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科學家撰文為PNAS投稿方式辯護 |
「院士署名」論文雖然平均質量較差,但包括了最有影響力的論文 |
長期以來,學術界一些科研人員對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的一種投稿方式頗有微詞,這種方式即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有權自選評審人,並加快其文章或其推薦文章的處理過程。不知是否由於這種原因,PNAS已經決定自2010年7月開始廢除這種投稿方式。然而哈佛大學兩位科學家12月1日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上刊文稱,這種方式有其自身的道理,可以促進那些具高創新性研究在PNAS上發表,而這些研究用其他方式可能無法登上這本有影響力的期刊。
PNAS通過三種方式接受論文稿件——「直接投稿」(Direct submissions)論文,非院士的普通作者直接將稿件提交給PNAS,由編輯部組織進行傳統的同行評審;「院士署名」(Contributed)論文,由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提交的自己的稿件,附有至少兩位由該院士自己挑選的評審人的意見;「通訊」(Communicated)論文,由院士代為提交的非院士的論文,這類稿件由院士組織評審,並將評審意見和論文原稿一併提交給PNAS。
哈佛大學進化生物學家David Rand和Thomas Pfeiffer(二人均不是美國科學院院士),分析了PNAS在2004年6月至2005年4月期間所發表的2600多篇論文的引文數據。他們發現,總體來看,「院士署名」論文的被引數要低於「直接投稿」論文。不過,Rand和Pfeiffer稱,雖然「直接投稿」論文平均來看被引次數更多,但它們較少可能成為「真正與眾不同的論文」。
他們將被引次數最多的10%「院士署名」論文和被引次數最多的10%「直接投稿」論文進行了比較,結果發現,被引次數最多的「院士署名」論文被引數要遠遠高於被引次數最多的「直接投稿」論文。他們由此推論,「院士署名」論文在平均水平上似乎影響較小,但其中最優秀的代表,相比較於非院士的最優秀論文,往往對其領域具有更大的影響。
此外,Rand和Pfeiffer 還發現,「通訊」論文的被引水平與「直接投稿」論文相當。不過與上述情況類似,被引次數最多的「通訊」論文被引數要高於被引次數最多的「直接投稿」論文。
Rand和Pfieffer將這種平均引用差距歸因於三類文章所經歷的不同的評審方式。「院士署名」論文的評審人由院士自己挑選,二人認為這可能會幫助院士「柔化同行評審過程的挑戰」。他們指出,這可能會導致發表低質量的「院士署名」論文,但它同樣也能幫助挑戰科學標準的論文或是扭轉長期公理的論文儘快得到發表。
Rand和Pfieffe寫道:「促進極具高影響力的『院士署名』論文的發表這種好處,可以說勝過了允許更多低質量論文得到發表這種潛在的代價。」
不過,有一個因素Rand和Pfieffe沒有說明,即他們分析的論文是否由PNAS對外發布過新聞。他們說:「新聞稿或更一般的大眾媒體傳播對於引文統計的影響,是一個未解決的問題,值得進一步研究。」(科學網 梅進/編譯)
更多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