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表明:在幾乎所有的隕石中,仔細觀察都會發現隕石表現出中高級的衝擊和角礫化跡象。這是因為隕石母體在早期受到撞擊造成。角礫巖也可稱為碎屑巖,它是由許多從不同母巖上破碎下來的巖石碎粒,即直徑大於2毫米的碎屑,在經過自然搬運、沉積、壓實、膠結後形成的巖石。
在行星早期受到其它行星撞擊後,行星上的巖石會被撞毀變成一堆碎石,最後經過沉積、壓實、膠結形成角礫巖石,而這種方式形成的角礫巖被稱為表土角礫巖。表土角礫巖大多存在於較大的行星如月球或火星。當行星再次被撞擊,讓這些形成了角礫巖石的行星巖石反彈到空中,脫離了母體行星進入行星際空間運行,最後與地球軌道相交墜落地球就形成了我們所看到的角礫巖隕石。
Peekskill石隕石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是一種叫衝擊熔融角礫巖隕石,他們主要形成在石隕石中。在當前世界所收集的隕石中,科學根據隕石的巖石學及運行軌道得出,除了來自月球及火星的隕石,其它的隕石几乎都來自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
小行星帶中聚集了大約50萬顆以上的小行星,當中最大的三顆小行星分別是智神星、婚神星和灶神星,平均直徑都超過400 公裡;在主帶中僅有一顆矮行星—穀神星,直徑約為950公裡;其餘的小行星都較小,有些甚至只有塵埃大小。
Peekskill石隕石切片
這些小行星在太陽系早期的歷史中因木星重力的影響,造成了小行星與小行星之間的相互碰撞,這種撞擊會導致行星內部物質熔融形成衝擊熔融角礫巖,但是這種熔融通常是不完全的,其結果是熔化後的巖石和未熔化的碎塊(碎屑)會膠結起來。碰撞有時也會讓他們的整體全部破碎,但破碎的碎塊並不會四處飛濺,而是在太空中重新聚集到了一起。
這些被衝擊後形成的衝擊熔融角礫巖雖然在進入地球大氣層時會再次產生碎裂,形成多塊行星碎片降落成為隕石,但是在這些隕石的切片觀察,仍能發現它的內部熔脈縱橫交錯,當中的黑色熔脈將衝擊後的碎片像拼圖一樣膠結在一起,這種特有的特徵也我們分辨隕石是否為衝擊熔融角礫巖隕石最有效的直觀方法。
Peekskill石隕石 切片
衝擊熔融角礫巖隕石它不是一個隕石品種,而是隕石在太空經歷過程中造成的一種特有的結構特徵,這種結構特徵不限於某一種隕石,在所有隕石中都有可能發現,特別是在石隕石中(如圖所示的Peekskill 隕石)。
文章來自:想得到真實答案就去中歷的中歷收藏品鑑定中心:為我國合法第三方鑑定機構,不參與任何交易,對疑似隕石採用儀器無損化學成分分析,並將分析結果與各隕石數據比對,從而準確科學得出是否隕石,是哪類隕石。證書得到了專業人士及社會各界的高度認可。