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場成停機坪,航司停飛、裁員、破產接踵而至,原本在盛夏最為忙碌的全球航空業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下「一夜入冬」。
「這是航空業30多年裡所面臨的最困難的挑戰,」霍尼韋爾航空航天集團亞太區總裁林世偉(StevenLien)在上海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之後也許會恢復常態,但疫情帶來的影響會持續多年。」
出於對被感染的恐懼和擔憂,各國政府相繼出臺限行令,客流量的急劇下滑給航空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儘管當前多國政府已放鬆管制,但對疫情反覆的擔憂短時間依舊難以消除,也阻礙著民眾出行的腳步。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此前的預判顯示,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衝擊,全球航空業2020年預期損失超過4000億美元,且疫情對航空業的影響將持續多年,全球航空客運量最早要到2024年才有望恢復至疫情前的水平。
如果說,各國航司還能盼來些許政府的輸血力避破產,但對於航空產業鏈上遊的飛機製造商和供應商而言,根據旅客新需求點開展自救,或許是後疫情時代唯一的出路。
客艙清潔消毒成頭等大事
中國民航業正在持續復甦。據中國民航局近期通報,7月份,全行業完成運輸航空飛行77.7萬小時,同比下降28.6%,環比增長13.8%。此外,暑運期間民航客流呈現持續回升態勢。
後疫情時代,乘機旅客最關注什麼?在6月下旬針對700餘名航空常客的非正式匿名調查中,林世偉得到的答案是:疫情過後的航空旅行,以及乘坐飛機時的防護裝備,「這是一個很大的轉變。人們在出行時會希望客艙更加乾淨,客艙內的飲用水更加衛生。」
這樣的擔憂不無道理。此前,已出現過多起新冠疫情在密閉空間的郵輪上大規模暴發的事件。日本感染症學會和日本環境感染學會明確指出,在封閉空間內新型冠狀病毒具有在空氣中飄浮極短時間便感染他人的可能性,但能通過通風降低風險。
業界普遍認為,全球航空業復甦的驅動力源自民眾的飛行需求。因此,如何緩解民眾「談飛行色變」的焦慮,成為了全球航空業首先需要攻克的難題。雖然不是航司,但是產品覆蓋值機櫃檯、客艙、飛機發動機、空中無線網絡連接的霍尼韋爾航空航天集團,率先做出了嘗試:為飛機客艙清潔量身打造了一款「紫外線客艙清潔(UVC)系統」。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中指出,新型冠狀病毒對紫外線敏感。
林世偉介紹稱,關於機艙清潔,傳統方法是在機組人員出機艙後,用消毒溼巾擦拭所有的地方。
「疫情加重了人們對於客艙等密閉空間環境安全的擔憂。這一清潔系統在10分鐘內便可完成大中型航空公司機隊客艙的清潔工作。」林世偉說,「價格也不是很貴,這比起傳統的清潔方法更加有效。」
在非典時期,據了解,為一架空客320之類的小飛機進行航班結束後的消毒需要6名勤務人員連續工作一小時,為波音747之類的大飛機消毒則需要一個半小時。
第一財經記者看到,霍尼韋爾的紫外線客艙清潔系統尺寸其實與飛機的飲料車相當,配備紫外線清潔燈臂,展開雙臂,猶如一隻展翅的飛鳥。這一設備可伸展至座位頂部掃掠客艙,從而完成客艙表面清潔工作。由於體積並不龐大,還可輕鬆地輾轉於駕駛室和機艙,對座椅、靠背、託盤等逐一進行紫外線清潔。
林世偉提供的數據顯示,大中型航空公司機隊採用這一紫外線客艙清潔系統,10分鐘內便可完成飛機客艙的清潔工作;對於機隊規模超百架甚至更多的大中型航空公司來說,這一系統可將單次使用成本壓縮至10美元以下。
值得注意的是,這款類似機器人的抗疫產品原型由位於洛杉磯的DimerLLC公司研發。7月初,霍尼韋爾和DimerLLC宣布達成合作,獲得後者的全球獨家許可授權,霍尼韋爾可生產、推廣並銷售面向航空業的可攜式紫外線設備。
目前,美國捷藍航空(Jetblue)公司正在試用這款客艙清潔系統。「不僅國際航司,中國航司也對這個設備非常感興趣。」林世偉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目前,我們正在和多家中國航司接洽。」他還透露,爭取在11月即將召開的第三屆進口博覽會上展示這款獨特的紫外線客艙清潔設備。屆時,也將是上述設備在大型國際展會上首次亮相。
此外,霍尼韋爾目前為航空出行提供兩種版本的防護包,即乘客版和機組版,其中包括口罩等物資,適用於全球市場。在人體測溫方面,霍尼韋爾還發布了集成化紅外熱成像人體測溫快速初篩解決方案,旨在實現無接觸快速篩查體溫超標人員,有助於在公共運輸、寫字樓、工廠、海關、學校和醫院等人流密集公共區域構建一個安全健康的環境。
目前,隨著疫情蔓延,許多航空公司已經開始使用靜電消毒劑,這種消毒劑能在接觸後殺死病毒。還有一種抗菌噴霧,這種噴霧能形成一層可持續30天的塗層。
近日,國際民航組織理事會通過了《啟航:新冠肺炎疫情公共衛生危機下的航空旅行指南》,敦促國際民航組織成員國「在全球和區域範圍內協調一致,採取降低新冠疫情風險的措施,保持靈活性和針對性,確保全球航空運輸充滿活力和競爭力,推動經濟復甦」。
未來還看中國市場
疫情以來,林世偉沒有離開中國,也見證了過去半年來中國在應對疫情方面的種種努力。「與航空密切相關的旅遊業就已出現了很多明顯的改變。在國際層面,許多國家之間的邊境由於疫情關閉了,國際航班也因此減少了。在國家內部,許多人對旅遊也採取更加謹慎的態度。」林世偉說道,「但在中國,得益於政府的抗疫政策,中國國內的旅遊市場正在變好,我的感覺已經恢復到了去年的七八成,而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旅遊業可能只恢復了20%~30%。我本人也在過去的兩三個月裡乘飛機在中國出行過。」他告訴記者,通過出行,他看到身邊的乘客更多了,機場也逐漸活躍起來了。「這是個好現象。」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會長亞歷山大·德朱尼亞克(AlexandredeJuniac)在最新一次的月度簡報中提到,全球航空業恢復進展慢於預期,客運量要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比我們原先預測的還要慢一年」,如果各國在防控疫情、研製疫苗等方面措施不力,航空客運量的恢復進展「可能更加遲滯」。
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數據顯示,截至8月25日,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超過2357萬例,死亡病例超過81.1萬例。
除了各國的抗疫政策帶來的影響外,消費者信心的減弱、企業減少員工出差需求,也都影響著航空業的復甦。國際航空運輸協會6月預測顯示,全球航空業2020年虧損將超過840億美元,經歷迄今最慘澹的一年;全球航空業今年收入可能從去年的8380億美元腰斬至4190億美元,明年則有望回升至5980億美元。
對於後疫情時代的航空業發展,林世偉表示:「信心比黃金更重要。」在他看來,歐美地區的航司已經發展成熟,而以中國、東南亞為代表的航司則處於快速發展階段,而且後者的航空業發展速度甚至比經濟增速要快。
「在過去的20年裡,這些地方的航空業發展得越來越成熟,幾乎可以比肩美國和澳大利亞。我想這樣的發展還可以持續10~15年。」林世偉說道,「雖然今年的疫情帶來了一些衝擊,我們相信許多國家,尤其中國的航空業市場在接下來的十年會快速發展,這是個蓬勃發展的市場。」他說,如今整個集團都指望著中國市場的佳績。
目前,中國是霍尼韋爾除美國之外的全球第二大市場,也是最重要的研發中心、生產基地。在中國國產大飛機C919中,霍尼韋爾提供了包括輔助動力系統、機輪與剎車、飛行控制工作包和導航工作包在內的四套技術解決方案。
今年5月,霍尼韋爾又加大了對華投資和布局,將新興市場總部暨創新中心設在武漢,這是2020年第一家在武漢設立獨立法人公司的世界500強企業,也是霍尼韋爾在全球布局的首個新興市場總部,意在為企業新的增長點「探路」。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指出,當前中國民航企穩回升,先行復甦,為全球行業復甦注入了一劑強心針,希望中國民航各相關方能積極探索和總結出一套安全、統一和簡化的旅客出行流程,為全球航空運輸業提供寶貴的經驗參考。
(實習生肖夏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