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科學家發明特殊玻璃

2021-02-15 科學探索


  據國外媒體報導,哈佛大學的科學家們發明了一種特殊的玻璃,這種玻璃可以在電流作用下在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之間轉換。

  科學家們以前也曾開發過能夠由透明轉換成不透明的可調性玻璃,它們主要由納米晶體和金屬納米結構的材料構成。但是它們的造價極其高昂,而且生產難度很高。

  哈佛大學約翰鮑爾森工程技術與應用科學學院的研究員教授大衛·克拉克(David Clarke)和博士後研究員塞繆爾·施安(Samuel Shian)聲稱,他們研究出一種新的玻璃材料,不但能夠很快由透明轉換成不透明,而且造價相對低廉。他們已經在學術雜誌《光學快報》上發表了一篇論文,介紹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這種新型玻璃由三層材料組成,中間一層是普通玻璃,上下兩層為一種透明和柔軟的彈性纖維材料。這三層材料的表層均被敷設了一個銀納米線構成的塗層,因此這種新型玻璃的生產工藝比原先的可調性玻璃要簡單得多。

  原先的可調性玻璃是利用一種被稱為真空鍍膜的技術生產出來的,需要給玻璃基材小心謹慎地鍍上一層特殊材料分子。

  克拉克在聲明中解釋說:「因為新的生產工藝是一種物理變化而不是化學變化,因此利用這種工藝來生產可調性玻璃要簡單得多,生產成本也相對低廉。」

  就材料本身而言,納米線非常細小,不會反射光線,因此不會被肉眼觀察到。但是如果給玻璃通上電流,納米線就會發生運動,彼此靠攏。從而導致彈性纖維收縮匯聚,造成光散射現象,整塊玻璃就會在一秒之內變成彩色。

  如果加大電流強度,玻璃就會變成完全不透明的狀態。

  他們將變形後的彈性纖維塗層比作池塘表面的冰層。他們說:「如果結冰後的池塘表面平滑,你就能透過冰層看到池塘下面的情況。但是如果冰層上出現很多裂痕,你就看不透了。」

  哈佛大學已經為這項技術申請了專利,克拉克和施安正在努力開發一種更薄的彈性纖維塗層,這樣就能降低讓玻璃變成不透明狀態時所需的電壓。

來源:騰訊科技

相關焦點

  • 哈佛大學發明爬行機器人,像蛇一樣爬行,具體是幹什麼的?
    哈佛大學發明爬行機器人,像蛇一樣爬行,具體是幹什麼的說到科學,現在的產品是越來越多,不同的工作,發明出不同的工具,而在不同的工作中使用。當然,現在很多的工作也被機器人代替了,因為之前的效率要比我們人工高的多。
  • 他用玻璃做的海洋生物,讓哈佛大學都買去收藏.. 玻璃做到極致,可以...
    他用玻璃做的海洋生物,讓哈佛大學都買去收藏.. 玻璃做到極致,可以這麼真!,&nbsp&nbsp&nbsp&nbsp除了捐贈給了博物館外,很多被哈佛大學買去講課收藏。&nbsp&nbsp&nbsp&nbsp1886年,哈佛植物博物館籌建的時候,負責人又聯繫到了Rudolf,希望他能繼續做一些玻璃製品。&nbsp&nbsp&nbsp&nbsp負責人表示,他看到之前父子倆做的這些海洋生物模型後,無比驚嘆。也想委託他們幫忙做一些植物模型用來展覽和教學。
  • 哈佛科學家:地球生命在很久以前,就已通過特殊通道到達了金星
    因此當9月14日,麻省理工和曼徹斯特以及卡迪夫大學聯合宣布金星上發現生命代謝過程中常見氣體磷化氫時候確實有點嚇人一跳,畢竟溫度如此之高,產生生命的可能性幾乎就是零,而在這零可能的行星上卻疑似存在生命,讓科學家實在有些始料未及!
  • 美國研發微流體通道防化玻璃塗料
    美國科學家**近開發出一種可將玻璃塗料塗覆在微流體設備通道上的簡易方法,使產品更具防化性能。   David Weitz與來自英國哈佛大學、劍橋大學的同事合作,使用溶膠-凝膠法發明了一種可塗覆在聚矽氧烷(PDMS)微流體上的玻璃塗料。聚矽氧烷是一種矽膠製品,很適合滲透到運用「軟刻蝕」技術的微流體設備內。
  • 最令人畏懼的武器不是原子彈,而是哈佛科學家發明的這種簡單武器
    一些著名的化工企業,比如杜邦公司、標準石油、柯達公司以及一些知名學府,如哈佛大學、布朗大學、芝加哥大學、史丹福大學均參與了燃燒彈的研發。現在哈佛商學院前的足球場曾是Fieser測試凝固汽油彈的地方。圖片來源:napalmbiography.com1942年的情人節,凝固汽油彈誕生了。
  • 哈佛大學科學家爆料:發現不明宇宙信號,真相逐漸被揭露!
    有消息稱,哈佛大學的天文學家洛瑞莫-鄧肯和他的研究小組在執行科研任務的時候,曾通過射電望遠鏡捕捉到一組神秘的宇宙信號,這組信號持續時間只有幾毫秒。儘管這組信號持續時間極短,但依然引起了科學家的極大興趣。洛瑞莫爆料稱:這組極具規律性的神秘宇宙信號,像極了智慧生命所發出的脈衝波。
  • 哈佛大學發明了一種類似羊毛的3D列印材料,可以改變形狀
    看看哈佛的發明,對你所在的領域或者專業方面的創新思維有什麼啟發和幫助嗎?希望我們大家都能想一想。也許未來使用哈佛大學研究人員開發的新材料就可以做出這樣的衣服啦!哈佛大學來自約翰A.保爾森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SEAS)的團隊的研究小組創建了一種可以通過「可逆形狀記憶預編程」的3D可列印材料。 像羊毛一樣的材料,可以記住舊的形式,然後變回原來的形式,或者在施加某種刺激時變成不同的形狀。
  • 著名建築師富勒:發明特殊建築與世博會結緣
    1坎坷經歷曾經兩次被哈佛開除1927年,一個32歲的男人在美國密西根湖邊,感到萬念俱灰。他不能適應這個地上的世界,事業失敗,家庭不幸,活著似乎再無意義。當「自殺」的念頭幾乎將他的自我趕出體外時,樹林、星空、湖水所構成的大自然的力量震懾了他。
  • 哈佛大學成功研發全玻璃、釐米級全光譜超透鏡
    現在,哈佛大學約翰·保爾森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全玻璃、釐米級的可見光譜超透鏡,並可以通過常規晶片生產方法進行製造。這份研究已經發表在《Nano Letters》期刊中。通過將納米結構圖案直接蝕刻到玻璃表面,研究人員消除了原來超透鏡傳感器所需的耗時沉積過程。這是第一種可量產的全玻璃、釐米級全光譜超透鏡。然而,這種透鏡目前存在色差,亦即所有不同顏色的光線不會聚焦在同一點上,但研究人員正在積極地探索大直徑的消無色差超透鏡。
  • 俄科學家發明用於航空燃氣輪機的特殊合金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莫斯科消息 俄羅斯別爾哥羅德國立研究型大學新聞處消息,該校專家發明了一種兼具高強度和高塑性的特殊合金,可用於研製新一代航空燃氣輪機。現代燃氣輪機必須具有高能效。別爾哥羅德大學的學者找到了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法,他們發明的難熔高熵合金擁有兼具高強度和高塑性的獨特性質。該校材料學和創新工藝研究所立體納米結構材料實驗室研究員尼基塔·尤爾琴科說:「我們的材料由鈦、鈮、鉿和鋁組成。」發明者認為,合金的多組分性質及其各組分之間複雜的相互關係,是使材料在大幅提高強度的同時保持足夠塑性的原因。
  • 近期又一位歸國的科學家,他是哈佛大學著名教授,外媒:損失太大
    近期又一位歸國的科學家,他是哈佛大學著名教授,外媒:損失太大了!哈佛大學化學生物系美籍華人科學家謝曉亮對外稱自己將正式全職回歸北京大學,擔任北京大學李兆基講席教授。他是世界上公認的單分子生物學等一系列生物學的開拓者和領軍人物,這位世界頂級的科學家回國無疑是一個天大的喜訊,這對於中國未來的生物發展也將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 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哈佛大學雙學科正教授、三院院士莊小威
    兩位教授說:「我們從沒有給小威以特殊的教育,也從不強加給她額外的學習內容,我們要做的是尊重和引導她的愛好,讓她學得輕鬆,玩得快活。」初中時,莊小威曾獲得全國中學生數理化競賽第一名。後被推薦到北京景山學校上了半年中國科大預備班 。1985年,莊小威13歲時轉入離家較近的蘇州中學首屆中科大少年班預備班。 莊小威得天獨厚:雖然讀書無數,視力卻是1.5。
  • 哈佛大學科學家撰文為PNAS投稿方式辯護
  • 哈佛大學的藝術博物館
    1997年,我應邀前往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訪問講學。哈佛大學是美國著名的高等學府,學術聲譽早已聞名於世。但哈佛有一流的藝術博物館,我事先卻不知道。原來這幅畫散落在民間80多年,1979年才由一位私人收藏家捐獻給哈佛大學。因為看到了這幅畫,我第一次正式講學的題目就確定為《光散射理論與印象主義》,科學與藝術的結合,使哈佛的師生們產生了極大的興趣,講學受到熱烈歡迎。哈佛藝術博物館的藏品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可列在全世界大學之首:大約有來自歐洲、北美、北非、中東、印度、中國的15萬件從遠古至現代的藝術作品保存在這裡。
  • Charles Lieber起訴哈佛大學!
    隨後,哈佛大學解除了其教職,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也將其開除。7月28日,美國檢方再次以未申報相關收入為由,以稅務罪對Lieber提起訴訟。對Lieber的調查被視為美國學界「去中國化」行動的一部分。自美國在學界大規模排查對華關係以來,已經有相當多的學者因此受到嚴厲處分。但和其他被這項行動盯上的科學家不同,Lieber從未對這些指控認罪。
  • 一生只需一副眼鏡 科學家發明可變焦眼鏡
    對全球無數的眼鏡族來說,美國洛杉磯科學家史蒂芬。庫爾汀(Stephen Kurtin)發明的可調焦距眼鏡,也許會成為一種全新利器。不管你是近視眼,還是遠視眼,或是老花眼,戴上這種眼鏡,只需要輕輕撥弄鼻梁架上的小滑塊,無論是報紙上的小字、街角熟人,甚至是遠處高山上的樹枝,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 諾貝爾獎獲得者最多的30所大學!哈佛當之無愧,第二名意外了……
    哈佛大學不用說,被公認為世界一流大學。它是沒有意外的學術王者,一共有160位諾貝爾獲得者,遠甩第二名40位得主。更殘酷的是,這個體量,是中國一個國家諾貝爾獲得者的30倍。 這一切得益於哈佛世界頂級的學術研究土壤。
  • 參觀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博物館,探索人與自然的微妙關係
    哈佛自然歷史博物館建於1998年,是哈佛大學校園內最熱門的博物館,館內展示1萬2千多種動植物標本,包括恐龍、哺乳動物、鳥類的標本以及稀有礦物和哈佛非常著名的玻璃植物模型,俗稱「玻璃花」。博物館內的展覽既包括現有大量收藏的展示,也有包括「新英格蘭的森林」、「梭羅的緬因湖」和「玻璃中的海洋生物」等多媒體展覽。總之,博物館中無可比擬的藏品與大學科學研究珍貴成果,都很好促進大眾對於自然世界和人類與自然關係的理解。另外,動物標本也非常值得一看,既有漂亮的胡蝶、昆蟲和鳥類標本,也有大型動物,包括恐龍獅子、大猩猩,都栩栩如生。人文方面的展廳包括兵器,服飾,石雕等等。
  • 哈佛大學地理系的滅亡與地理學的重生
    1940年代滅亡前的哈佛大學地理系,存在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兩個迥異的學科派別。而以Bowman為首的自然地理學派以及以Whittlesey為首的人文派的不和也加速了哈佛大學地理系的滅亡。但是,地理學界有識之士倡導的地理學的計量革命在哈佛大學地理系的廢墟上誕生。
  • 哈佛大學:歷史比美國史早140年(組圖)
    哈佛大學的建立是由於當時的英國殖民者想在美國的土地上建一座大學,正因為哈佛大學的建立者當中有很多人都是劍橋大學的畢業生,哈佛大學所在的城市也就被命名為劍橋城。其實原來這所大學的名字叫做「劍橋學院」,哈佛大學現在的名字來源於1638年一位名叫約翰·哈佛的學院院長,這位院長去世時,將自己積蓄的一半和400本圖書(在1638年,一所建校只有兩年、第一屆只有學生9位的學校這可不是小數目)捐贈給這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