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科學家撰文為PNAS投稿方式辯護

2020-12-01 科學網
哈佛大學科學家撰文為PNAS投稿方式辯護
「院士署名」論文雖然平均質量較差,但包括了最有影響力的論文

 

長期以來,學術界一些科研人員對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的一種投稿方式頗有微詞,這種方式即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有權自選評審人,並加快其文章或其推薦文章的處理過程。不知是否由於這種原因,PNAS已經決定自2010年7月開始廢除這種投稿方式。然而哈佛大學兩位科學家12月1日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上刊文稱,這種方式有其自身的道理,可以促進那些具高創新性研究在PNAS上發表,而這些研究用其他方式可能無法登上這本有影響力的期刊。

 

PNAS通過三種方式接受論文稿件——「直接投稿」(Direct submissions)論文,非院士的普通作者直接將稿件提交給PNAS,由編輯部組織進行傳統的同行評審;「院士署名」(Contributed)論文,由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提交的自己的稿件,附有至少兩位由該院士自己挑選的評審人的意見;「通訊」(Communicated)論文,由院士代為提交的非院士的論文,這類稿件由院士組織評審,並將評審意見和論文原稿一併提交給PNAS

 

哈佛大學進化生物學家David Rand和Thomas Pfeiffer(二人均不是美國科學院院士),分析了PNAS在2004年6月至2005年4月期間所發表的2600多篇論文的引文數據。他們發現,總體來看,「院士署名」論文的被引數要低於「直接投稿」論文。不過,Rand和Pfeiffer稱,雖然「直接投稿」論文平均來看被引次數更多,但它們較少可能成為「真正與眾不同的論文」。

 

他們將被引次數最多的10%「院士署名」論文和被引次數最多的10%「直接投稿」論文進行了比較,結果發現,被引次數最多的「院士署名」論文被引數要遠遠高於被引次數最多的「直接投稿」論文。他們由此推論,「院士署名」論文在平均水平上似乎影響較小,但其中最優秀的代表,相比較於非院士的最優秀論文,往往對其領域具有更大的影響。

 

此外,Rand和Pfeiffer 還發現,「通訊」論文的被引水平與「直接投稿」論文相當。不過與上述情況類似,被引次數最多的「通訊」論文被引數要高於被引次數最多的「直接投稿」論文。

 

Rand和Pfieffer將這種平均引用差距歸因於三類文章所經歷的不同的評審方式。「院士署名」論文的評審人由院士自己挑選,二人認為這可能會幫助院士「柔化同行評審過程的挑戰」。他們指出,這可能會導致發表低質量的「院士署名」論文,但它同樣也能幫助挑戰科學標準的論文或是扭轉長期公理的論文儘快得到發表。

 

Rand和Pfieffe寫道:「促進極具高影響力的『院士署名』論文的發表這種好處,可以說勝過了允許更多低質量論文得到發表這種潛在的代價。」

 

不過,有一個因素Rand和Pfieffe沒有說明,即他們分析的論文是否由PNAS對外發布過新聞。他們說:「新聞稿或更一般的大眾媒體傳播對於引文統計的影響,是一個未解決的問題,值得進一步研究。」(科學網 梅進/編譯)

 

更多閱讀

 

 

 

 

相關焦點

  • Charles Lieber起訴哈佛大學!
    隨後,哈佛大學解除了其教職,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也將其開除。7月28日,美國檢方再次以未申報相關收入為由,以稅務罪對Lieber提起訴訟。對Lieber的調查被視為美國學界「去中國化」行動的一部分。自美國在學界大規模排查對華關係以來,已經有相當多的學者因此受到嚴厲處分。但和其他被這項行動盯上的科學家不同,Lieber從未對這些指控認罪。
  • PNAS計劃改變投稿方式 院士權利被削弱
    PNAS計劃改變投稿方式 院士權利被削弱
  • PNAS:科學家首次識別視神經幹細胞,為治療失明帶來希望
    正文   科學家首次識別出視神經幹細胞,或者治療視力喪失。   目前,大約有300萬美國人患有青光眼,並因此導致12萬患者失明。青光眼是由視神經受損引起的疾病,這種神經損傷通常與眼內房水無法正常排出,導致眼內壓力升高有關。隨著時間的推移,患者的視覺盲點會逐漸擴大。
  • 哈佛大學科學家發明特殊玻璃
    據國外媒體報導,哈佛大學的科學家們發明了一種特殊的玻璃,這種玻璃可以在電流作用下在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之間轉換。
  • 「電擊試驗」新解:並非為納粹辯護
    「具體而言,服從指令而做出的行動,會使參與者對行動的後果產生一種距離感——以為後果並不是由他們自己造成的。」該研究的合著者派屈克·哈葛德在一封郵件中這樣寫到。他是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一位認知神經科學家。換句話說,當人們服從命令時,儘管犯下罪行的是他們自己,他們實際上還是沒有將之與自身聯繫起來。
  • PNAS:大腦迴路的運作方式
    一項研究說,大腦迴路可能是以一種類似於網際網路的互相連接的反饋網絡方式組織起來。科學家長久以來認為大腦是一種自上而下的等級,最晚進化出來部分(諸如新皮層)處於命令鏈的頂端。但是近來的報告提示了一個反饋網絡迴路。為了研究大腦迴路的結構,Richard H. Thompson 和Larry W.
  • 哈佛大學:為自動駕駛汽車鋪平道路
    幾年前,當Uber和Airbnb之類的科技公司遍布全國各地時,他們在人們出行方式上帶來了快速而不可逆的變化。隨著這些公司的簡單應用程式將其平臺迅速普及,當地負責確保公司為公共利益做出貢獻的決策者被甩在後面,追趕潮流。全球的決策者在這些突如其來的技術變革中努力應對不平衡。
  • 美國「第一女兒」:讓哈佛大學等一年
    在哈佛大學的校友名單上,能夠找到一長串美國總統及其子女的名字,比如亞伯拉罕·林肯,西奧多·羅斯福,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哈佛的政府管理學院甚至以甘迺迪家族命名。而美國最高法院的8位大法官中,有5位畢業於哈佛大學法學院。    描寫總統生活的《美國的皇室》一書稱,歷史上,有22位美國總統的子女進入哈佛大學讀書。
  • 羅維鵬:歸納推理的說明論辯護
    ④休謨的否定性回答以經驗論為基礎,對歸納推理的可靠性提出了根本性質疑,又稱「休謨問題」。  本文認為,休謨問題的核心是休謨對歸納推理所依賴的一個隱含前提「未來會繼續與過去一致」的質疑,表現為兩個方面:(1)「未來會繼續與過去一致」得不到演繹上的辯護。
  • 哈佛大學的藝術博物館
    1997年,我應邀前往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訪問講學。哈佛大學是美國著名的高等學府,學術聲譽早已聞名於世。但哈佛有一流的藝術博物館,我事先卻不知道。第一次走進哈佛的佛格藝術博物館,一眼看到我百尋而不知其蹤的莫奈所作的《查林·克勞斯橋:泰唔士河上的霧》,在喜出望外的同時,不得不為哈佛名畫的收藏感到震驚。我早就聽說莫奈的一些作品給泰唔士河的霧披上了紫色,引起非議,以這幅最為典型。因為倫敦的霧在絕大多數人眼裡是灰色,所以人們更加相信印象派畫家作品表現的僅僅是主觀印象,而不是自然的真實。
  • PNAS | 華中農業大學玉米糰隊和美國加州大學合作解析玉米簇生花序形成的遺傳基礎
    PNAS-FAS1.pdf近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在線發表了我校玉米糰隊張祖新教授和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 近期又一位歸國的科學家,他是哈佛大學著名教授,外媒:損失太大
    近期又一位歸國的科學家,他是哈佛大學著名教授,外媒:損失太大了!哈佛大學化學生物系美籍華人科學家謝曉亮對外稱自己將正式全職回歸北京大學,擔任北京大學李兆基講席教授。他是世界上公認的單分子生物學等一系列生物學的開拓者和領軍人物,這位世界頂級的科學家回國無疑是一個天大的喜訊,這對於中國未來的生物發展也將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 又一位科學家回國!他是哈佛大學終身教授,離諾貝爾獎最近的華人
    時勢英雄 中國最早的一批科學家和科研人員,救民族於水火之中,為後來的飛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讓我們意識到了知識和科學的重要性,也知道了優秀的科學家無疑是一個國家的寶藏。 留洋深造是許多科學家提升自己的方式,前有錢學森歸國,現又一位科學家謝曉亮回國。他不僅是哈佛大學終身教授,更是被譽為是離諾貝爾獎最近的人。
  • 哈佛、NASA、五角大廈專家開始認真看待UFO現象
    美國軍事專家霍林斯(Alex Hollings)指出,NASA、哈佛大學、五角大廈現在都開始認真看待UFO現象。
  • 知名律師為一條魚辯護,奇葩?看完後讓人陷入沉思
    奇葩的辯護對象?2010年2月,在一瑞士的蘇黎世法院,當地一位代表寵物、飼養動物和野生動物利益的著名公立律師哥切爾,為他的一個不同尋常的客戶進行辯護。他為之辯護的是一條22磅重的梭子魚。這條魚在掙扎了10分鐘後被漁夫捕獲。哥切爾辯護的核心在於,漁夫將咬鉤的梭子魚釣上水面所花時間過長,致使梭子魚遭受過度的痛苦。疼痛,是人無法忍受的。
  • 哈佛大學地理系的滅亡與地理學的重生
    哈佛大學地理學的發展沒有因為地理系的解體而消失,2006年,哈佛的地理學很快又翻出新的一頁,地理學又重新回到哈佛。只是這一次,以GIS與遙感為代表的地理空間信息學科正在稱為一種新興的學科,在哈佛的地理學復興中起著關鍵作用。
  • 北大教授謝曉亮就美國學界排華撰文:疾病沒有國界,科研亦應如是!
    DOI:10.1073/pnas.1907472116 (2019).生物物理化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1962年生於北京,1984年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1990年在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獲博士學位,在芝加哥大學完成博士後研究後到美國太平洋西北實驗室工作。1998年被哈佛大學聘為化學和化學生物系終身教授,2009-2018年任哈佛Mallinckrodt講席教授。
  • 偽哈佛大學校訓折射了什麼?
    偽哈佛大學校訓折射了什麼? —分享—   關於哈佛大學的校訓在中國網際網路上盛傳已久
  • 哈佛大學科學家爆料:發現不明宇宙信號,真相逐漸被揭露!
    有消息稱,哈佛大學的天文學家洛瑞莫-鄧肯和他的研究小組在執行科研任務的時候,曾通過射電望遠鏡捕捉到一組神秘的宇宙信號,這組信號持續時間只有幾毫秒。儘管這組信號持續時間極短,但依然引起了科學家的極大興趣。洛瑞莫爆料稱:這組極具規律性的神秘宇宙信號,像極了智慧生命所發出的脈衝波。
  • 哈佛大學再曝招生醜聞!
    美國哈佛大學再曝招生醜聞,這一次涉及華裔富商和擊劍教練。11月16日《紐約時報》報導,美國哈佛大學再曝招生醜聞。美國一名華裔富商被控賄賂擊劍隊教練超150萬美元(約人民幣984萬元),以送其兩個兒子入讀哈佛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