟動子 p5126 過表達會導致顯性和完全雄性不育,但營養生長和雌性育性正常;進一步利用 p5126-ZmMs7 基因元件,成功構建了一個在玉米、水稻和擬南芥中通用型的顯性不育(DMS)技術體系。此外,ms7-6007 隱性雄性不育系和 p5126-ZmMs7 顯性雄性不育系在不同遺傳種質下都具有很高的遺傳穩定性,可用於玉米雜交育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